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远古的夏、商、周时期,有一种独特的档案书写方式———用铸刻的方式将文字记录在或厚重或精巧的青铜器物上。人们把上面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是"吉金文"的简称。另一个名称叫"钟鼎文",是因为很多的金文都铭刻在钟和鼎上的缘故。中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工艺达到了全盛阶段,由于礼乐制度的发展,钟鼎等青铜器物不仅演变为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  相似文献   

2.
早期的档案根据载体不同可分为甲骨档案、缣帛档案、简牍档案、金文档案、石刻档案等.由金文档案的定义--把中国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具有史书记事性质的铭文档案叫金文档案可知古代刻有铭文的青铜文物几乎均可称为金文档案.……  相似文献   

3.
段德兴  车再斌等 《贵州档案》2002,(2):40-40,F003
中国的货币文化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 ,在世界货币史上 ,它以注重文字而独树一帜。中国钱币上的文字或纪值、或纪重、或纪铸地、或纪干支 ,自成汉李寿始 ,又开创以本朝年号作为钱文。这些文字不少都出自于当时的能工巧匠或书法名家之手 ,它们不仅忠实地反映了文字的时代特色 ,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是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使用的青铜铸币 ,如刀、布、环、蚁四大体系中已有大量文字出现 ,少者一字 ,多者六字 ,有用阴文 ,也有用阳文的 ,多采用方笔 ,体现了金文的风韵。战国时期 (公元前 475———公元前 2 2…  相似文献   

4.
一、青铜铭文的出现 中国最早的冶铜技术,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即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铜器文明时代.最早的铜器出现于黄河流域及海岱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制品,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公元前2740年的青铜刀1. 到了商代前期,以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的青铜器,继承和发展了二里头文明,出现了多种食器、酒器与水器.器物造型准确规整,有动物或几何形花纹作装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古代档案载体类型及其保护的方法甲骨档案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档案 ,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甲是指龟的背甲和腹甲 ,骨是指牛的肩胛骨或其它兽骨。甲骨是当时的占卜材料 ,也是当时档案的主要载体。甲骨档案的保存采用窑藏法 ,即所谓“登于天府”。甲骨档案主要出土在宗庙建筑右半穴或地下室的圆窑中 ,窑深一般都在2公尺左右。金文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不自周始 ,在商朝就已经出现。西周时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 ,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称金文档案。金文档案的保存也采用窑藏法…  相似文献   

6.
金文研究兴起于宋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重建礼制的需要、宽松的文化政策、疑古创新思潮的盛行,为金文研究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青铜器的大量出土,是金文研究得以展开的先决条件.《说文》的校正、刊布与流传、古文字的整理与辑录、《三礼图》的编修及法帖研究的兴盛,为金文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学术积累.雕版印刷术和拓墨技术的广泛使用,为铭文摹本的流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7.
先秦青铜礼器中,壶形器都带有纹饰和铭文,它们展示了先秦艺术风尚,也反映了先秦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状况和礼乐制度等。研究青铜"壶"形器纹饰和铭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宗教背景等。  相似文献   

8.
据器物形制、纹饰,铭文的立意、措辞及用语等各方面特征,判定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入藏的伯克父甘娄盨应为春秋早期汉、淮流域一带的国族器物。铭文中表器物自名的""应读作"盨";""系"盛"字异构;部分文字如"(饙)""(盨)""(盛)""(稻)""椋(粱)"等写法和用法皆富有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铜器铭文中"用盛黍稷稻粱""用煮用烹"等有关辞例进行了归纳,结合器物形制等作细致分析,指出此类文例常见于青铜簋、盨或簠等类铜器铭文中,器形与铭文"用盛××"或"用实××"名实相符。从文字、文义及文例等方面厘清了过去在文字释读、文义及文例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对有关铭文的正确理解和相关铜器国族的判定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利簋铭文使人们理解起来迷惑重重,然而,它的存在却解开了武王伐纣的千年疑案. 利簋,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是迄今为止涉及武王伐纣这一历史的唯一见证,是宝贵的文物遗存和文献史料,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对研究古代铭文、商周青铜制作工艺、解决商周的年代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出版印刷业以文字为主要对象,还需以某种物质作为承印材料。文字出现、印刷术发明后,记载文字、反映出版内容的载体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着。不同的载体,不仅代表着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变化过程。原始汉字刻在陶器上;甲骨文作为成熟的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青铜铭文为大篆;石刻文字、竹简、帛书由小篆演化为隶书,最后发展到楷书,完成了汉字字体的演变。我国最早原始形态的汉字,或象形文字的前身,从仰韶文化时期开  相似文献   

11.
高莹 《兰台世界》2014,(7):37-38
先秦青铜礼器中,壶形器都带有纹饰和铭文,它们展示了先秦艺术风尚,也反映了先秦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状况和礼乐制度等。研究青铜"壶"形器纹饰和铭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宗教背景等。  相似文献   

12.
冷静  董婷 《山西档案》2008,(2):34-35
金文档案是载有原始凭证价值的青铜器铭文,由于其形成时间久远,且长期埋藏于复杂、潮湿的地下环境,致使这些金文档案出现不同程度老化;出土后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金文档案老化速度会加快,严重威胁金文档案寿命.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档案     
我国最早的档案,广义地说应该从原始人类结绳记事后早期的刻划符号、文字及奴隶社会以来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说起。它们把古代人的经历及需要记的内容,用特殊的方式记到特殊的器物上(如刻划到陶器上、青铜器上、龟甲兽骨上,  相似文献   

14.
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韦占年间,有关族氏铭文的搜集、著录、考释就已经开始。毫无疑问,这是研究族氏铭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宋人筚路蓝缕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5.
水书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有关专家认为,水书相当于汉族的《易经》,内容博大精深,是水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二节我国原始的书籍 (二)铸在青铜器上的书我国商代和西周是使用青铜器极盛的时期,许多青铜器上铸有文字,这些文字和甲骨文同样,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青铜是将铜与锡或铅配合而熔铸成的合金,因为以铜为主,颜色呈青,所以叫做青铜。它比红铜(纯铜)的熔点低,硬度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青铜纹饰方面进行深入观察,进一步强化前人关于该器物为周宣王时期的断代依据;在历史文化层面,对周王赏赐物的象征寓意进行解读,对铭文实际上记录的是一次献俘礼的过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帛书述略     
帛书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字载体,它的出现和我国最早发明养蚕织丝有关.不仅西周典籍中有养蚕、纺织和漂丝的记载,而且考古发现也证明了早在殷商时代便有了丝帛,正是我国悠久而先进的丝织文化使丝帛和甲骨、青铜、竹木等成为我国古代独特的书写材料.  相似文献   

19.
郑义伯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余以行以"后面一字,旧或释作"川"、或释作"顺"、或释作"征",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即"前一字,旧或释作"酉",或释作"(郑)",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作"酒"。"我酒即"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浩",或误释作"造"、或误释作"沽"、或误释作"",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清"。"孙子"后面之字,或误释作"隹",或误释作"唯",或误释作"为",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是"。此外,还讨论了与此铭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如国差""字,研究者或读作"静"、或读作"清",本文认为它与郑义伯铭文中"我酒既清"之"清"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宜读作"清"。  相似文献   

20.
1976年,在我省临潼县零口出土了一件青铜器簋(古代盛食品的器物),内有铭文,为西周初期文物,也是至今发现的周代最早的金文档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