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基于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各主体的需求分析,集成CIM与区块链、VR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基于CIM+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运行管理平台,并对政府及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核心主体提出平台参与及协同运行建议.CIM+平台的建设对装配式建筑市场激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提高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的业务协同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建筑业生产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落后以及管理方式粗犷的现状,提出发展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信息化手段、精益思想为指导思想的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首先鉴于装配式建筑的精益建造模式要求对信息处理能力高的实际,提出BIM技术是实现项目管理过程信息化的关键,分析基于BIM技术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建立BIM信息化平台,为精益管理的实现提供技术手段;然后以精益思想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在精益思想指导下的运作;最后得出BIM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信息流的传递无阻,使得精益建造的实现成为可能,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缩短工期、减少浪费。  相似文献   

3.
李萌萌  李帆  姜凤珍 《科技风》2022,(4):132-134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背景下,结合装配式建筑构造复杂性、长期性、一次性、特点以及为适应装配式建筑管理人才方面的需要,提出将成熟的BIM+VR技术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构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出发,构建基于BIM与VR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构造过程虚拟沉浸式体验平台,通过案例形象生动的向学生呈现装配式建...  相似文献   

4.
BIM技术通过构建可视化数字模型,可提取建筑各构建的参数信息,为装配式建筑提供可视化操作平台,强大的信息协同处理能力为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探寻现阶段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应用BIM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能促进建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程产业中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推动着当前的绿色建筑与绿色城镇化系统发展。鉴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文章基于装配式建筑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从信息化、一体化、绿色化发展理念出发,预推进该新技术、新形式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中的应用,梳理了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研究内容,归纳出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的现有理论研究观点,并总结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基于BIM技术融入装配式建筑中的观点,分析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中可以发挥的优势,通过协同管理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率,以期为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建筑产业化的不断升级,推进装配式建筑良性发展已经成为建筑业的重中之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发挥跨学科优势,实现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模式创新,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近五年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检索和研究,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现状,提出了将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融合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管理的现状,发现我国装配式建筑管理中存在着缺乏标准化管理、成本偏高、技术滞后、缺乏专业人才等不足。为解决这些不足,将精益管理思想运用于装配式建筑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并利用标准化管理规范流程,进而优化和规范装配式建筑管理;然后,将精益管理与智慧化管理融合,提出构建基于精益管理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化管理体系,该框架体系从用户层、应用层、智慧化管理平台、数据层四个方面实现管理功能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企业层面出发,立足于项目,识别采用EPC管理模式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应用ROI法并结合财务评价的方法,分析并建立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计算模型,其中产出经济效益按照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勘察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和竣工验收四阶段中的信息化应用价值进行分阶段分析。然后,通过投入与产出综合分析,提出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投资经济效益计算模型。最后,利用Any Logic7.0进行模型软件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的录入式计算与操作,从短期经济效益获得角度为装配式建筑EPC企业在信息化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4)
新技术总会引领新潮流,现在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的更新以及传播速度都有着极大的要求,装配式建筑更是如此,为了避免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数据丢失等问题,特意出台BIM技术,这种技术集中外项目管理系统为一体,专注于研究分析这种技术下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过程。这种技术的需要根据项目阶段的不同或者各个阶段质量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这种管理过程需要分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的分析研究,分别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本文主要根据各种不同的质量BIM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并分析讨论利用这种新技术怎样提高质量管理,全面分析该种新型技术为以后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企业层面出发,立足于项目,识别采用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管理模式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应用ROI考核体系并结合财务评价的方法,建立装配式建筑EPC企业信息化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计算模型进行投入与产出综合分析,其中产出经济效益按照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勘察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和竣工验收4个阶段中的信息化应用价值分阶段分析;利用Any Logic 7.0进行模型软件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的录入式计算与操作,从短期经济效益获得角度为装配式建筑EPC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31个省市作为空间研究单元,构建以装配式建筑发展基础环境、生产建造实力、技术创新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四个方面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中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格局。(2)从空间关联特征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以分布在江、浙、沪等省份的显著HH区和蒙、新、宁等省份的显著LL区为主。(3)从影响因素看,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由大到小排名为:市场需求>环保支出>政府导向>经济水平>技术创新>人口集中程度>产业结构>交通物流环境>建造成本。  相似文献   

12.
从数据模型的角度对模块化建筑构件的进度与成本表现展开研究,通过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和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两项数据模型技术,设计全生命周期背景下模块化建筑构件进度-成本协同管理平台。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对模块化建筑构件的实施进度进行智能监控,搭设基于数据模型的模块化建筑预制构件进度管理系统框架,并构建相应构件成本控制模型,为项目进度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实现模块化建筑构件进度-成本协同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科研需求,存在科研档案不完整、档案利用率低,信息化步伐滞后、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应紧紧围绕“协同创新”理念,探索科研档案管理的协同创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科研档案归档效率,提升档案利用价值,完善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本文剖析了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现状,从体制机制创新、信息化管理和管理队伍建设三方面提出了科研档案管理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传统农业信息化的落脚点和基本核心是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而在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建设世界城市的今天,农业信息化该如何进行下一步建设是值得深思的。以北京市为例,对世界城市背景下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理念和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在各个省市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现状。本研究以我国区域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建设规模、信息化水平、生产建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可持续性、综合效益七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投影寻踪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为基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对我国区装配式建筑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构造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指数把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5个等级,我国大部分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处在Ⅲ、Ⅳ级水平,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政府支持力度与生产建造能力是影响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提出提升装配式发建筑发展水平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a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by developing and performing an initial test of the theorization on the components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a new variable, call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tivation (IMM). Based on a synthesis of the motiv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iterature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psychology,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fields, we theorize IMM as a second order construct composed of formative sub-constructs of proactiveness, sharing, transparency, and formality. New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constituent constructs of IMM and refined through two studies involving 120 knowledge workers. The model of IMM was tested, confirming the proposed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stituent constructs and IMM. The study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on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individual knowledge worker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果模型的管理变革与信息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本文的研究框架中,信息技术对企业产出的作用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直接作用路径,即信息技术直接提高了企业总产出,一种是间接作用路径,即信息技术促进了企业管理变革,管理变革又提高了企业总产出,也就是说管理变革是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总产出的中介变量。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投资是如何作用于企业总产出的,同时也指出企业应该进行相应地管理变革以最大化企业信息技术投资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