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无论是以“人世”观为代表的竞技武术还是以“出世”观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艰辛与困难重重.运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发展中两难抉择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其一,异质文化的融合导致中国武术精神层的散失;其二,文化模式的变异导致中国武术传承场的缺失;其三,“文化滞差”导致中国武术发展目标的迷失.  相似文献   

2.
摘要: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也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典型代表之一的中国武术,我们也更应该站在“文化自信”的立场重新思考和发现制约其“发展繁荣”的问题以及实现其“大力弘扬”的战略谋划。正是基于这样崭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提出了中国武术的“再出发”研究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方法论对中国武术“再出发”理路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武术“再出发”的行动指南、实践依据;恪守“文化自信”的立场,是保障中国武术“再出发”健康前行的基石;深思“文化自信”的意涵,是创设中国武术“再出发”巨大空间的保障;践行“文化自信”的实现,中国武术“再出发”必须从“再发现”起航。研究提出了,践行“文化自信”的实践,中国武术的“再出发”的战略构想。并强烈呼吁:以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的意义价值为引领,牢固树立保“根”护“魂”的中国武术发展决心和信念;通过强化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意识”,构筑起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之路;通过深挖中国武术的“源”,搭建好通往新时代中国武术责任担当的“梁和桥”。唯有如此,新时代的中国武术发展才会更有魅力,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维度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探赜,有助于深刻理解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内在逻辑和深层脉络。运用多重史料互证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基于话语构建视角,以中央国术馆为中心,围绕“强种救国”核心话语,探赜近代中国武术话语构建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在“国之病夫”的隐喻与“身之病夫”符号的共同作用下,所激发的尚武图强思潮,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起点。从理论逻辑看,在救亡图存语境下,从国家、民族、社会三个层面,寄望通过对国民身体的征用、对民族体育的坚守和对武者身体的规训达至民族复振和国家强盛之目的,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机理。从实践逻辑看,在国术救国历史主题叙事中,中央国术馆通过多种举措激活国民武术价值观念的认同机制、坚守传统筑牢国民武术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国际推广构建民族文化符号和重塑国家形象,是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逻辑进路。以古鉴今,通过对近代中国武术“强种救国”话语构建的研究,提出中国武术应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导向,以身国同构为逻辑理据,遵循民健国强发展进路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技术文化进行分析,得出:中国武术文化是以为发展依托,以技击技术为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发展原点,在“无争”的思想引导下向着具有艺术性的套路发展,成为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审美观念下对技击的改造性的记录和情感性的表达。中国武术的独特文化魅力是在“打练统一”的习练方式中进行体认与感知的,对武术文化与技术的多样性体悟与表达诉说着武术“和而不同”的繁荣景观。  相似文献   

5.
武术伦理研究囿于既有的研究范式与窠臼,道德理论理解与关注较多,内在心理动机与行为理智的逻辑阐释较少,使得相关研究是抽象理论命题而非切身生命智慧。以生命哲学理论中的行动、实践与存在关系为逻辑出发点,依据刘宗周“慎独之外,别无工夫”之说,从“慎独”的视角,试图解读并开显武术道德修身工夫的独特内涵。研究指出,中国武术“慎独”为一种“见性知命”、“体用兼备”、“检身之谨”、“律己之严”、“是非之几”的修身工夫。这种修身工夫充分地彰显出了武术人以“合内外之道”为其生命之要旨,以“大写的人之生成”为其生命之皈依,他们在自省与体认之中不断地探索着生命之隐秘与生命之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到中国武术“慎独”的道德修身工夫,既是对中国武术文化面貌的真实还原,又可以为武术伦理思想的经典阐释提供新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以易道哲学为依据,以原始文化基因理论为视角,研究了易道哲学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易道本体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始文化基因,不仅构筑了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且起到了建构框架的关键性作用。受易道文化基因的统摄,中国武术与"易道"建立起了一种水乳交融式的亲缘关系,其以易为据,引易为说,不仅促进了中国武术各拳种、门派拳理、拳法、拳技理论化的进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7.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中的“度”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武术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中所蕴含的“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对中国武术中“度”的要义诠释,进一步揭示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内涵。研究主要结论:中国武术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意境除了在追求“形神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外,更多的体现在外显层中注重“度”的融会,强调内心对技术动作的感悟与理解,表现为一种技艺的精准把握;中间层注重“度”的协调,导向为人处事的尺度和火候,表现为一种行为方式的控制与约束;核心层注重“度”的思辨,追求天人一体的自然而然,表现为习武者“由技入道”的自然归属。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历史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从搏斗形式的“武”发展成为一种术道并重的“艺”的过程中,“气”是其“神韵”的源泉、“道”是其“精神性”的根本、“心”是其“妙悟”的基础.在梳理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武术发展的终极追求,“道艺并重”是武术和谐发展的精神需求,“武艺兼修”是中国武术创新发展的原点和归宿,旨在为更好地认识武术的艺术特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术的发展长期以“体育”的身份来标榜自己,为能够成为奥运项目进行着由内到外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使得武术的发展越来越违背了我们最初的意愿,造成了文化层面的缺失、技术层面的异化。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总结,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武术发展“顶层设计”的新一轮思考,并坚守以“弘扬民族文化,凸显中华价值”的目标追求;“坚守主体意识,践行中国道路”的文化立场;“标榜中国身份,彰显文化魅力”的国际传播;“拓展存在空间,追求多元挖掘”的资源开发为底线,以此来达到中国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模因论和文化结构层次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四大拳种的典型技术动作为主线,以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流派的功法、套路、格斗形式为载体,以与武术“技术”特征和“攻防”特色相关联的文化因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组学量化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田野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专家甄别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提取、筛选、凝炼对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演变以及不同拳种拳理、拳法、拳路、拳势(式)等形成起统摄作用的文化基因,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理论模型。结果显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基因谱系结构模型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拳理基础”“技击思想”“德行思想”“审美情趣”六个维度所涉及的24个文化基因组成。六维度结构模型既能鲜明的体现出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也可为解释中国武术的文化特色提供较为满意的答案。对认识武术文化基因,彰显武术文化特色,守护武术文化家园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共同文化基因和特色文化基因、武术文化基因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