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医学人文教育不仅关系着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医学生具备科学与人文精神素质的完备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医学高等院校中医学人文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完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课程思政理念,强调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政课的协同共进。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充分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丰富医学经验、高超医学技术的人才。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分析了医学生人文素养面临困境和重要性,提出了优化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以期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真正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3.
"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体现在对患者的价值,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体现医学生个体的素养和品格。当今的医学教育却在强化"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中不知不觉弱化了培育"人文素养"教育的责任。而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多半是需要扶助、关爱的病人。弱化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环节,使医学生很注重专业的学习,忽略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导致护患关系恶化,也使医学护理工作偏离了关怀照顾的职业内涵。本文通过对190名医疗和护理专业的学生发放"医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认知,提出了21世纪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焦治兴 《时代教育》2015,(3):209-210
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的新形势下,社会健康管理和医疗保障都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医学人文教育现状,阐述了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并就医学人文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总结。  相似文献   

5.
万艳玲 《教育与职业》2012,(26):177-178
社会化是个体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医学生要有人文素养,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文章分析医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人文关怀视阈下医学生社会化的目标追求,构建医学生人文课程体系,开展针对性教育,使人文教育贯穿到医学教育的各阶段,使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在医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国内外医学教育界所认识,医学与人文的融合逐渐成为了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加强成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我校2011级新生护理、药学等专业的成人医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问卷调查,分析成人医学生文素质现状,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设计和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把"医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进行整合,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是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同时,注重医学院校"前后期"的特点,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不断线"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学习、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是推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从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教育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原因,从而以病理学教学为例提出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来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医学与音乐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音乐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医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艺术技能、创新思维的开发,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医学院校应当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医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李治中  张桥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5):52-53,85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然而,新的形势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高等医学院校要更新观念,从加强医学人文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医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医学人文教育,尤是医学临床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氛围;构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等多方面努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有关“人文学科”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人学科”的辨析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学科”层面的“人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二是“历史”层面的“人学科”与“人主义”的甄别;三是“教育”层面的“人学科教育”和“人主义教育”的差异,章对有关“人学科”的几个相关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并在此过程中突显出“人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我国传统人文精神自我消解、西方的人文精神没有移植进来的情况下,在科学教育蓬勃发展的映照下,使人产生人文教育式微是科学教育造成的错觉,造成了人们对我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现状的误读。从历史的维度、现实的维度、比较的维度剖析了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不是太多而是不足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是统一的,其目标都是使人成为人自身。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普遍缺失,主要成因在于文理分科制、高校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就业压力过大。在教育理念上以人为本、在教育内容上更新人文学科知识、在教育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上着眼于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对人文教育而言 ,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 ,更具有本体论价值。如果说语言是精神的家园 ,那么隐喻而非逻辑则是人心—精神的主要和基本的存在方式。当隐喻的绿洲荒芜或遭受破坏 ,不及物的人文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存活的机缘和语言的土地。当人文学科变成了知识化、概念化、形式化、精确化、记号化的“零度语态”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人文之师日益失去隐喻的能力 ,而把人文教育误当科学教育来操持时 ,人文教育必然祛魅。古典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智慧便是隐喻的教育智慧 ,现代人文教育必须承继这一智慧性语码 ,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以使我们的人文教育变成人性化教育而非机械化教育  相似文献   

15.
李珂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4):139-141
目首,人类知识转型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人们也越来越明白,科技知识型存在着它本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所造成的消极社会影响也更加明显.科学知识型正转向另外一种新的知识型,即后现代的文化知识型.在这次转型中,现代教育也陷入了一场日益严重的危机--校园文化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如何成功转型,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和整体进步,将是这次进程中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对20世纪以来教育目的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以来,基于科学主义、人主义和科学人主义三种化思潮,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人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人主义教育目的观。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科学主义与人主义的对立,导致了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对立,也导致了对教育目的的片面追求和教育的失衡。当今世界与社会发展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必须坚持统一的教育目的观,构建一种完整的教育。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系统整体论为指导,使科学主义教育与人主义教育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以关注人为核心,以全人类文明进步为参照体的思想状态,是历史演进的实践与心灵的产物.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高职教育中充分发挥和拓展人文精神的特殊价值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拓展人文精神,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自觉的主体意识;二、注重全面教育,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三、集思广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构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都把发展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落后的原因很多,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到认识论层面进行反思,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长期对立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索了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和实践环节设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学于一体的跨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密切掌握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与行业形成紧密合作的育人体系;要通过加强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人才的核心技能。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经历了从单一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向整合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的演变。由于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水平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教育评价研究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可以分为两大类共七种:(1)单一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或实证主义的,或人文主义的,或后现代主义的。(2)整合的科学观及其方法论,或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或实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整合,或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整合,或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