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现代“儒学三圣”的熊十力,他提出了哲学就是究“体”之学.既然哲学是究“体”之学,那么就必然牵涉到如何究“体”,如何表达“本体”以及如何阐释“本体”的方法论问题.在熊十力看来,“性智”即“体认”是究“体”之方法,“遮诠”是表达“本体”之方法,“譬喻”是阐释“本体”之方法.此方法论重直觉,不重逻辑、分析,其缺陷是知识论不发达.  相似文献   

2.
博客在线     
创新人才培养要科学与艺术结合陈磊在《科技日报》(2007.12.9)撰文指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借鉴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  相似文献   

3.
陈磊 《广西教育》2008,(11):20-20
陈磊在《科技日报》(2007.12.9)撰文指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借鉴老哲学家熊十力教授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的观点,认为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10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两者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性智”、“量智”是相通的,“量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相似文献   

4.
"境识"概念是熊十力哲学体系的基础概念,也是自古至今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在"境识"这对范畴发展过程中,熊十力从大乘唯识学入手,认为各种存在的"物象"的本体在心,为体之用,进而"境识"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体用"问题。随着现代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及新成果的出现,使得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哲学史上的"境识"关系问题。将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对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做一些交叉,可以拉近哲学与科学、生活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不仅宇宙没有了根据,人生也会失去价值.“虚寂”而“生化”乃本体之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当然,“本心”不是与物相对的“妄执之心”,而是超越的、“绝待”的本体.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也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待”,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疏,进一步论定了“乾元”之所以为本体.这样,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完成了其本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诚信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人存在的本体,也是价值的本体。人的生命世界没有诚信便定不住,也撑不起;人的生活世界没有诚信便空而不实。诚信开启了生命深处的亮点,开启了价值之源和理想之源.  相似文献   

7.
儒家为熊十力所肯定和发扬的是义理化的《周易》之生生、创进的宇宙观与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肯定及其经世精神,他诠释确立了一个毫无“宗教迷情”的儒家学统;道家给熊十力以玄远理境的启迪和生命层面的助益;佛家使熊十力受到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其哲学体系的来源和哲学创作的思想宝库,他对禅宗有亲切的生命认同;西学是熊十力进行哲学创作的参照系,他强烈认同并积极回应了东渐之西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活着"就得体验,体验才算"活着"。人文教育是教人如何"活得好"的教育。因此,体验对人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体验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教育"方法",是与人的目的、价值合一的"方法",体验既是方法也是目的。为了区别于科学的"工具性方法",我们将体验称之为"本体性‘功夫’"。我们不仅要从方法论视域更要从本体论境界去整体理解体验。从本体论境界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文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从方法论视域看,体验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人文教育的体验方式包括:诚敬、专注、参与、理解、反思。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0.
秦可卿是一个诗化意象,似真若梦,又神又人又鬼,她生命存在的本体结构是一个多维立体符号:其本原秉“正邪两赋”之气,是作者对儒家善恶二元论的解构,回归生命存在的原生态。其生命存在,联结“空”、“色”,“情”三个不同的维度,各自独立,又三位一体。“色”界,是作者为凡间生命群体存在拍摄的全息图像;“情”界,寄予作者对青春女儿爱与美生命毁灭的悲剧体认;“空”界,是“色”界和“情”界的原点,“色”是“情”和“空”的转接点,“情”是“色”和“空”的焦点。三者共同完成了秦可卿美丑泯绝的生命存在.寓示曹雪芹对生命今世身,前世身和来世身的三重生命体认.是曹雪芹生命哲学的诗性书写。  相似文献   

11.
冯至的记行长诗《北游》不仅呈现了诗人北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而且发出了诗人因不甘沉沦,执着追求而导致灵魂裂变时沉闷的声音。诗作中关于人生无路的悲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与死的秘密等问题的探索,表明此时的冯至已具备了探索现代性的初步自觉。该文试图对《北游》的现代性作出解读,并试图从昨日的沉淀、现实的赐予、外来的养分三方面对这种现代性的产生作出阐释。文章认为,正是冯至对现代性的这种自觉,为他30年代留学德国时亲近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诗人里尔克等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为他40年代《十四行集》的成功面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因其早期生命体验与融合儒道而形成的生命意识,弘扬一种超越于社会功利层面的理想主义精神追求。司马迁的受刑,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个性的悲剧,遭受宫刑的人生悲剧玉成了《史记》悲剧精神的目的性、坚韧性与超越性;从而在这两个基础上形成司马迁超越于生死关系之上的价值观。忍辱著述的创作心态使《史记》带有浓厚的人文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涛的散文充满昂扬充沛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在对生命的信仰和礼赞,对边陲珍奇物种的颂扬,对气概非凡的杰出人物的赞赏几个方面。他的生命意识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以及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吸收和升华。  相似文献   

15.
周涛的散文充满昂扬充沛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在对生命的信仰和礼赞,对边陲珍奇物种的颂扬,对气概非凡的杰出人物的赞赏几个方面。他的生命意识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以及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吸收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徐南鹏的诗歌中流消着强烈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呈露了他的生命轨迹,并显现了他对自我的探寻、对永恒的向往以及对存在本质与死亡的拷问。  相似文献   

17.
萧乾小说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乾小说的诗性首先源于其诗性的人生体验,一种生命的忧郁感。萧乾对生命虚无的体认,首先是对人生无常、个体生命孤独无依的感受,还包括个体生命竞争的残酷与盲目。其小说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或者说人的本质特征,正在于人对奴役的抗拒。而小说中清醒的死亡意识逆向地表现为一种高扬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导致生命中生存与生存的异化,人对存在的思考,产生生命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必死”与各种“坎坷”和疾病给人身心造成的痛苦,带有不可避免的根本性,而要超越“苦海”,唯有进行审美,审美机制是人类进行自我拯救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伟大小说家,菲茨杰拉德为美国文学创造了丰富的财富。其悲剧意识源于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个人生活经历。本文从分析菲茨杰拉德和他的三部重要小说《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夜色温柔》入手,揭示其悲剧意识的形成和体现,以期对他的悲剧意识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人生活在世界上,在生活中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活力。儿童作为"存在着",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着自己"生命之流"的流动,在生活的体验中实现自身的生成,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成人扭曲了儿童的真实体验,应还给儿童在生活世界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