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艳 《新闻前哨》2011,(9):79-80
这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发生在中国新闻界、影响全国的事件。1967年1月,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相继被各自报社的造反派夺取了领导权。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于2月8日发表通讯《"一月革命"的号角——记〈文汇报〉、〈解放日报〉新生一个月》,  相似文献   

2.
晋平 《中国档案》2008,(1):36-36,41
冯文杰同志在《比较分析相关法律条文看〈档案法〉的修改》(刊于《中国档案》2007年第9期)一文中提出,建议《档案法》“增加有关确定档案密级的条款”,笔者认为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全唐诗》卷二十九著录《黄麞歌》“黄麞黄麞草里藏,弯弓射尔伤。”诗序:“如意初,里中歌黄麞。后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陷营州,则天令总管曹仁师、王孝杰等将兵百万讨之,大败于硖石黄麞谷而死。朝廷嘉其忠,为造此曲,后亦为舞曲。”(中华书局,1960年,页423)交代了此诗本事及流变,是珍贵的唐代乐舞文献。研治舞蹈者对黄麞舞的舞姿、风格及意旨常有阐发,欧阳予倩《唐代舞蹈》:“这可能是一个表现战阵,歌颂勇士的乐舞,由于舞姿雄健,故列入健舞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页118)可惜的是,未见学者追索过黄麞舞演出简史、意象内涵及象征意义,试考述名实。  相似文献   

4.
研究鲁迅的《野草》(1927年),势必是一种修正视角下的研究。自1955年冯雪峰发表"《野草》"一文(《文艺报》第19期、20期)后,可以说,针对《野草》的"政策"曾一度趋于稳定。《野草》是一部散文集,包括23篇文章,是鲁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些文章创作于1924年到1926年间,当时鲁迅正定居北京。也就是说,当时他是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进  相似文献   

5.
本书遴选了60年新中国出版史上那些有影响力、有生命力而成为名著的34部图书作品——从数年磨一剑的《雍正王朝》到感动共和国的《高山下的花环》,从冲破时代读书禁区的《情爱论》到点亮人生之路的《平凡的世界》,从走出冷落的《文化苦旅》到超级畅销的《于丹〈论语〉心得》……本刊选择的是重新出版《围城》时鲜为人知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贵刊2003年第11期刊登的《令人心寒的“震撼”》一文中,作者叶程鹏先生联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先生在《“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一文中提供的《上学》“摄影背景”引出对《上学》作者的批评。叶先生认为,在  相似文献   

7.
张文轩 《档案》2022,(1):21-31+38
本文在详尽辑录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方言词语(即〈方〉)的基础上作了两件事。一是交待了这些方言词语的总体数量和每种类型(如名词、动词等)所占比例;二是从兰州方言说话人的认知角度,区别了〈方〉与兰州方言的异同,将〈方〉分为三类,每类下录其词条及其释文。目的是为〈方〉中的哪些词语优先“转正”为普通话词语提供依据,为画出〈方〉同言线提供支点。  相似文献   

8.
《题辞》,是鲁迅将《野草》由单篇收集成书时写的一篇序文。然而,它摈弃了一般序跋的套话和程式,本身即成为一章蕴涵深广、文字精美的散文诗名篇。《题辞》写于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人民的血雨腥风的暗夜。从1924年9月15日《野草》之首篇《秋夜》的写作,到这篇《题辞》完成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鲁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化。面对中国  相似文献   

9.
《视听界》2013,(3):9-9
《视听界》“封面话题”连续4年获全国广电期刊优秀栏目一等奖 全国广播影视期刊年会,5月9日在江西南昌举行。《视听界》的主打栏目“封面话题”(编辑:王晓明、单文婷、赵秋杰)再度荣获2012年度全国广电期刊优秀栏目一等奖,这是自2010年设立栏目奖项以来,“封面话题”连续4年获一等奖。同时获得一等奖的有《南方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研究》。另外,《视听界》报送的其他4件作品亦全部获得较高等级奖项。评论《美国〈新闻周刊〉告别纸版传统媒体的黄昏来临?》(作者:王晓明)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
2007年2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条文化新闻:《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目前该书销量已超过250万册。在《新闻联播》创办29年的历史上,以一本图书的销量作为新闻价值的新闻绝无仅有,这从一个侧面反证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创造了多么大的奇迹,而助推这一奇迹产生的正是时下波涛汹涌的阅读“复古”潮流。  相似文献   

