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文学家郑伯奇、阿英在20年代,即有研究郭沫若其人其书的精心之作发表,因此“郭沫若研究”可谓肇始于70年前。似乎中国人的习尚更着重于“盖棺论定”,在郭沫若身后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展开,近年来研究郭沫若的论著相继问世,陈永志教授的《郭沫若思想整体观》一书,近日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中推出。  相似文献   

2.
编辑的责任     
何为编辑的责任?我认为有两句话就可概括:一要跟上时代,二要面向群众。这是前辈作家郑伯奇先生对赵家璧先生说过的话。当年,赵家璧先生还是一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初涉编辑工作,当他向郑伯奇先生请教时,他(指郑伯奇)以忠厚长者和前辈作家的一片深情,既肯定我已有的成绩,也指出我对编辑出版事业应当具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要跟上时代,二要面向群众,出版有益于广大读者的书。  相似文献   

3.
1984年8月,父亲赵家璧接到北京中国出版协会的通知:他被选为中国出版代表团成员,将在9月7日到日本国访问交流。一提到日本,家父立即想到了内山二兄弟和他们创办的内山书店。他真高兴能有机会再访内山和他们的书店。1932年秋,赵家璧在郑伯奇先生的陪同下,第一次踏入位于施高塔路的内山书店,进入书店,只见四壁都是高达天花板的书架,精致、漂亮的日文丛书,分门别类地陈列在架子上,环境幽静雅洁,一片东瀛情调。店主内山完造微笑着迎接他们,但他们今天不是来看书的。他们穿过店堂,踏上楼梯,步入二楼的会客室,去晋见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鲁迅先生。因…  相似文献   

4.
郑伯奇是一位著名的左翼作家,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同时他也是一位编辑家。 30年代是郑伯奇最活跃的时期,他在多个领域,尤其在文学领域、电影领域,都卓有成就,以至有人称他为文学和电影的“两栖动物”。他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地位,也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他帮助一位青年编辑接近进步文化,更快地成长,在编辑出版史上取得比自己更大的成绩。这个青年就是赵家璧。也是因为帮助了这位青年编辑,我们也才从这位青年编辑的成长和后来的回忆中得知  相似文献   

5.
樊炳清与《哲学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炳清自20世纪初期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是一位成绩卓越的翻译家。他1920年前后编译的《哲学辞典》是根据日文、英文资料编著的,是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一本较早介绍西方哲学的工具书。樊炳清(1876?~1931?年)字少泉,又字抗父,山阴(今绍兴)人。1898年,他青年时期和王国维、沈纮等在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随日本教师藤田丰八学习日语(据  相似文献   

6.
珍藏丈夫手稿慷慨捐献积蓄 从1928年至1937年,郭沫若旅居日本整整十年,这十年是郭沫若在艰苦环境下从事写作、研究、翻译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在这方面成就最大、最丰富的时期。1937年7月,郭沫若只身仓促离日回国参加抗战时,其大量的著述、手稿、信件、图书等都留在了日本。这些珍贵的资料中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年底,他曾向他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始用笔名“郭沫若”。郭沫若是四川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  相似文献   

8.
1935年,聂耳取道日本,打算去苏联学习,该年7月1 7日他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遇难,年仅24岁.为纪念这位为中国电影音乐作出巨大贡献的作曲家,8月4日,留日学生在日本千叶县北条举行聂耳追悼会,当时在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特在报刊上发表了悼念聂耳的诗词.  相似文献   

9.
郭老与报刊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同时,也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的一位先驱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投稿和创办刊物起,就与报刊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他一贯非常重视、关心和支持我们党的报刊工作。学习与研究郭老在各个时期的报刊宣传活动,对于进一步了解郭老的思想发展和他对我国报刊事业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一、郭老学生时代与报刊一九一八年夏天,郭老在日本福岗九州帝国大学念书的时候,苦于“国内的新闻杂志没有机会看见”和“不屑于看”,就和同学成仿吾、张资平等酝酿自己办一个“同人  相似文献   

10.
胡风同志(1902~1985)是我国现代革命文艺战士、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和翻译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家,对我国文化出版事业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从1933年在日本留学时因参与抗日活动被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回国、参加左联、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以来,除了中间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四分之一世纪”与世隔绝和重病外,几乎都同编辑出版工作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三十年代他协助鲁迅创办过《海燕》,主编过《工作与学习丛刊》、《木屑文丛》,整  相似文献   

