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燕社社长郑荣的办公室里,一幅题字"爱心"挂在她对面的墙上,那是少林寺释永信方丈赠送的,以感谢海燕社长期为少林寺慈幼院儿童提供的多方面资助."童心,真心,爱心",一直是海燕社追求的.  相似文献   

2.
曹鹏 《新闻记者》2007,(5):27-28
四月初在著名书法家王乃壮府上,蒙老先生青眼相加主动提出要给我写幅字,让我说写什么内容,我说那就写一副对联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写过的名联,新闻史上都要记一笔的。  相似文献   

3.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珍藏和展示着四条长方形布条,这四条小旗帜大小的布条被称为"血幅",也作"血符"血抚"."血幅",英文名"Blood Chit",直接翻译即"血的便条"."之所以被称为'血抚',美国人解释是'抚恤'的意思,就是救护过持有这个布条的人,无论他是死是活,都可以从中国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奖金."[1]"血幅"是一种特殊的识别标志,很多援华的外国飞行员因为各种原因被迫跳伞后,就是靠它得到中国军民的救援和帮助.在枪林弹雨的抗战年代,"血幅"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来华参战的外国友人的"生命之符",更见证了中国军民和援华国际友人之间救助与感恩的抗战故事.  相似文献   

4.
一幅从档案馆借出的著名画家黄永玉大师真迹画,在非法拍卖之前,被当地档案主管部门依法追回,使一件因"一字"之差,流落于外十七载的国家档案珍品于6月14日重回兰台.  相似文献   

5.
2月4日,北京法制晚报A14热线版,刊登了一幅"河南小伙地铁站里征婚"的照片.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相似文献   

7.
陆仲阳 《新闻记者》2008,(2):F0002-F0002
由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青年报5家报纸,以及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和酒"品牌和上海仲阳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和酒杯"和谐社会新闻摄影大赛,历时近三月,于2008年初落幕.这次摄影大赛的参与者,用相机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上海市民的风貌,生动地勾勒了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城市和谐的一幅幅"上海和谐图",共有200多张(组)照片在5家报纸上刊登,从中评出获奖作品20张,其中一等奖4张,二等奖8张,三等奖8张.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27日的北京某报,在8版以<用蔬菜水果宝宝拼出中国地图>为题,刊出一幅"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新闻出版总署和南京大学,就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问题进行论证,我应邀出席会议,并被要求发表意见,从而引发了我对行业"摆幅"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今用:孟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狠话"呢?只因为当时的"文化人"太糟糕了!糟糕到什么程度呢?糟糕到以"妾妇之道"为"大丈夫之道"。何叔京分析当时背景说:"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奸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  相似文献   

11.
岳麓书院有一幅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对联,其联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清末有人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湘文化渊远,楚地英才辈出,这是湖南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2.
岳麓书院有一幅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对联,其联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清末有人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湘文化渊远,楚地英才辈出,这是湖南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3.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是新技术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具体表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影响未来发展的跨世纪工程始终紧紧地把档案馆联系在其中,就证实了档案馆在"信息高速公路"中所占的地位.这无疑是给档案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的档案馆模式提出了挑战.在这世纪性的变革潮流中,档案馆将走向何方?档案馆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扮演什么角色?影响档案馆步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文将对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2008北京奥运报道是一次没有彩排的新闻大战,齐鲁晚报奥运报道在这次新闻大战中精心准备、完美创意,以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表现了北京奥运会的点滴动人场景,展示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发扬.每一幅图片都成为了引发读者遐想的"画外音",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它们将会永远留存在读者的奥运记忆中.  相似文献   

15.
张宇珺 《传媒》2015,(24):21-22
奖次:特别奖 项目:电视系列 题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 作者(主创人员):集体 刊播单位:中央电视台 报送单位:中广联合会 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推出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让国人在"家"的概念最为浓烈的春节,在与家人朋友难得的团聚中,重提一回"家风",一起思考"家风是什么".这个话题一经推出,立即在社会上、网络上、媒体同行中引起强烈共鸣, "家风"成为千家万户团圆宴上的一个"热词",引发了全社会对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多数报纸从美学角度进行研究,对版面进行阐释、美化,力图变得更"好看".于是,图片、图表、绘画等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都出现了,都"占领"了报纸的主要版面,而且是最大的版面,力求达到理想的"视觉冲击"效果.当各种报纸都以此为标准进行改良时,造成的结果是--都"好看"了,都"美化"了,可实质上是千篇一律被同质化了.这些同质化的报纸版面大量、重复地出现,不但没有"说"出什么内容,而且看不出什么新意,更没有看出它说了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话语,很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感.  相似文献   

17.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18.
电视台的一帮制片人坐到一起,聊得最多的常常是收视率。过去,大家关注的是什么节目收视率高什么节目收视率低、收视率为什么高收视率为什么低,而现在,争论主题往往成了"哪个节目收视率可能是真的,哪个节目收视率可能是假的"。电视界专家学者还在热烈地进行收视率导向的批判、本质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实节目引入"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是目前电视节目比较普遍的一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电视表现手法,虚构和真实这两个矛盾体如何有机调和?"真实再现"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实节目引入"真实再现"的创作手法,是目前电视节目比较普遍的一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电视表现手法,虚构和真实这两个矛盾体如何有机调和?"真实再现"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