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创新速度和分散技术创新风险以提升创新产出,结合生态学理论与结构洞理论,综合考虑创新系统中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中间主体和结构洞边缘主体的多样化生态关系、关系强度及差异化网络位置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多主体创新产出模型并仿真分析各主体创新产出的演化态势,并以索尼、爱立信、三星公司的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竞争共存关系下边缘主体间传递的间接影响严重削弱中间主体的创新产出;寄生共生关系下边缘主体间传递的间接影响对各主体创新产出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宿主的单向间接影响会促进寄生者发展,寄生者的单向间接影响会阻碍宿主发展,宿主和寄生者的双向间接影响会阻碍双方发展;互惠共生关系下边缘主体传递的间接影响显著推动双方创新产出,其中传递双向间接影响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传递单向间接影响.据此提出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中间主体应注重增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深度和广度,边缘主体应注意识别自身所扮演的生态角色,促进共生模式向互惠共生模式演化,增强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及价值创造能力,以保证各方的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
以一家具有典型性的机械工程企业为样本,动态剖析关系传递对结构嵌入演化及相应技术创新优势产生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关系传递会形成产品销售与人力资本双重嵌入的创新理念;主体联结、资源需求和任务导向推动下的关系传递分别以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为起点,实现互构的创新资源共享;结构嵌入的整体演化路径为关系传递到关系再传递到关系整合,关系资产差异性会对具体联结路径产生影响,进而形成目标式和偶发式的创新渠道模式;企业通过关系传递占据多中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和结构洞位置,从而获取相应的技术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3.
构建技术创新联盟是企业应对创新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重要举措。本文从联盟关系演化的3种路径出发,以企业所处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洞位置为中介变量,通过实证分析探究联盟关系演化、网络结构洞和企业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联盟关系稳定及关系扩张都正向促进企业合作创新绩效,联盟关系断裂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呈倒U形;联盟关系稳定以及联盟关系扩张都对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洞位置正向影响,联盟关系断裂对企业所处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洞位置有倒U形影响;结构洞在联盟关系演化和企业合作创新绩效间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生态租金视角理解网络环境下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借鉴相关研究,结合集群创新生态系统中超额利润(生态租金)不同形成来源,将集群创新生态系统中生态租金区分为4类:通过对异质资源的掌握获取李嘉图租金;通过动态创新获取熊彼特租金;通过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获取关系租金;通过形成集群品牌效应获取理查德租金.在分析不同类型生态租金生成机理的基础上,结合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揭示不同阶段各类生态租金的演化特点.利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现实案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生态租金变化的理论认识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5.
作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全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全面参与并影响主体竞合行为与过程。如何建立多主体间竞合关系以促进数据资源流通、提升数据资源价值,已成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问题。基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下数据资源对竞合关系的解构与重组作用,依据“多主体特征—竞合维度—关系分类—竞合关系重塑策略”理论逻辑,本文构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下多主体竞合关系分析框架,根据改进的Logistic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以三主体智能驾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为背景,建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无竞合关系重塑策略和有竞合关系重塑策略下数据资源收益演化模型,以检验其对数据资源收益演化的理论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当合作式主体、嵌入式主体均维持与主导式主体之间的友好型竞合关系时,协同型竞合关系能有效促进合作式主体与嵌入式主体的数据资源收益产出;当主导式主体采用激励共享型竞合关系重塑策略时,各主体易形成互惠型竞合共生状态,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数据资源的综合效益实现最优。研究结论拓展了数据资源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域的应用情境,为主体制订竞合战略、消除资源隔阂、开拓价值空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互利共生、偏利共生以及竞争共生三种演化模型,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系统的主体集聚演化机理;建立熵变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整体演化机理;依据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系统各阶段演化动力与机理。发现:(1)互利共生条件下, 高新技术供给群落与需求企业群落共生后的产出大于共生前的产出。(2)偏利共生条件下,配套企业的产出水平会大于企业独立运作时的产出水平。(3)适度竞争有利于维持创新生态系统主体的竞争共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7):27-33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主从视角下三主体的共生关系问题,构建三主体共生演化Lotka-Volterra模型,以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共生作用系数不同取值组合下三主体专利增长的演化规律,揭示三主体在专利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的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两企业的专利增长;偏利共生的关系下高校更能快速推动核心企业的专利增长,间接带动卫星企业的发展;寄生共生的关系下卫星企业抑制主体间的专利增长。  相似文献   

8.
