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2.
《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选录了"同光体"代表陈三立(1853—1937)的诗作6首。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的《咏小松》被鉴定为陈三立的早年诗作。所附鉴赏文章称"诗人青年时期的精神状态和抱负也就在这首借小松自况的诗中体现出来,""他的胸怀与情操,从他早期所作这首《咏小松》中,也可看出"。事实上,《咏小松》共两首,《辞典》仅收录其一:"阶庭三尺小松树,待长龙麟岁月间。霰雪纷纷冰齿齿,一尊对汝气如山。"其二:"杜陵移植草堂中,配汝茫茫笑略同。莫为旁枝发桃李,仰天倔强拒春风。"两首诗均出自《散原精舍诗续集》卷  相似文献   

3.
意尽则止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这是一首不合格的应试诗。公元七二四年,唐人祖咏应进士试。唐朝以诗取士。规定凡应试者须写六韵十二句,至少也应写四韵八句。祖咏写的这首应试诗,显然不合规格。史称祖咏作诗长于写景,“用思尤苦”,“调颇凌俗”,以这首《终南望余雪》而言,写得也是蛮好的,有景有情,情景水乳交融。但考官不买帐,认为它只有四句,不合规格,祖咏不肯媚俗,只说了“意尽”两个字,不愿增添一字。考官万万没有想到,这首不合格应试诗,竟然冲破了时代藩篱。成为千古流传的诗篇。写诗做文章,人人强调意尽则止。其理不言而  相似文献   

4.
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北宋蔡襄书"云想"作"叶想".然未为人所注意.清人王琦认为是蔡氏落笔之误.另外,对于三首诗的本义,历来的解释都以为是咏人.本文从"叶想"非误的观点出发,重新论定三诗的本义为咏花之词.咏花为主,暗寓咏人.纠正古今说诗者对此诗本义的整体位移性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6.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7.
叶至善的一首咏编辑工作的词偶翻旧报,见有叶至善写的一首咏编辑工作的词。词文虽短,却道尽了编辑工作的甘苦。中国古往今来的词作也可谓“浩如烟海”,但专写编辑工作的却极少见到。兹抄录如下,以享同好。叶至善的一首咏编辑工作的词...  相似文献   

8.
罗嗦诗     
相传,古时候有人写了一首《宿山房即事》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故意写来挖苦那些罗嗦作品的。时至今日,类似这首诗那样罗嗦的东西,在报刊上仍然到处可见。有一篇《科学种田  相似文献   

9.
许安世,北宋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有《许少张集》一卷已佚。现考出其《公生明赋》一篇、《咏史》等诗五首、文三篇以为"辑佚",以及其忠州平都山仙都观(酆都宫)所存《阴真人诗》的学术考辨一例。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夫之),不仅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大诗人和诗词理论家。他的诗词,除散失外,现今保存在《船山遗书》中,诗作有十五种,即《五十自定稿》、《六十自定稿》、《七十自定稿》、《柳岸吟》、《分体稿》、《编年稿》、《剩稿》、《落花诗》、《造兴诗》、《和梅花百咏》、《洞庭秋》、《雁字诗》、《仿体诗》、《忆得》。共667篇,1645首(其中古近体1178首,七律301首,五律七绝166首)。词作有四种,即《鼓棹初集》、《鼓棹二集》、《潇湘怨词》、《愚鼓词》。共305首(其中小令长调289首,小令26首)。王船山的诗词理论著作,仅入《船山遣书》中有《诗绎》、《夕堂永日绪论》、《南窗漫记》以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和《明诗评选》。王船山的诗词不仅数量可观,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在诗词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  相似文献   

11.
余朝蕊 《云南档案》2008,(10):30-30
<正>手执毛枪腰佩刀,书生戎马亦堪豪。谁知历尽风烟苦,得到今朝脱战袍。职责始终算是完,自陈衰病自章弹。青衫白帽仍还我,不要人呼老县官。——讱庵·杂感二首这首诗是今年我们整理档案资料时发现的,读后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是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可讱庵是谁呢?直到有一天和县政协副主席张慕芬谈起这首诗,才知道讱庵便是张问德先生。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是缘于一种观点。苏轼词自南宋起便集外单行,有几首却长期混杂于诗集,与词集并行。它们是1、《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鸟),诗题作《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2、《生查子》(三度别君来),诗题作《古别离送苏伯固》;3、《阳关曲》(受降城下紫髯郎),诗题并下二首,总作《阳关词三首》;4、又(济南春好雪初晴);5、又(暮云收尽溢清寒)。这些词作为什么会混入诗集呢?有人认为,这"正可作为苏  相似文献   

13.
马国亮 《出版参考》2004,(35):54-55
从三十年代初期算起,最初为<良友>画报写稿的是老舍先生.第一篇的作品是一首勉励青年的诗.后来陆续写过几篇散文.众所周知,老舍一向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幽默文章的隽永,更可说是艺坛独步.我们向他约稿时,他总爱问:"你看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我们便给他出题目.他每次给我们写稿,几乎都是经过这样的协商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马国亮  流甄 《出版参考》2004,(12):54-55
从三十年代初期算起,最初为《良友》画报写稿的是老舍先生。第一篇的作品是一首勉励青年的诗。后来陆续写过几篇散文。众所周知,老舍一向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幽默文章的隽永,更可说是艺坛独步。我们向他约稿时,他总爱问:“你看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我们便给他出题目。他每次给我们写稿,几乎都是经过这样的协商才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写散文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开始写的时候兴趣很浓,写出之后总觉得不满意,看一遍,修改一遍,还是不满意,干脆废掉原稿重新写起。那么,重新写出之后,是不是就满意了呢?有的满意了,有的仍然不满意,这就不能不停笔想一想了。我去乐亭县时写了四篇游记,前三篇(《快乐岛的风采》、《鸟儿的一片天地》、《大钊故居》)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后一篇《赶大集》写出后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两遍,还是不满意,只好压在抽屉里,没有拿出来发表。这一篇为什么没有写成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古城焰火,百年奇观》(见陕报1990年10月13日1版)这篇消息见报后,我社许多同志都反映写得很出色。一位副总编还专门写了评语张贴在评报栏里。这篇消息是记者亲身观看了焰火表演之后写的,因而可以说是一篇精采的现场新闻;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从笔法技巧上看,又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览全篇,这篇作品至少有三个特点:优美的散文笔法;独到的布局谋篇;浓郁的现场实感。  相似文献   

17.
1994年我写了一篇悼念袁小眉的小,郑津舟同时写了《哭小眉》诗四首。不意隔了四年,现在又要哭别津舟了。  相似文献   

18.
柳诒征先生与镇江绍宗藏书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申江上六清明, 花信番风岁岁新; 赢得绍宗楼在望, 故书雅记唤乡人。这是柳诒征(1880-1956)先生在1952年患中风后,静思家乡镇江绍宗藏书楼事,有感而写的一首七言。他在诗的“自注”中说:“恢复绍宗藏书楼,募集线装书8万册,皆缘旅沪机会,故云”。诗以言志,这首诗反映了他复兴绍宗藏书楼,实现亡友遗愿后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19.
厉鹗《宋诗记事》卷四十八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系之朱熹名下。其实,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栻所作,在张栻《南轩集》卷二中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及此秋容霁"、"昔游冰雪中,未尽登临意"来看,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听到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这个名字,还是十四五年前,我读到诗人王寅的一首名为《罗伯特·卡帕》的诗。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湄公河三角洲却一直在下雨 三周以后他就死在这儿 死在黑色的雨季 他的脸上从没有伤痕 没有 最后倒在芭蕉树下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