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文人论屈原与楚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训解、音义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文人在屈原思想行为的评价、《楚辞》文学特征和文学意义的探索上,也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构成了该时期《楚辞》研究的重要内容。寻其大端,一方面是继承汉代《楚辞》评论,另一方面又在新的文化思想背景下有了新的发挥,如对《楚辞》文学特征、《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多有创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中国,从开始萌芽到实现飞跃历经五百年.辞赋创作是这期间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与中国文学的自觉关系最为密切,最突出的是其以"丽"的审美特征充分展露了文学的艺术特质,这方面的追求不断加深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自觉的演进.但在汉代经学"尚用"文学观的强势干预下,辞赋被迫沦为服务于外在目的的工具,又使中国文学自觉迟迟不能实现飞跃.正确评价辞赋在这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准确界定中国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新诗发展的艰难历程  从历史文化背景看,中国新诗的产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注定要走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的主体是诗歌。远古歌谣、《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各类旧体诗词,浩浩荡荡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篇章。这种主体潮流形成了一个能够自我繁衍、自觉自足的有机体系,它有丰富的传统、有良好的运行机制,由此中国文化思想已经沉淀到我们民族的意识之中,已为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广泛认同。因此,建立在对中国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盘否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中国新诗,它所面对…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楚辞》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内容丰富,包罗万泉,呈现出多方面的文化特色。巫条文化是《楚辞》区别干其他文学作品最独特的文化特色,植物文化涵盖了透过植物这一物质载体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风民俗与文化心态等等,饮食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风采卓异的先秦楚地文化,而大量关于服饰的记载,对于考证楚地服饰风貌,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具有珍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静 《现代语文》2009,(9):18-19
“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汉代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汉代女性对汉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在汉乐府诗歌中有所反映。这些诗歌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等方面的描写,既折射出汉代特有的文化内涵,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层面。研究这些现象,对于了解汉代女性和汉代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楚辞》中《离骚》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曾多次被收录入教材,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离骚》作为《楚辞》的代表篇章,其英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所选译本的英译质量。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所翻译的英译本《离骚》为切入点,从格律、修辞、文化负载词三个层面分析其选词技巧,并分析其采用的翻译策略,为翻译工作者们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经验,对我国的文学典籍英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讲清知识:在诗歌发展的悠远时空间徜徉本单元按时间顺序安排了《诗经》《楚辞》《孔雀东南飞》以及汉魏晋时期的诗歌,从《诗经》到《归园田居》,跨越了从西周到晋共1600多年的历史,时空之大、形式之异、内容之广,构成了本单元的特点。要让学生亲近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必要的诗歌常识讲解对学生认识诗歌有极大的好处。从诗歌的发展上说,这些诗歌鲜明地描画了中国诗歌走向成熟的轨迹:从歌舞诗的合一到诗歌形式的独立出现,从集体无意识的宣泄到文人的自觉创作。了解“风”“雅”“颂”的区别“,楚辞”产生的背景“,乐府诗”的特点以及屈原、…  相似文献   

8.
试论孔子的诗评观王耀贵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象、教育家,他不仅精通哲学、教育、伦理、历史,而且善于文学、美学和文艺评论。他的诗评观可说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源头,为中国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就孔子关于诗歌功用的诗评观作点粗略研讨。一、孔子论诗歌的社会作...  相似文献   