类似COVID-19疫情的重大风险会对各类型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冲击.研究针对上述极端情景建立动力学模型,求解不同风险冲击情况下系统内创新主体之间共生演化的均衡点及稳定条件,并对不同共生模式下的演化进行仿真分析.研究表明,陷入系统性衰退时,创新生态系统最终会消亡,但主体之间的竞争模式能为创新生态系统争取到更多的生存时间;而...  相似文献   

9.
杨勇  王齐晗 《软科学》2014,(11):10-14
选取19992011年PE/VC共同投资事件,构建PE/VC联合投资网络,探讨PE/VC网络特征与家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PE/VC介入的家族企业的R&D投入和专利产出均高于没有PE/VC介入的家族企业,且PE/VC投资的金额越多,家族企业的R&D投入和专利产出也越高;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PE/VC有利于提高被投资家族企业的R&D投入和专利产出;富含结构洞的PE/VC对新创家族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拥有较多间接联系的PE/VC对家族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挖掘创新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并探究地理临近性在其中是否发挥调节作用,本文以中国碳纳米管领域专利为例,从动态演化角度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洞对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中心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当创新主体中心度过大时,会对创新产出产生抑制作;地理临近性与中心度的交互作用正向调节创新产出,地理临近性与结构洞的交互作用对创新产出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对创新主体合作伙伴选择以及自我管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创新主体要考虑自身在合作网络中的位置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地理临近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公司创业投资(CVC)是一种促进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创业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CVC活动在我国的20多年实践证明:其促进了大企业与创业企业的共同发展,并使二者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优化实现双方互利共生。在创新生态系统视阈下,大企业种群与创业企业种群可通过演化博弈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双方的适应性并拓宽生态位,进而协同共生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基于对公司创业投资(CVC)生态群落生态位的描述,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利用算例仿真预测大企业和创业企业的创新生态位演化趋势,从共生、学习、创新、激励角度提出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的共生培育机制,为我国公司创业投资生态群落中企业创新生态位的策略优化与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种群生态学探究创新生态系统种群丰富度影响创新生态效应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315家电子信息企业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回归和Bootstrap法,得出以下结论:种群丰富度对创新生态效应具有正向影响,创新生态环境在其中发挥调节效应;价值共创模式和过程在种群丰富度与创新生态效应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创新生态机制正向调节价值共创模式和过程在种群丰富度和创新生态效应间的中介效应;创新生态位正向调节价值共创过程在种群丰富度和创新生态效应间的中介效应及价值共创模式在种群丰富度与同化效应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从价值共创视角构建了种群丰富度对创新生态效应转化内在机制,为企业构建多种群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刘佳  彭鹏  黄雨微 《现代情报》2019,39(6):32-37
[目的/意义]在经济新常态、全球创新的背景下,为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信息服务生态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从生态学视角,基于信息生态学、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等理论,分析科技信息服务生态链的构成与特点,构建科技信息服务生态链模型,探讨影响生态链运行的因素。[结果/结论]面向科技创新的科技信息服务生态链是在多元服务主体之间形成的结构关系,其运行的本质是实现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4.