11.
张文轩 《档案》2022,(2):10-23
本文在详尽辑录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方言词语(即〈方〉)的基础上作了两件事。一是交待了这些方言词语的总体数量和每种类型(如名词、动词等)所占比例;二是从兰州方言说话人的认知角度,区别了〈方〉与兰州方言的异同,将〈方〉分为三类,每类下录其词条及其释文。目的是为〈方〉中的哪些词语应优先“转正”为普通话词语提供依据,为画出〈方〉同言线提供支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传世的《苫羊山志》民国十二年排印本 ,否定了王传明先生在《志林重现一株新———新发现的〈苫羊山志〉评价》一文中谓该书“撰就 340年以来 ,从未付梓 ,仅以抄本形式存世”和“现仅剩此一部 ,可谓海内孤本”之说 ,拾遗补阙 ,从而使这部乡土志乘 ,更为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13.
贵刊在2007年12期上,刊载了《我所亲历的“〈钢人铁岛〉事件”》一文(下面简称“事件”),作者欧阳翠同志,与本人曾一度共事,她于耄耋之年,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了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的这桩往事,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可贵可敬。但也许是历时久远的缘故,文中对某些事件的回顾出现误差。为了进一步搞清这段史实,本人查阅了当时的有关记录,并与三位知情者疽作了交流核实,觉得有必要对“事件”一文,作一些补充辩正。  相似文献   

14.
沈平 《今传媒》2003,(5):25-26
电视剧《走向共和》对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李鸿章一改过去的“卖国贼”形象,被塑造成“忧国忧民、忍辱负重的忠臣。许多报纸刊登文章,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是替卖国贼翻案。5月9日、5月14日,《西安晚报》、《陕西广播电视报》不甘寂寞,分别刊登《〈走向共和〉编剧:愿为创作的李鸿章负责》、《〈走向共和〉不以道德论英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于《汉语大字典》王粤汉【武汉】关于编辑学和辞书学,卑之无甚高论,作为简编本《汉语大字典》责任编辑之一,兹谨考订若干实例。1.《五杂组》辨正《汉语大字典》多出书名“《五杂俎》”;亦有出“《五杂组》”者,分别见卷一页290、卷四页2445、卷七页...  相似文献   

16.
丁晓平是解放军出版社一位“70后”的文学编辑、图书编辑部副主任,锁定他为采访对象,缘于笔者近日购得的一册《解迹〈毛泽东自传〉》,书的作者便是丁晓平。  相似文献   

17.
一  《章太炎〈说文解字〉讲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章太炎先生1908年4月至1909年初在日本东京讲授《说文解字》时学生所作的听课笔记集编。  据《朱希祖日记》(手稿,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记载及许寿裳、黄侃等人回忆:太炎先生连续三遍“始一终亥”讲授《说文》,地点先在大成中学,后在《民报》社先生寓所。前后听讲者“百数十人”,而以《民报》社特别班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许寿裳以及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最有成绩。太炎先生后来在《自定年谱》中评价道:“弟子成就者,蕲…  相似文献   

18.
《明实录研究》,谢贵安著文津出版社1995年出版《明实录研究》系谢贵安先生历时15年完成的一部明史研究之力作,“是海内外目前研究《明实录》篇幅最大的专著,也是最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著作。”(段超撰:《一部研究〈明实录〉的潜心之作——评谢贵安先生〈明实录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96页。)全书共分九章,对《明实录》的地位、学术渊源、修纂机  相似文献   

19.
天香,王安忆著,台湾麦田出版社,2011风从海上来,海上一阵阵"天香"。在上海,今年几乎是《天香》年,《收获》一二期连载,《东方早报》打头的采访,《上海文学》第三期的访谈录《访问〈天香〉》,是王安忆与钟红明的对话。4月份,《天香》台湾麦田版甫出,《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一气编发了两篇重量级的书评,王德威的《〈天香〉:王安忆的上海"考古学"》和张新颖的《一物之通处处生机》。  相似文献   

20.
湖北省图书馆徐行可藏《通俗编》为黄侃手批本,黄批俗语共500条。但黄焯《〈通俗编〉笺识》仅录入其中365条。徐藏本《通俗编》补充了黄焯《〈通俗编〉笺识》的不完备处。黄焯未收的135条批语不仅能够体现其编录《〈通俗编〉笺识》的倾向性,而且更能全面体现黄侃《通俗编》研究的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