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3.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5.
《离骚》中,有一个为屈原十分推崇的人物,那就是彭咸。《离骚》中,曾两次提及此人,一次是诗人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时,表示要法夫前修、绝不改变节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一次是诗人经过种种思考之后,表明心志:“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那么,彭咸的“遗则”是什么,彭咸的“所居”又指何,显然对理解诗人至关重要。然而,关于彭咸其人,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个证据充分、令人信服的解释。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就无法理解彭咸,也无法理解诗人了呢?我看不是的。我们不妨从《离骚》本诗、屈原的传记、屈原的人格和屈原  相似文献   

6.
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金光灿烂的丰碑。历来对它的研究争论很多,即以它的创作时间而论,就有作于被怀王初疏时,怀王二十五年“黄棘之盟”时,怀王末年,顷襄王初年,顷襄王七年、十一年、二十一年和三十年等不同说法。我以为要弄清《离骚》的写作年代,首先要研究《离骚》本文,再研究《屈原列传》。通过对《离骚》和《屈原列传》的探究,可以得出结论:《离骚》作于怀王入秦(武  相似文献   

7.
辨"骚"     
《离骚》是诗人屈原的作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是无论对于屈原的评价,还是对于《离骚》的解说,历代都存在着不同看法。其焦点是如何解释“骚”字。本文从字源字形以及民间文化资源出发,认为“离骚”本义是“幽怨的失恋”,屈原开创了中国文人情诗的先河,也体现了屈原在性别认同方面的迷离状态。“离骚”也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变性叙述”的特点和特色。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诗歌创作历来就很繁荣的国家,诗、词、曲、赋的作家,有如繁星丽天;而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其冠冕。屈原是继《诗经》之后彪炳我国诗坛的楚辞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的最大作家,也是我国诗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这一政治抒情长诗,两千多年来更是被尊为可“与日月争光”的杰作。其他如《九歌》、《九章》、《招魂》、《天问》也都是古老的艺术珍品。因而它们不仅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科的必读教材,而且也应该作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参考读物。大家知道:博览群书的毛泽东同志,对于楚文化的结晶——《楚辞》是很爱读的。据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逄先知同志回忆:1957年12月,毛泽东就曾要求工作人员“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尽量搜集给他。”  相似文献   

9.
汉淮南王刘安《离骚传》曰: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尔后两千多年的士大夫文人,除少数几个,如班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另一视角着眼,嫌其露才扬己,竞于群小,忿怼沉江、悖于明哲(《离骚序》)以外,几乎全都认同刘安之见。解放以来,许多学者,亦步武刘安后尘,不过换上新的术语,尊屈原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直到前几年才有人表示了某些异议。而鲁迅早就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屈原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称赞屈原“描写哀思,郁为奇文”“沾溉文林,极为广远”,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汉文学史纲要》),但对于屈原的人格却认为不过是平平而已。关于屈原的人格与代表作的思想倾向,鲁迅曾经多次论及,1907年,他就在《摩罗诗力说》中批评《离骚》,认为  相似文献   

10.
《离骚》: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 固在其《离骚赞序》中写道:“离犹遭也;骚,忧也。” 在古汉语中,“离”与“罹”通用,“罹”是遭受之意。 故“离骚”可理解为“遭到忧愁”。 《楚辞》:总集名。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以及汉  相似文献   

11.
一、《屈原列传》中插入《离骚传》所留下的痕迹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是研究屈原最基本的资料。弄清有关《屈原列传》的一些重要问题,对屈原、屈赋及澄清屈原否定论,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汤炳正先生的名作《〈屈原列传〉理惑》,指出《屈原列传》中有两段话,都是后来才插入(汤先生叫“窜入”)的刘安《离骚传》语。这就解决了《屈原列传》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汤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此,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不能分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思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  相似文献   

13.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4.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上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创造的楚辞,尤其是《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被后人誉之为可以“与日月争光”的不朽作品。两千多年来,我国第一流的历史家、楚辞学者都不曾怀疑过他的存在及其《离骚》的真实性。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今文经学家廖季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是《离骚》。这一看法,除极个别妄人外,古今学人均无异辞。令人遗憾的是,对这篇被古人誉为可“与日月争光”的不朽诗篇,二千多年来虽经千百学人的精心研讨,但有待解决的问题仍然很多。本文仅就“离骚”释义,《离骚》写作时间,《离骚》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故题之曰“《离骚》三论”.而第三个方面又重点就对“民”、“求女”、巫咸答词等三点被误解者予以辩正,故本文实际谈了五个问题,如题之曰“《离骚》五论,”亦无不可云.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的艺术杰作。诗人把他那为之奋斗而不能实现的忠君爱国的沉痛感情熔进诗作,以具有深刻现实基础的浪漫主义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两千多年来,关于《离骚》这部杰作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首先依据淮南王刘安的文字为屈原作传的太史公司马迁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又说:“信  相似文献   

17.
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最早探讨屈原诗歌艺术特征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称赞屈原《离骚》“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就是说,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小中见大,近中见远。这种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的。《楚辞章句》作者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相似文献   

18.
《离骚》是屈原的遭遇之作。诗人遭遇了“美政”理想的破灭、联齐抗秦的外交策略的破产。现实遭遇必然辐射到诗人的精神世界。《离骚》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诗人围绕君臣遇合、对楚国的去留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阐释,对于把握《离骚》宏大的结构与丰富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脱离曲调与配乐而独立发展的诵诗以前关于屈原在文学史上的贡献的论述,同对他的一些笼统评价是极不相称的。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一文中说: 除掉《天问》篇还多少遵守着四言格律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全部打破了。……《离骚》和《九章》的一部分如果把“兮”字删去,基本上是六言诗。《九歌》有一部分如把“兮”删去便是五言诗或长短句,后来的诗句变化几乎为屈原一人所尝试尽了。……屈原之所以成就了这项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自成天籁的歌谣体。他利用了歌谣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格调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夸张地给他一个尊号:是最伟大的白话诗人!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自述生平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既纵横论政,又激扬“诗心”。品屈骚作品,体人品德行,足见其以“诗心”从政的特质。“政心”与“诗心”的水乳交融,是屈原“美政”理想破灭的根源之一,却亦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诗人永远的关名,并使《离骚》大音长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