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今天多数官话方言中,中古见晓组二、三、四等字的声母因为受到介音i的影响大都发生了腭化,但止蟹摄合口三等字、宕摄合口三等字、通摄合口三等字的声母依然保持中古的[舌体][+后]辅音声母k、k^b、x。通过官话方言与个别吴语比较认为导致这种例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这几摄字介音与韵尾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奉化方言同音字汇,反映了当前奉化方言老年人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29个,韵母43个,声调8个,既体现了吴语甬江小片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特征: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和三等鱼韵的精、清两母字,有ts、ts^h、dz和t,t^h、d文白两读;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知、庄、章三组字中,韵母有u和l两读;声调虽仍保持古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格局,但阴平与阴去混读现象明显,也有部分浊上调今读阳平。  相似文献   

3.
讨论西安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主要的着眼点在3个大的方面:一是关于知照两系及日母合口三等字以及宕摄开口三等逢庄组字、精组逢合口一等舒声模韵、入声没屋烛3韵字、端透定3声纽拼今齐齿呼字以及蟹摄合口三等、止摄废韵合口三等微韵逢非组声母字在西安方言里的差异问题;二是关于长安方言的内部差异问题;三是关于西安新派方言与老派方言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晚唐诗歌具备先导性和保守性相统一的用韵特征,反映了唐五代时期的实际语言面貌。中唐时期的皎然、晚唐时期的许浑和五代时期的贯休都是吴语方言区的诗人,他们诗韵的异同印证了中晚唐时期止摄、遇摄、流摄、宕摄、梗摄,以及“涯”字和麻韵沿着之前的合流轨迹进一步趋同等语言事实。中晚唐时期,删、山、先韵逐渐靠拢,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韵合流等语言现象已经萌芽。五代时期,止摄和蟹摄齐韵混同,效摄四韵渐趋不分,臻摄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横县平话中的韵随调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横县平话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古的一个韵母,在今横县平话中随着声调的不同而有单元音和复元音两种不同的音质。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韵随调转现象。横县平话的韵随调转现象只出现在止、遇两摄字中.止摄,又只限于开口字和今已变成开口的微、尾、未三韵的合口唇音字。在这个范围里的止摄字,凡今读阴平、阳平、阴上、阳上四调  相似文献   

6.
明中叶山西汾阳数学家王文素所著《算学宝鉴》中存有大量算学诗歌,用韵十分灵活,基本不遵平水韵。经过系联、分析韵脚字,归纳为14部,同时得到若干特殊韵例。参照现代山西方言,结合其他文献资料,《算学宝鉴》用韵反映了16世纪汾阳方言的若干特点——阳声韵:臻深曾梗通摄通押,宕与曾梗通摄通押,咸山摄合流;阴声韵:之灰通押,支鱼通押;入声韵:塞音韵尾合并,喉塞音-.已经产生。  相似文献   

7.
韩偓诗韵研究--五代诗韵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五代音系,诗文的研究成为重要的实际语言材料.本文通过分析排比得出:韩偓的古体诗用韵与<广韵>主要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出现同一摄内不同等地、开合口韵字的通押;出现不同摄韵字的通押.韩偓的近体诗出现庚耕清青同用、寒桓删山同用.还出现不同摄的韵字通押现象.此外韩偓诗歌用韵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入声韵用例较少;出现四声换韵的例子;存在着四声混押的情况;养、漾合用.  相似文献   

8.
同一摄的三四等字的读音,多数方言已经没有分别了。比如:"连"(三等)与"莲"(四等),"仙"(三等)与"先"(四等),北京、苏州、广州等地的方言均没有分别。金有景(1964,1980)曾谈到,浙江义乌方言咸山两摄开口三四等的端、泥、精三组声母的字,以及见系声母的个别字,其白读音还有分别:三等字读ie,四等字读i。例如:连(三等)lie11——莲(四等)li11仙(三等)sie33——先(四等)si33在义乌方言中,不仅咸山两摄三四等字的白读音有分别,效摄三四等字的白读音也有分别,  相似文献   

