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实施跨学科导师团队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解决方案。首先根据课题需求建立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其次建立起跨学科导师团队的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建立导师之间的学科优势互补、经验共享的协同机制,并以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2专项课题的跨学科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研究生为例,实际效果表明文章提出的跨学科导师团队仪器仪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有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彩红 《高教探索》2012,(5):104-106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传统的单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生师比例失调,学科知识局限,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为提升研究生导师自身学术水平提供良好平台,又是实现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创新点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完善的导师团队结构、健全导师团队的管理制度、建立导师团队的评价激励机制及科学处理团队学术分歧等措施来保障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开展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智力资源。文章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针对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导师遴选、考评机制、师资培训、健全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策略,以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我国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一体两翼四协同一目标”的拔尖研究生培养体系,并着重阐述基于优势科研团队的“四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东南大学电机学科为例,介绍团队15年来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掌握的规律、形成的机制和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研”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已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线。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实践为例,从导师队伍建设机制、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三个方面介绍了土木类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以期为工科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提供借鉴。创建大师引领、产学研管协同、全球聚力的导师团队建设机制,建成了“德艺双馨”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对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依托大国工程,构建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优秀时代新人,实现了时空融合、多方互动的科研育人全过程协同管理和全过程评价;创新多元融合的交通土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6.
宋鸽  王建 《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77-279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充分依靠“科研育人”抓手,坚持以实践基地合作科研项目引领为导向,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进学校和专业导师进企业“双进融合”,探索双导师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健全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既有“卓越精神”、又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形成至关重要,校企联合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模式之一。以团队协同的导师集体指导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问卷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62.2%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时间不足半年;校外导师指导频率不够强,效果不理想;团队协同的导师集体指导效果优于单一导师指导。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导师组是由多位导师组成的研究生指导团队。本文将A大学经济学院实施导师组培养模式和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分成两组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运用参数检验中的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施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依据对A大学的案例研究,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需要有以鼓励和自愿组合为原则的政策平台,需要有导师组内部交流机制和团队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以课程学习及跟随导师团队完成科研项目和学位论文为主。由于激励措施不足等原因,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兼顾导师培养、学院创新训练以及创新成果激励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多级联动培养机制,以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现有导师指导模式的深入研究,究其利弊,着重探究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模式与研究生导师团队奖惩机制两个方面,并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提出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组建与奖惩机制研究,给出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组建的具体方案与研究生导师团队奖惩机制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此补充完善现有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模式的不足、弥补研究生导师团队奖惩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从研究生导师素质与结构优化与遴选、学科方向创新团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以及导师岗前培训和业务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说明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和整合平台资源建立学院创新实践平台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介绍了一般性和专业性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提出了研究生创新思维开拓和创新技法挖掘的方法;总结了导师和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人才队伍的核心成员。化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化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振兴至关重要。地方高校需要面对生源质量不高、导师团队不稳定、经费有限等多重压力,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困难重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成不同节点进行驱动培养,具体路径包括:培养预备阶段、基础培养阶段、能力养成阶段和能力提升阶段,结合地方高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短板提出相应培养策略,为地方高校化学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点在研究生培养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将科研协同攻关作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环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营造积极和谐的团队氛围,同时严格导师“一岗双责”制度,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研究生。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和协同创新等热点问题,以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为例,分析了以开放协同为特征的研究生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的基本思路和实施途径,提出了导师团队协作、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用互动、国际科技合作等递进式、开放性研究环境的构建模式,介绍了研究生互助互学、学科间兼收并蓄、全社会资源共享和竞争共赢等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我国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和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对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完善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必须努力健全导师的遵选机制,优化导师团队的梯队结构;建立健全导师团队的责权划分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导师团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和考核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监控机制,确保研究生按要求参加学习和研究;科学制定学术分歧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普通省属高校存在获得的政府资助偏低、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以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全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依托,对其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培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的多个层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构建了"基于学术网络"的多维度导师团队,实现了多元化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指导;构建了研究生为核心的"核-壳"多角色转换培养模式,强化了创新能力的多维度培养;构建了"三维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拓展研究生创新视野;构建"本硕融通"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延长了创新能力培养周期,夯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探索出了一条适用于地方工科院校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建设、导师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构建了“知识-创新-思政”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完善了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了导师团队协同指导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了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的逐渐增加,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导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机制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提出从课程建设、导师团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评价考核机制、产学研用一体化等六个方面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以期为安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依托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和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对专业竞赛课程体系,专业指导、评审体系改革,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培养的完善与改革,建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依托本学科和交叉学科资源共享,通过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学科交叉导师团队组建,学科交叉科研项目与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建设,学科交叉学术汇报、讲座、交流会设计等改革,建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术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对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学位硕士的全面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了学科交叉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结合目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建议建立基于交叉学科背景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成立跨学科机构或组织,设立专项基金,建立跨学科学术指导委员会,强化交流机制,吸引优秀生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