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变革的动力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变革的动力机制是指影响学校变革发生和发展的诸动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过程.学术界对学校变革的诸动力因素进行了分类和分析,而对学校变革诸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或过程等深层动力机制缺乏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综合互动是学校变革诸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差异概念化、概念文化化和文化制度化是学校变革诸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变革是许多正在经历改革的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众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学校文化变革,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围绕学校文化变革的问题域、学校文化变革的多维视角以及学校文化变革的实践策略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学校文化变革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卉男 《中学教育》2010,(9):23-28,8
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由社会变化而引发的学校变革问题亦已受到了我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立足于转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学校自身的变革需要,试图梳理学校变革的相关理论,探讨当代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性质及功能定位等问题,并就未来学校变革的基本目标和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教育生态的价值取向和研究视角,学校变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校生态过程,是学校生态流量和学校生态格局同时变化的过程.学校变革动力源自学校病理和学校愿景.学校病理是影响学校生态健康持续发展的关系失调.学校愿景是反映学校生态主体内心渴望,描绘学校改革目标的具体图景.学校变革过程可分为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变革机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学校中最重要的个体——学生,理应是引起和推动学校变革的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学生却很难成为学校变革的动力.从学理上分析,学生具有成为学校变革动力的可能性,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也是学校变革目标的本质要求.基于此,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就成为必需,“以学生变革利益为中心”的变革政策再设计以及提高学生变革能力是激发学生成为学校变革动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学校变革中校长思维方式的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的学校变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系统内外、多维力量的综合互动。其中,校长是否能够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是否能在复杂的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校文化变革是许多正在经历改革的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众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学校文化变革,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围绕学校文化变革的问题域、学校文化变革的多维视角以及学校文化变革的实践策略三个方面,梳理国内学校文化变革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理解当代学校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当代中小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实践探索,提出理解学校新文化生成的多重视角:一是学校文化变革的"软""硬"转化,组织、制度等"硬要素"与文化、素质等"软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软要素"生成于"硬件"的变革过程之中,而"硬要素"需要"软要素"的滋养;二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时""空"交叠,作为"时"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当代阐述与当下发展的物理与精神空间融为一体,使学校成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力量;三是学校文化提升的"显""隐"相生,显性因素是内含价值理念的表征和载体,隐性因素是文化建设着意改变或形成的因素,"校训"重述、整体渗透、反思重建和多维交融,是实现显隐因素互动相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学校关系密切,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场所,并担负着文化传递和发展创新的功能。文化的发展变革促进或制约着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同时也对学校的发展变革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是学校发展变革的深层动因。因此,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营造发展和变革良好外部环境,是学校发展变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学校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与落脚点。大学与中小学在政府的支持保障或促成下进行合作的U-G-S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局限也很明显:投入多、见效慢,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交流不畅。U-GS-S模式承继了U-G-S模式的优势,并进行了突破:强调参与学校变革行动的中小学的数量为两所及以上,且学校教育质量是异质的,既有城市优质学校,也有城郊薄弱学校或乡村学校; U-G-S-S四方主体平等互动、各司其职。个案研究表明,U-G-S-S模式可以通过制度建构、任务驱动和文化营造促进各参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U-G-S-S模式成功的三个主要要素:文化异质交融、知识多维共享、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学校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具体的学校变革过程中准确把握变革动力,才能感受到学校变革的复杂性、多样性与综合性,才能提高学校变革者的政治智慧、教育智慧与实践智慧,才能不断提高变革能力、提升变革质量。  相似文献   

12.
学校变革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变化过程及结果.学校变革成本是学校在进行变革时所支付的、所有与变革相关资源的价值总和.变革成本视域下.学校变革的直接源动力是为了"获益",学校变革的过程成为成本与收益相比较的动态发展过程,学校变革成本则成为学校变革成果评价的反函数变量.变革成本视域下的学校变革应采取如下策略以提高学校变革实效:遵循"满足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增强学校变革的内动力;建立成本分担机制,顺利推进学校变革进程;遵循"动机与效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组织成果和个人成果"相结合原则,完善学校变革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学校变革动力是指引起或推动学校变革的某种力量或力量的集合。实践中,学校变革动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即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组织自身的缺陷以及组织成员利益的受损、缺失或对利益的向往等三个方面。学校变革动力是一个复杂、多维和动态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由主体动力、组织动力和环境动力等三维动力构成。  相似文献   

14.
校长是学校变革中最核心的领导者,是学校变革过程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在历史视阈中,随着时代的变迁,校长在学校变革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当前的学校变革实践中,校长往往充当着"守门人"角色,即以"稳定的代理人"、"秩序的维护者"、"阻止变革者"和"具体事务的管理者"等实然角色形象出现。基于此,"道德领导者"、"课程和教学领导者"和"学习型组织的营造者"等多元、复合型的"变革代理人"角色,是对学校变革中校长之理想角色的期待和诉求。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区别于其他任何行业,所呈现的组织文化也与其他行业大相径庭,因此,学校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文化的变革,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重建过程。重建学校文化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当前,内地大部分中小学都处于一场较深刻的战略变革之中,这与当前社会正在发生着的转型性变革密切联系。这种转型和变革势必会给学校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范敏 《现代教育论丛》2013,(3):93-96,47
"学校变革模式"与"学校变革机制"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变革机制要素的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的变革模式,根据学校变革过程中变革主导机制与辅助机制的差异可以把变革分为外生型、内生型、联合型三类变革模式。对于变革者而言,要注意适时调整各种变革机制之间的关系,以适应不同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变革是在政策的引领下不断向前推进的。基础教育的学校变革已经取得明显的政策成效,但也遭遇着政策问题与政策困惑。制约和影响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力量与因素是多样的,也是综合的。促进基础教育学校变革,需要完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相似文献   

18.
介入式合作互动:学校变革的策略创新及其方法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过程中介入的主体、对象、方式、深度及合理合法性等方面,讨论了"介入式合作互动"的内涵,然后将介入所引起的研究性实践方式与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进行异同比较,最后探讨了介入式互动策略背后的方法论转换,即:通过"深度介入"使学校系统在开放式变革中"远离平衡态";"合作互动"在学校变革的"临界点"上催生出"序参量";"重大活动"不断形成学校变革中的"建设性涨落";"机制探寻"循着"回环、递归和经常性重组"的理路,不断提升学校变革与发展的"自组织性".  相似文献   

19.
变革承受能力形成了学校所能接受的变革宽度和变革深度,决定了学校能接受什么样的变革、收获什么样的成果。它是在规划变革、实施变革、推进变革和巩固变革成果等方面都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忽视学校的变革承受能力,会影响变革的效果,导致变革的低效性。因此,挖掘和增强学校对变革的承受能力是变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改革的重点逐步由宏观教育体制落实到学校层面。素质教育改革客观上要求学校改变传统组织文化和结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变革型领导理论已被证实为推动学校变革和发展的主要模式。这一领导模式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文化的重塑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本文对变革领导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旨在了解并掌握西方“学校领导引领变革”的知识基础,以期对中国学校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