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闽台两地历史人文渊源深厚,相同的民间信仰在发展闽台两地的各项交流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漳台都有开漳圣王崇拜、保生大帝崇拜、关圣帝君崇拜等三个共同的民间信仰,针对这些民间信仰特点,可以从“打造文化品牌,加快发展以漳台民间信仰文化为重点的旅游业““加大漳台民间信仰文化的研究,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挖掘漳台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寻根谒祖‘活动“等三个方面开发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民间信仰特别发达,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政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取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其中联系海峡两岸骨肉亲情关系的纽带作用还得到一定的强化。  相似文献   

3.
闽台两地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联系。民间故事作为闽台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丰富的民间想象体现出闽台两地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特别是在济世救困的想象中体现了共同的崇儒精神、在开拓家园的想象中展现了相似的拼搏性格、在行侠仗义的想象中传达了相近的英雄情结、在神灵保护的想象中演绎了相通的民间信仰。这些相同或相通的民间想象,都与两岸人民的生活实践、心理经验和精神追求分不开,是在两岸密切的血缘和史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经验,在两岸相通的文缘和神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审美追求,在两岸相近的地缘关系中形成的共同的性格取向。闽台民间故事熔铸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演绎出两岸民众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对闽台民间故事相通性的考察和揭示,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两岸民众共同的审美取向和情感诉求,对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的血肉联系,在两岸民众的情感沟通和共鸣中促进交流和发展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统一性、多样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闽台两地丰富而神秘的民间宗教文化具有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富有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和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积淀,对海峡两岸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章尝试从中华传统文化与海峡两岸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以及两岸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论述海峡两岸的文化之根基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由著名学者刘登翰和林国平主编的《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共有 11本 ,分别是 :刘登翰的《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D%D闽台文化关系论纲》、卢美松和陈龙的《闽台先民文化探源》、谢重光的《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马重奇的《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黄新宪的《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方宝璋的《闽台民间习俗》、林国平的《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朱双一的《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陈耕的《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戴志坚的《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蓝雪霏的《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著名学者、福建省…  相似文献   

6.
闽台民间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民间信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有了新的发展,除了成千上万的台湾信众前来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外,福建祖庙的主神也应邀频繁赴台湾巡游,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自古以来,闽台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还有力地推动当今海峡两岸政治的改善和经济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比闽台两地在漆艺教育领域的异同,梳理两地漆艺文化的传承脉络,也通过具体的高校漆艺课程的分析,探讨当前闽台两地在漆艺教育发展中形成的不同的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闽台高等漆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闽台漆艺文化的交流,充分发挥和尊重地域文化的特色,再创福建漆艺文化及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三山国王信仰是粤东地区的主要民间信仰活动,从明代开始随着粤东客家人向台湾的播迁,三山国王信仰也传到了台湾地区,成为客家人开发、建设台湾的重要守护神。透过描述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分布与发展及历史不同时期在粤、台两地的互动来探讨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规约民间传说叙事变化的重要内容是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为民间信仰的传播和保存提供方便。民间信仰主要通过神话余音、民间祭祀的叙事话语和历史表达等方式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也给民间传说创作和传承带来了消极影响。民间信仰是导致民间传说神圣叙事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时下闽台地区民间信仰颇为兴盛,闽台与中原民间信仰互动频繁.闽台民间供奉的神祇中,观音、关帝、土地公等传统民间信仰是从中原经过光州固始中转传播过去的."开漳圣王"、"开闽圣王"等本身就是"光州固始"移民.郑成功、施琅等是"光州固始"移民后裔.原产福建的众多神祇与"光州固始"移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加强固始与闽台民间信仰互动对固始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温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丰富,且其信仰形态会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在疫灾爆发时期,温州民间信仰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近现代温州的疫灾与民间信仰的文献资料和民间疫灾信仰仪式的当代遗存作为对象,阐释民间神祇的塑造、驱疫功能的形成和重构,以及民间信仰中消灾除疫的仪式,可明确民间信仰在疫灾中的定位,探寻疫灾影响下民间信仰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后石村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一样,有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等民间习俗的深厚基础,这些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后石村岁时礼仪习俗、民间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可以清晰窥见到这一民俗文化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间传承演化的历史轨迹。作者以其在后石村的具体表现与历史流程为契入点,来分析和解读辽宁农村地区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状况的历史沿革、建构、特征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闽粤台地区民间信仰盛行,与这一地区信巫、尚鬼、重祀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相同的民系在三地之间的移民关系决定了闽、粤、台民间信仰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本文以闽粤台民间信仰的传承、变迁为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盛行于这一地区的临水夫人信仰、三山国王信仰、惭愧祖师信仰、开漳圣王信仰等民间信仰在三地的传承与变迁,进而引出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应该互相整合和互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以对广西灵川县长岗岭村民间信仰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并由此提出长岗岭村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南岳民间信仰以圣帝祝融信仰为代表,是一种集祖先崇拜与文化英雄崇拜于一体的民间信仰。南岳民间信仰是湖南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民俗事项,当代南岳民间信仰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变迁是其必然趋势。具体表现在信仰对象趋向复杂化,信仰方式趋向多样化,信仰群体趋向扩大化、松散化。当代南岳民间信仰的生存策略:采用"双名制",依附法定宗教,以寻求政府认可;利用宗教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实现大小传统的契合;利用以乡村干部、宗教人士、富人为代表的乡土权威的影响力,使民众重拾延续了几千年的信仰,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闽南古代戏曲演出在闽南众多的神祗纪念日、普度、丧事等酬神酬鬼活动中,与鬼神信仰以及以这种信仰为基础的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演变成为酬神酬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进而与鬼神信仰、与民俗“三合一”。由此,闽南古代戏曲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禁而益衍。  相似文献   

17.
在汉文献与苗族神话中,对蚩尤神格的描述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在汉文献中蚩尤作为神出现,经历史演化后成为反面角色,最终又作为战神倍受信仰;而在苗族神话中,蚩尤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一系列文化的创制者,从而兼具英雄神与文化神的二重神格。二者同时呈现出完整的蚩尤神格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苗族神话则反映出蚩尤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信仰与民族心理的契合——信仰整合了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支撑着信仰,由此产生了关于蚩尤崇拜的一系列民俗文化,神话作为民俗文化的文本性注释,也就保持了不竭的生命力,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8.
普庵信仰分布于南方多省,是一种跨越海峡两岸的佛道合一的民间宗教信仰.学术界对普庵信仰的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末,于本世纪初形成一个由海峡两岸从事民间宗教研究人员组合而成的小团队.各地研究成员对普庵信仰分布各地的状况进行了宗教人类学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信仰资料,也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为普庵信仰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然而,普庵信仰研究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研究力度小,宗教界关注度不够,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固化等.普庵信仰研究要取得更大的突破,需要很好解决现有研究成果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9.
火神信仰是我国民间传统信仰的一种。它与祆教的关系学术界历来争议不断。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商丘火神台为代表的豫东地区的火神信仰,与中古时期祆教在当地的文化遗存有关。豫东地区的火神信仰很有可能包含祆教信仰的某些元素,而这种可能一定程度上是二者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