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关学宗师张载著述丰富,然大量诗文与著作皆已佚失,而《礼记说》则是张载佚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对该佚书的系统整理,可以极大地补充通行本《张载集》文献之不足,这对于研究张载礼学思想、教育哲学、其思想之演变与思想渊源,探讨张载与当时各大学派之关系与历史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多种史籍对其进行稽考进而形成之佚书辑本,将对新世纪的张载哲学研究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3.
“朱陆之辩”肇启于南宋,至明末清初仍有回声余绪。陈法著《明辩录》一书,从本体论、道德修养论等方面对陆王心学提出了严厉批评,即属于回声余绪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法对陆王心学的批评,是站在程朱理学立场上开展的,即以程朱理学为正学、为圣学、为道统,而以陆王心学为异端、为冀道。文章的意义在于透过陈法的批评,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理学和心学之异同。  相似文献   

4.
《正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主要著作,集中其一生言论之精华,代表着张载的最后定型思想。读《正蒙》,尤其是“太和”、“参两”、“动物”等篇,其中涉及到较多的自然现象及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其主要哲学命题与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 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自然规律的探索,是张载成为“元气论”集大成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韩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思想史上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其平生行事,概而言之:日古文运动,日反佛老,日尊儒学。古文运动不是单纯的文学革新运动,而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反佛老是为了生道统,尊儒学,所以前二者是手段,尊儒学才是韩愈的真正目的。韩愈之道主要是通过阐发《孟子》的思想而显出来的,孟子其书在唐宋以前的地位至低,一直被列入子部,是经过韩愈及其后人的张扬才得以挤入经部,因此韩愈的发动作用不可低估。韩愈道论主要包括:明道、原道、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何谓“明道”,就是明孔孟之道。孔子的思想在优语》一书中得…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尚书》作为上古政教之书,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孟子私淑孔子,其《书》学思想自有渊源。《孟子》三章《公孙丑》《离娄》《告子》征引《尚书》文句较多,通过与今传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见孟子在战国之际的社会环境中援引《书》篇内容为己说论证,由此可推知战国《书》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清代理学的总体走势是趋向没落,然而理学者们并没有放弃为弘扬理学而努力。至嘉庆、道光时期,社会危机和学术困境为理学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作为嘉、道年间理学大师的唐鉴应运而生,为理学在清代的复兴而力倡道统论。唐鉴富有特色的道统论在当时的理学界反响很大,对晚清政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183;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相似文献   

10.
张载,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家居关中,所以他开创的学派后人称之为关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高度概括了张载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他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他认为: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在张载思想中,关于教育的内容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张载教育思想对于研究张载和我们当今的教育都有积极意义。本文拟从学习角度对张载教育思想加以诠释,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仁义"是儒家圣人之道的核心,仁义之道也构成了中国道统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范仲淹的仁义之道是宗奉六经的圣人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统一的经世致用之道,是顺民养民育民的民本之道。儒学在宋代重振,出现理学之盛,范仲淹有开创之功;兴学立师,成就天下之士,"开万世道统之传"。范仲淹的思想对胡瑗、孙复、张载、李觏、周敦颐、二程等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对儒家道统论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道统谱系方面的完善,而且在于从哲学高度将《中庸》的思想与《尚书》中十六字心传作为儒家道统内容加以会通,并且其会通的一个关节点就是具有时代性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朱熹共有五部论语学著作传世,其中最能代表朱子论语学学术成就并借以构建其理学思想体系的著作是《论语集注》。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过程也与他理学思想的成熟过程相始终。朱熹诠释《论语》的学问宗旨是二程之说,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发挥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探索圣人之道,重建儒家道统。朱熹的《论语》诠释开创了理学论语学的时代,把论语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张载的教学论思想来源于他的政治立场、哲学观点与教学实践,并深受先秦教育观和理学"洛派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万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实际也是有较深造诣的理学家。他的《诚斋易传》、《心学论》和《杨子庸言》等学术著作皆对理学有所发明,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他关于诗歌教化的诗味说,尤其是他的诚斋体诗歌风貌的形成,都与他的理学观物理论、理学人生境界思想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宋明美学以悖论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理学在文论诗论中用道统否定文艺和美学 ,但在其认识论中却把人生境界奉为最高的美和乐。造成这一悖论的直接原因是理学的修养学实践。这种修养学是人生论、修养论 ,又是一种纯粹精神美学。都是一种心理修养功夫美学。理学演变为心学 ,在心学内部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斥力结构或动力结构。正是这种斥力结构 ,理学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并最终导致了理学修养美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二程对《四书》十分重视,他们大力推崇、表彰《四书》,提高《四书》的地位,并训释《论语》、《中庸》、《孟子》,重订《大学》章次。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托《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相似文献   

20.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其学说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思想、文化、学术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较唐代前后的《经籍志》发现,由唐至宋,《孟子》一书的地位由子部升为经部,就是周予同先生所说的“孟子升格运动”,而唐代是其转变之前的积蓄期。笔者即以此为基点,从文献学的角度,对于唐代的《孟子》学作一简略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