9.
无锡方言音系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锡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无锡方言内部情况比较复杂。无锡人认为:“无锡南北四城门外葛闲话搭城里闲话是勿一样葛。”所谓“城里闲话”指的是老城区内(护城河以内,今届崇安区)讲的话。这种话同老城区周围的话是有所区别的。如北门外“馋”字读[dzε213],“潮”字读[dζa213],而老城区内“馋”字读[2ε213],“潮”字读[ζa213],也就是说,北门外的语音系统中有与[ts、ts]和[tξ、tξ]相对应的浊塞擦音[dz]和[dζ]两个辅音声母,而老城区内却没有。又如:宕摄开口一等字、合口一等、三等字和江摄开口二等字在南门外等某些地区的语音中鼻音韵尾完全失落,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考察汉语方言古匣母读舌根塞音类声母现象,着重比较了闽吴、客赣以及湘粤等南方方言古匣母读舌根塞音类声母现象的异同情况.根据其读音表现,将古匣母今读舌根塞音类声母的现象区分为性质不同的两类——残存型和新生型.由于群匣分流时部分匣母字"掉了队",另一部分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又发生了"回头"演变,从而在有的方言中出现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匣母字"叠置"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1.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元代江西四位诗人1129首古体诗(含1970个韵段)的系联、考察,发现其用韵共分22部,对比《蒙古字韵》阴声韵与阳声韵的分部,与之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元代江西诗人基本上是以当时的通语读书音为基础来押韵的。元代江西诗韵也反映出江西方音以及南方方音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混入“in、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已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与“in、n”混同。  相似文献   

14.
台山话、开平话部分曾梗摄三、四等字文读时收-n/-t尾,是广东四邑方言阳声韵尾、入声韵尾最显著的变化。这种音变的重要诱因是,这些音节的主要元音为e,其舌位较前较高;而这种音变最终得以实现,应该与两地方言使用者的言语取向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5.
陈泽平 《中国语文》2012,(1):58-67,96
本文分析闽语福安话的历史音变,福安话韵母的现有面貌大体经过两类音变而形成,首先是以特殊调值推动的以调类为条件的变韵,使得整个语音系统呈现出不合理的结构;然后发生了韵母系统自我调整的自然音变,语音系统又基本恢复平衡。在处理福安话的韵母系统时,不能过度强调它的历史背景,而应在共时平面上进行分析,才能最经济、简洁地说明其音系。  相似文献   

16.
梗摄入声字的ヤ类音形成于日本平安朝时期,它与闽南方言泉州音的iak韵之间存在着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并且,ヤ类音在传承六朝时期金陵雅音方面的演变途径也与泉州音的iak韵相同。由此可见,泉州音的iak韵可能是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由来的原音依据。  相似文献   

17.
姜特立是南宋浙江丽水人,研究其诗歌用韵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诗歌韵律,而且有益于南宋丽水方音的研究。古代诗歌用韵能反映通语和方言的语音状况。姜特立诗歌875首,共923个韵段,系联为18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用现象,如歌梭部与麻邪部合用、歌梭部与模鱼部合用、侯尤部与豪宵部合用等,这些合用现象透露出南宋丽水等浙南地区的方言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18.
古入声字在方言中的演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语音现象,试图从古入声调和古入声韵两方面探讨作者母语(溆浦方言)的古入声字演变特征,归纳其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根据((楚辞》、《老子》等传世文献以及上博楚简、郭店楚简以及部分两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的韵文部分并参考西汉辞赋的用韵情况对楚方言的阳声韵部合韵状况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元真合韵,耕真合韵,.m尾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楚方言特有的音韵现象。  相似文献   

20.
徐荣 《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16-117
通过对潍坊方言声母和普通话声母的体系进行音声学对比,找出普通话中不存在的方言声母,分析潍坊方言里特殊的声韵结合,希望对比结果能有效纠正潍坊人的发音错误,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