11.
义父朱伯奇,江苏泰兴张桥人,是富家子弟早年与徐悲鸿同窗于上海震旦大学,民国8年(即1919年)又与徐悲鸿及其发妻蒋碧薇同船游学法国。当时邮轮上有许多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还有一位日本妇女,看到徐、蒋二人,俪影双双,闲倚舷窗,观看大海,均惊羡为一对丽人。朱伯奇攻读法国巴黎大学,于1937年6月28日,获文学博士学位,与当时留法的蔡和森、向警予夫妇、蔡畅、徐特立、李立三等过从甚密,经常参与蒋碧薇举办的“文化沙龙”。朱伯奇回国后,由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校长李石曾,聘为云南昆明农商银行行长,大有所为。大陆解放前,乘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包机…  相似文献   

12.
白杉 《四川档案》2005,(1):18-19
郭沫若母亲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住她左手的虎口,所以在郭沫若出生后便为他起乳名“豹”。上私塾时,他有了学名郭开贞,号尚武。因为在兄弟们中排行第八,所以母亲又称他为“八儿”。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原由是他家乡(今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有两条河,一条是大渡河,称为沫水,另一条是流人大渡河的雅河,称之若水。  相似文献   

13.
赵家璧     
赵家壁,一九○八年生于上海市松江县。在高小、中学、大学时期,一直参加或主持校刊编辑工作。一九二八年高中毕业后,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总经理仇联德委任他主编《中国学生》月刊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向伍建议停出月刊,编一套综合性廉价小丛书——《一角丛书》,受到胡愈之、罗隆基等学者的支持及左翼作家周扬、林伯修、丁玲、郑伯奇、夏衍等的文稿,共出八十种,销行数十万册。  相似文献   

14.
正爱国诗人柳亚子(1887-1958)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北厍大胜村,自12岁跟随父母迁居黎里镇周寿恩堂(现辟为柳亚子纪念馆)居住,至1927年因反对蒋介石遭到通缉被迫东渡日本,他在黎里镇生活了整整29年。在这里,他创办并实际领导了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并创办了《新黎里》报。留在家乡档案馆里的泛黄的资料,纪录了柳亚子早年的抱负与作为。  相似文献   

15.
成仿吾(1897-1984),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1921年与郭沫若等共同创建了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还创办了多种文学刊物,创作和翻译了大量论文、小说、诗歌。1928年留学法国前,他是文坛极为活跃的人物,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图书评论占有重要的位置,是20年代初期、中期的重要图书评论家。  相似文献   

16.
一、开场自我在《老舍和我》那篇长达五万字的回忆文章结尾处,曾说过;“如果把我六十年编辑生涯分成解放前后两大部分的话,那么,解放前又可分‘良友时期’和‘晨光时期’两个阶段。前者得益于左联作家鲁迅、茅盾、郑伯奇、阿英等,……”现在这四位著名作家都已先后成了故人,其中对鲁迅,虽历经变乱,他写给我的四十九封书简,原物虽已捐献给上海鲁迅纪念馆,他们回赠我的几可乱真的复印册页,仍保留在手头。因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有不少没有完成的著译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没有画的画谱》便是其中的一部。既未译完,当然也从未出版。郭沫若曾在《创造十年续编》说: “在1921年我最早由日本回到上海的时候,他们两人(按:指张静庐和沈松泉)都在泰东书局的编辑部……他们由泰东所得到的报酬,自然也是很有限的。……因为生活的支绌,他和沈两人便想做小伙计生意,在夏天曾托我挪点时间出来,替他们译部小书。我  相似文献   

18.
按语:清末,监狱制度改革是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近代监狱改革参照日本,通过学习日本的经验以借鉴西方监狱制度。清末习艺所即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办的,其中尤以袁世凯主持创办的天津习艺所和保定习艺所最为成功,其"监狱之规则、各员办事之条例、作业工师之服务以及各种图表,均井井有条,实足与东瀛相颉颃"。由于天津、保定习艺所的创办,为各地推行习艺所制度积累了经验。保定习艺所创办稍晚于天津习艺所,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兴工,次年三月前后建成,六月即开始接收罪犯入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喜爱读书,最早以其文学成就闻名国内外。图书馆对郭沫若的思想、生活及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中国长期从事科教文化建设的卓越领导者,郭沫若对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与图书馆的渊源1892年1月,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观峨乡沙湾镇,5岁开始接受教育,1914年1月份,郭沫若开始了为期10年的东京留学生涯,并多次在图书馆学习和写作。  相似文献   

20.
12月《新闻战线》复刊10周年(1978年) 《新闻战线》在“文革”前,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记协合办,“文革”中停刊。1978年12月复刊,由人民日报社主办。12月12日顾执中创办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60周年 (1928年) 上海民治新闻学院,1928年12月由顾执中创办,1932年改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这所专业新闻院校是旧中国创办最久的新闻院校,直到1953年才停止招生。严独鹤、李中道、戈公振、郭沫若、翩伯赞、艾思奇、柳提、许广平、田汉、华岗、冯玉祥(教军事常识)等人,先后到这个学校任教或讲过课。这所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迁往重庆,1943年复课,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