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溆浦县位于沅水中游.属古楚化腹地,历代盛行读书之风,明清时期书院、义学、私塾遍及县境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县境先后有19人中进士.141人中举人(包括武连士和武举人),420余人中贡生。同时还培育了一批蜚声中外的学.如清代严如煜、严正基、严威祖孙三人、近代教育家、辞学家舒新城,历史、考  相似文献   

2.
于山,福州市区中心的一座名山。于山北麓,白塔之侧,丽景旖旎,澜清学海。这里教育文化蕴积深厚,岁月的演变在诠释着这块沃土的沿革与变迁……18世纪初,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始建鳌峰书院,书院至1905年撤销,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而且同学皆一时英济。这座当年福建  相似文献   

3.
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备,凡入仕途者必经进士考试,故培养进士成为明代学校的首要任务。随着官学的逐渐衰微,书院日益成为培养进士的主要机构。湖北本地乡绅或名宦,为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往往振臂高呼,士绅纷纷捐献,修建或重建了许多以科举为主的书院。科举书院并不排斥讲学,但以培养人才为主。在明代湖北书院衰落之时,亦出现过以祭祀为主的书院。无论哪一种功能的书院,都为湖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定西市明清两代考中进士的人数位居全省前列,这与当地书院建设的数量和规模有很大关系。如以进士作为衡量人才的一般标准,进士的数量可以普遍地说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人才情况。作为官办教育的补充,明清两代现定西市辖区的书院建设有相当的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文化教育兴盛的状况,书院屡毁屡建,规模和数量有增无减,生生不息的文脉,一直使这一地域的文化教育特别昌盛。  相似文献   

5.
于山,福州市区中心的一座名山。于山北麓,白塔之侧,丽景旖旎,澜清学海。这里教育文化蕴积深厚,岁月的演变在诠释着这块沃土的沿革与变迁……18世纪初,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始建鳌峰书院,书院至1905年撤销,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而且“同学皆一时英济”。这座当年福建的最高学府久享“文薮”美誉,如今已成了福州历史文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关中书院创始者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明长安县(今西安市)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御史。是一位刚正不阿的直臣,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因上疏斥时弊,触怒皇帝,辞官归里。后虽诏拜南京右都御史、工部尚书,但他辞官不就,终其一生讲学于关中书院,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为当时社会风尚之楷模。  相似文献   

7.
南宋淳祐元年(1241)到咸淳十年(1274)的十二届科考,吉州(今吉安)得中进士三百六十二名。之所以有这样多的人能中进士,可以说是与当时吉州书院教育的兴旺发达分不开的。建在白鹭洲上的白鹭洲书院就是其中成就辉煌的一所。白鹭洲座落于江西省吉安市东面的赣江中。南起习溪桥码头,北至井岗山大桥(原梅林渡),西频沿江路,与钟鼓楼隔江相望。全洲呈梭形,面积约1.2平方公里。它地处江心,双水夹流,早在北宋人们就借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称其为“白鹭洲”。  相似文献   

8.
受宋代书院之风的影响,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考中进士的邓符协在致仕后移居东莞县屯门镇桂角山下的岑田(锦田)村,眼见锦田虽然风景优美,但文化落后,教育欠发达,故创办了力瀛书院,首开深圳地区聚众讲学开了先河,在深圳地区培育了不少英才,发展了地方丈化教育。自力瀛书院后,新界各大小乡村纷纷设立大大小小的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令当地文风大盛。  相似文献   

9.
本期发表三篇论文。第一篇是邓洪波撰《清代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其主要内容为:(一)省会书院的建立;(二)省会书院的特点(经费充足,频频受到皇帝的关顾,师资水平高,肄业诸生须在全省范围之内通过严格筛选方可入院,规模大、招生多,课程设置由朝廷议准通行);(三)省会书院的新生代。清朝中、后期新兴的省级书院,呈现出一种多样化、专门化的趋势,如两湖书院试图以中西结合之方,为传统的书院注入新的活力,求是书院以讲求新学、西学为主,尝试将中国书院制度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沟通,皆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又如诂经精舍、学海堂在嘉、道年间兴起朴学之风,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在光绪年间掀起三湘新政之潮。再如崇实书院讲求“格致”,设置制造课程,开中国近代机械工业教育之先河等。作者认为,总结清代省会书院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重点高校及学术研究基地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甘肃书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甘肃书院考漆子扬书院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名称始于唐玄宗时建于都城长安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亦如清代学者袁枚《随园随笔》所言,唐朝的书院只是“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书院真正形成于宗代初年,且多设在环境幽雅...  相似文献   

11.
徐丽琴  刘超 《江西教育》2004,(15):91-92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西婺源人。他于19岁中进士后,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做过十年的地方官,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成者。他的学说与思想影响了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并波及海内外,至今未已。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冬,他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教育士子,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现在浙江杭州)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48岁辞官南归,先后在杭州的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1841年卒于云阳书院。  相似文献   

13.
洣泉书院     
《学苑教育》2012,(17):F0004-F0004
洣泉书院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北,始建于宋代,原名烈山书院,清嘉庆2年(公元1797年)增修斋舍,因县境内有耕熟岭,  相似文献   

14.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西婺源人。他于19岁中进士后,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做过十年的地方官,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成者。他的学说与思想影响了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并波及海内外,至今未已。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冬,他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教育士子,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早在唐代九江就出现了书院的最初形态,民间讲学授徒、传播文化的活动已相当活跃。白鹿洞原是唐代李渤隐居求学之地。…  相似文献   

15.
从官方教育入手,初探桐城教育之概况。康熙之后,在各地书院建设兴起、学校教育衰落之际,桐城官方教育之重心却是学校;至于道光,全国书院教育一片腐败,桐城书院竟然振起,力担当官方造士之重任。  相似文献   

16.
刘凤苞,湖南常德人,清代庄子散文研究家、诗人。同治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云南省云南府禄丰县知县、元江直隶州知州、大理府知府、永昌府知府、顺宁府知府等,后因事遭黜。晚年积极致力于地方文化与教育事业,撰修《桃源县志》,主讲常德朗江书院,担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一生与王闿运和王先谦等交往密切。  相似文献   

17.
宋明时期的书院教育对社会化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期的书院教育则流于空虚无用之痼疾。明清之际的的实学思想家颜元,基于反理学的实学立场,彻底转换了宋明书院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内圣外王的豪杰理念,对传统的书院教育进行改革。颜元致力于豪杰人才的培养,讲求事物之学,提倡习行和主动。其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对后世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官方教育入手,初探桐城教育之概况。康熙之后,在各地书院建设兴起、学校教育衰落之际,桐城官方教育之重心却是学校;至于道光,全国书院教育一片腐败,桐城书院竟然振起,力担当官方造士之重任。  相似文献   

19.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其前身琼台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琼台书院是清代琼州府立书院,曾经培养出1名探花、10多名进士和众多举人,教化生徒万余人,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  相似文献   

20.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