9.
楚辞     
《楚辞》是汉代刘向编订的一部文学总集,收录了战国时代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七篇,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它的文学影响,要高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说来,民族形式,特别是文学的民族形式,是一个历史的变动的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以及更从而在民族的文化与文学的内容中所发生的变化而改变的,作为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的诗歌当然也不例外。我国诗歌的民族形式就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在继承本民族优秀诗歌传统和吸收外来诗歌营养的基础上,不断革新,不断发展变化的。 我国诗歌的民族形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化。从古老的《舜典》开始,诗与歌并称,阅读与吟唱同步进行,《诗经》和《楚辞》便是如此。但到了汉魏六朝,汉赋、五七言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对古代文学的本质及其生存、发展、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界定了文学的政治教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确立了“中和之美”的文学审美标准,提出了赋比兴的诗歌乃至整个文学范畴的表现方法。儒家思想还儒化了历代文学家的灵魂,使他们在创作中自觉地遵循儒家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汉代辞赋对汉代乐府诗歌创作的影响,至今学界还鲜有提及者.其实,汉代辞赋在侧面着眼虚处落笔,铺排夸张,问答对白和人物虚构等艺术表现手法和构思谋篇技巧上,对以<陌上桑>为代表的汉代乐府诗歌有着很深的影响.所以,引赋入诗的创作现象,应该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这能够为认为文学自觉的时代应该提前到汉代的学者提供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3.
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精华,它根植于民间沃土,充溢着清新纯贞的气息,以其匠心独运的立意命题,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推动了诗体的发展。它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个有生命力的人文学科而言,当代生活和当下现象是其前沿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学观念与审美范式都有着历史的特殊性。中国现代诗学涵盖了发生在现代中国的所有从现代观念出发、富于现代诗学理论意义的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主要包括诗学理论、诗歌批评和诗歌史三个层面。中国现代诗学之现代是由时间观念的现代性和审美品格的现代性两个方面的趋向构成,其前沿视野聚集于“问题意识”,回应着动态的历史和丰富的现象,关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的诗歌审美动向,  相似文献   

15.
四、挚虞的辞赋编辑理论与实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动乱的年代。兵连祸结、动乱频仍的社会局面,对于知识分子的精神压制和政治迫害,使得佛教乘机而起,玄学勃然而兴。经学的樊篱被打破了,人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文学的自觉意识也随之萌动与发展。具体到《楚辞》的编辑与研究,也出现了某些异于前代的特点。这里重点谈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和《文章流别论》,对其他学者及著作也有所涉及。魏晋时期,曹丕、皇甫谧、挚虞、郭璞等人都对《楚辞》进行过评论探讨。曹丕首先冲破儒家诗教,倡"诗赋欲丽"之说,以"丽"论辞赋,注重《楚辞》的文学因素,显示出文学意识的初步觉醒。皇甫谧论辞赋,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深受汉世文化精神的影响,尤其是汉儒经世治用文学观的浸润,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之进取精神为主体,兼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的治世思想,树立起文为世用的强烈责任感。表现在他的创作思想上,就是自觉地用儒家思想去观照历史,去评价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自觉地以史的述作来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服务,为政治教化服务。另一方面司马迁因遭逢厄运,创作的目的和动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的"发愤著书"说突破了汉儒的美刺文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自觉而明确地对著述寄予了深切而丰长的生命,他饱蘸血泪、满怀真情的倾诉,超越了汉儒"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教条束缚。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中既有对汉儒文学观的传承又有对汉儒文学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着重探讨楚国文化对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南、北两个文化系统,南方自然地理作用于人文地理,楚辞得江山之助与爱国激情之助;楚辞作品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和南方楚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以及巫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南方楚歌不断吸收民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滋养,直接孕育了中国先秦诗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楚辞的时代.本文提出,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和楚国内部矛盾的空前激化都出现在屈原的时代,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也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用“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论评屈论双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这说明了他对文学;的自觉认识,以屈原创作为代表的楚辞是先秦诗歌的支脉、但不能把它放在北方中原发区的文化体系中考证,它是各民族文化发展曲折复杂而不平衡的体现。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用诗歌充分抒情言志、生动表现自我的伟大浪主义诗人。司马迁对屈骚的评价,基本上是正确的,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人性发展论”的中国文学史观建基于十八至十九世纪西方发展论的史学观。它认为,在中国历史中,人性是发展的。中国文学是人性发展的反映;人性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文学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国文学及其审美形态的历史过程如同人性的历史过程一样,是一个可以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二:将中国历史中的人性与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人性概念相等同,因而抽去了中国历史文化之独特个性和丰富性;将中国文学史视为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忽视了文学史与一般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也忽视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个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贵游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汉代,至汉末建安时期真正形成并得到发展。贵游文学不同于民间文学,它以“丽”为主要艺术特征,呈现出文人色彩。从这一角度看,建安邺下诗歌在中国诗歌文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