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一期内容中,我们着重从“注意——动作”方面向父母们介绍了通过动作训练孩子注意力的一些方法。父母或老师们可以向孩子发出指令,让孩子的身体按照指令协调动作。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孩  相似文献   

2.
树人     
佚名 《师道》2008,(3):1-1
今天的孩子,明天的成人。鲁迅先生曾说:谁拥有孩子,谁就拥有未来! 我不知道老师们在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过一丝隐隐的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讲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们的心里,那我要替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或许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来……  相似文献   

3.
曾听到一位妈妈诉苦:孩子上一年级.每天都要造句.老师要求不能用拼音.一定要造到四行。“这么小的孩子字都没认全.能造多长的句子呢?”家长无奈代劳。这位妈妈很犯愁:“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折腾孩子还是折腾家长?”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2008,(2):36-37
一天,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某班大部分幼儿在玩大型玩具或游戏,只有两三个孩子在不断地练习拍球,李老师在一旁给予指导。一个送孩子入园的家长看到此景,责问李老师:“为什么要让我们家孩子单独练习枯燥的拍球?为什么要剥夺我们孩子玩游戏的权利?我们孩子为什么要受到不公的待遇?”  相似文献   

5.
刘军海  邹江 《广西教育》2012,(36):62-63
“吴老师像我们的妈妈。”“吴老师像我们的朋友。”“做吴老师的学生很幸福!”孩子们口中赞不绝口的吴老师究竟是谁?她有怎样的魅力,竟赢得了每个孩子的爱戴与尊重?为了揭开这个“谜底”,近日笔者走访了这位对学生们来说亦师亦母的老师——玉林北流市陵城小学教师吴健宁,一探她“虏获”学生的“芳心”的秘诀。忙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6.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求学路上能够遇到好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呢?我们常说,适合自己孩子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孩子崇敬老师,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有一定的心灵感应,这样的老师要比刻意去选择所谓的“名师”好得多。  相似文献   

7.
康松 《教书育人》2014,(8):25-25
从小就教育儿子要诚实不撒谎,有一天上小学的他问我:“省里领导要来学校检查,校长和老师要我们对学习时间和作业量等统一口径,都按老师教的说,我该怎么办?”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只好反问:“你说呢?”儿子很为难地说:“来检查的人问到我,我只能是不理他们。”我追问:“要是你不得不回答他们的提问呢?”儿子想了想说:“我会对他们说,我不和陌生人说话。”他虽然无奈,却很巧妙地坚守了自己的诚实,也在善良地试图维护学校的利益。让孩子诚实,又让孩子撒谎,都是某些老师的要求,这让孩子们如何处之?  相似文献   

8.
一幅抽象画     
一幅抽象画美术课上,老师让.学生们画一们抽象画。会儿工夫,一个男孩便交L了他的作品。老师看了又看,k面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一张白纸。“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问。“牛在吃革呀。”孩子答道。“革呢?”“牛已把它吃光了。”孩子说。“那么牛在哪里.呀卢老师又...  相似文献   

9.
吴晓红 《早期教育》2009,(12):24-24
在非洲加纳的苦马西寄宿学校,有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是张白纸吗?”事例告诉我们:学生与老师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们总是向老师抱怨孩子的不对,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给课文加上……”公开课上,老师们挖空心思地进行课文拓展,努力让课文“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让卖火柴的小女孩飞上天堂享受温暖,为千古趣谈龟兔赛跑补上第二场赛事等,这些补充,确实体现了老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我们每每又想:这些拓展是学生的主动需要吗?会不会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有的孩子对课文才刚刚理解,他们的思维能达到这个境界吗?是不是有“揠苗助长”之赚?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初,在青岛市南区一所小学就读的一位韩国学生,面对他的中国老师,语气蛮横地质问:“你有钱吗?”说着,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又在圆圈中心点了一个“点儿”,大声说:“钱!你懂吗?”这件事情,带给老师们的愤怒和思考,是相当深刻的,直到今天,许多老师仍记忆犹新。90年代末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韩国孩子越来越多地涌入岛城,仅市南区就有92位。今天来青岛的韩国孩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怎样的个性特征?怎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们和我们中国的孩子———青岛的孩子,究竟有什么…  相似文献   

12.
案例 班上新来了一位小朋友叫滔滔。是从安徽转来的插班生。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大都不太愿意接收,可园长说:“外地生怎么了?我们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待这样的孩子,对每个孩子要一视同仁嘛!”我赞同园长的话,于是滔滔就被安排在了我们大一班。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减负检查中,领导询问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你们家庭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孩子大声说:“至少10分钟。”领导认真地记着,孩子挺高兴地补充说:“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晚上至少读10分钟的书,我看了好多书呢!”检查组临走时,对我校领导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落实一二年级不留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晏红 《家庭教育》2006,(4S):30-31
有一个教师家庭,孩子很聪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跟人打招呼。学生经常会有问题到老师家里请教,出于礼貌,学生们常常跟老师的孩子说说话,但这个孩子很少接话、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学生觉得挺尴尬。学生不明白,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有礼貌,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提这样的要求呢?但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谁好意思向自己的老师提意见呢?这位教师的家庭教育误区可谓“当局迷,旁观清”。  相似文献   

15.
凡菱 《山东教育》2009,(9):17-20
为了表扬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们通常会采用评小红花、发小粘贴等方式。在使用这些奖励措施的过程中,老师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思考,请看本期“论坛之声”,让我们共同反思:到底该如何奖励孩子?  相似文献   

16.
请赞美孩子     
作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是否经常为孩子不爱学习发愁呢?我们是否经常为此而责备他们,甚至“诉诸武力”呢?显然,当孩子厌倦学习时.惩罚比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要容易得多!原来,我们也是爱偷懒的“大小孩”。  相似文献   

17.
我看严师     
我们常会说一句话:“严师出高徒”。也常会听见家长们说:“这个老师蛮严的,孩子放在他班上放心。”抑或是:“老师呀,对他严一点儿吧。”可见,老师之“严”,倍受推崇。“严师”在人们心目中是那种威严、庄重而神圣的人物。然而,高徒一定出于严师吗?  相似文献   

18.
成年人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很严格的。成过人是否也应该用这种标连家要求自己呢?美国人在人权问题上一直搞“双重标准”,用不同的标准来宽容自己和限制别人,受到了大家的反对。在成年人和孩子之间是不是也存在这种“双重标准”呢?成年人对孩子的要求总是很严格的,这种要求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必要的。但是,成年人是否也应该用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呢?例如:在使用标点符号上,老师和家长总是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写错标点会导致多么严重的恶果。在考试中,写错一个标点就会使我们难受得几天不踏实,而大人们难道就可以对自…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借题发挥,各抒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其实,综合各家观点,说作文之道要让学生写其想写、抒情表意也好,说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写作也好,说作文靠“练”不靠“教”也好,说作文仰仗于有效阅读也好,内里都离不开一个“教”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拿“练”为例,怎样练?练什么?关键还在老师。我们这里有人叫学生一个暑假写60篇作文,开学统计一下数字了事,这种“练”有效吗?其他如阅读、激发写作兴趣等,哪一项离得开老师的指导?韩寒有没有老师教我…  相似文献   

20.
学习成绩常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孩子对学习总是没有兴趣?为什么孩子很努力,效果却不好?该怎样提升孩子的学习方法,使孩子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呢?带着“学习”这个家长关心的大问题,我们来到绍兴市柯灵小学,和该校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座谈中,许多家长都提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子良方”,现摘取部分内容和大家共享,共同关注孩子学习这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