彭淑贞  吕臣 《科研管理》2020,41(12):60-69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has always been a dual problem in bot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anti-poverty project in rural tourism.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in China. Howev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how the symbiosis theory is embedded into and how it affects the ecosystem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is still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of embedding the symbiosis theory in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from the two symbiosis units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answers the relevant issues of "how the symbiosis theory embeds into and affects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 This is a new perspective, an extension and improvement of symbiosis theory and ecosystem innovation mechanism. Establish logistic measurement model, set binary dummy variable, take the effect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PIE)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add area as the control variable, respectively from the supplier effect, the demander effect, the whole effect into the model, and finally form the model (1), model (2), model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all effective samples by stata14.  And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ymbiosis embedding theory reveals the black box of supply and demand symbiosis embedding process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nnovation, answers the complex embedding mechanism that supply and demand symbiosis and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nnovation are mutually promoting, and provides a structural theoretical hypothesis for related research topic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accurate supply of government, tourism enterpris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accurate selection of rural poor population, service quality, safety and itinerary planning, cultural and lifestyle differences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e time cost caused by traffic, information loss, degree of fraud and price fraud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Thi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reality. Based on the symbiotic perspectives of "supply needs refinement"and "demand needs support", the author proposes: (1) Strengthening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 innovate the ecological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symbiotic environment of the ecosystem.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subjects, 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diversified interest subjects. Carrying out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proces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mechanism. (2) optimizing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strengthen ec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to build a model of ecosystem symbiosis.The innovation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is implemented from project to community. Project "fine supply", tourism enterprise "fine supply", poor people"fine supply", poor community "fine supply". (3) Strategies such as highlight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ecological symbiosis elements are also raised to optimize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tourism ecosystem.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of transportation "supporting demand", infra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servic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mplement flexible working system, implement holiday "supporting demand"; innovate the symbiosis mechanism of diversified capital sources "precise supply supporting demand".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正向交互促进的变迁历史,证明长期系统的科技立法变革能引领、建构、保障和跟进科技创新范式的进化并形成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我国因促进科技创新范式进化的立法史短而法律量少且有空白,所建构的科技创新主体缺乏多元共生性、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动力不足、创新环境开放协调度不高,迫切需要尽快推动科技立法的变革,加大科技立法资源投入,通过法律促进创新主体的多样共生化和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明确政府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具体职能并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的开放协同度,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范式向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的进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欧光军  杨青  雷霖 《科研管理》2018,39(8):63-71
集群无论是要素还是结构上都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目前基于资源观的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研究难以解析集群不同主体间通过协同走向创新生态的本质问题。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依据集群创新生态链属性要求,构建出由以产业链和知识链融合协同为内核的集群创新主体系统、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所组成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生态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56个国家高新区代表进行实证评价,找出影响高新区创新生态能力生成的集群产业创新种群结构效能度、集群知识创新群落协同度、集群开放持续创新度和集群创新链群合作度四个关键生态因子,发现高新区普遍创新生态能力不强,且在创新生态因子上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据此制定出打造创新生态型高新区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内容提要: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隐含规律的过程,探讨其演化规律对促进系统内各个参与主体间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价值共创视角,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对模型的均衡点及均衡条件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不同演化模式的发展趋势,揭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价值中枢层、价值融合层、价值服务层三类价值主体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围绕价值获取和创新互动而共同创造价值的复杂系统;(2)三类价值主体之间共生度的大小决定了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稳定性和均衡状态;(3)互利共生模式能够最大的发挥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价值主体的协同作用,系统成员应致力把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利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18.
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并发挥共生效应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结合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并进一步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较大且下降幅度尚显微弱;短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共生单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长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正向驱动效应明显放大,且共生单元呈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明显,共生基质、共生平台和共生环境始终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共生网络的正向驱动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开放式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为创新主体的成果研发、分享和转移提供优良生态环境,这也引起学界对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探讨。既有研究大多聚焦创新主体个案内部的合作关系,忽略开放式创新多层次表征所带来的外部组织管理因素(如激励系统)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以8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模型探究开放式创新对基地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政府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对基地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金扶持可以促进开放式创新提高创新成果的作用,政策扶持的调剂效应不存在。落足于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放式创新模式应用的现实,建议各基地发挥宏观调控优势,提高需求端与供给端技术交易的匹配度,政府部门应该设定合理的政府资金补贴强度区间,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为市场主体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策略选择和相关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