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弱势群体就是由于生理或社会原因而使自身陷于社会的边缘或底层的一类群体。新闻媒体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报道弱势群体能够有效地呼吁社会对这类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报道仍存在着缺乏深度、商业化现象严重以及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通过正确处理媒体的经济利益和报道的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增强报道的人文关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新闻报道监督机制,能够促使弱势群体报道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就是由于生理或社会原因而使自身陷于社会的边缘或底层的一类群体.新闻媒体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报道弱势群体能够有效地呼吁社会对这类群体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但是现阶段的弱势群体报道仍存在着缺乏深度、商业化现象严重以及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通过正确处理媒体的经济利益和报道的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增强报道的人文关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新闻报道监督机制,能够促使弱势群体报道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为了追求效果而在采访过程中没有顾及采访对象的感受以及人身隐私,在精神上给其带来了一定的伤害,新闻报道中忽视弱势群体已经成了社会媒体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媒体作为新闻的传播媒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应该培养一个宽广的人文情怀。本文阐述了电视新闻报道中忽视弱势群体的几点表现,并提出了关于加强新闻从业人员人文关怀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4.
提升新闻报道中弱势群体的尊严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报道中维护弱势群体的尊严,本质上是通过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对弱势群体进行的一种社会支持。这种支持应该通过符合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来实现。新闻不是一般的传者的政治宣传,有自身选择事实和报道事实的专业标准。现在的问题在于,传媒和记者只把关于弱势群体的事实与一般事实同等看待,采用一般的选择标准,而懒得深入挖掘关于弱势群体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只是凭感性对那些涉及性、血腥、暴力等内容感兴趣,这种情形下,当然不可能谈得上尊重弱势群体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吴琛 《记者摇篮》2004,(4):43-43
弱势群体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新闻记者的新闻触角不能只投入到那些或是社会精英、或是行业英才,或是方方面面的杰出人物.应当把“弱势群体”作为报道的一个重要切人点。这也是记者不应推卸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的改革紧锣密鼓,媒体观念由传播者本位回归到受众本位。弱势群体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他们不仅仅是当今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要做好对弱势群体的报道,首先就得在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关爱弱势群体无疑是各大媒体在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个亮点。尤其是快速成长的都市类报纸都把它作为增强新闻报道人情味,提高报纸亲和力的一个拳头产品。在新闻信息同质化传播、新闻娱乐化倾向日趋流行和媒体生存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这股热潮的掀起无疑起到了一个捍卫阵地、吸引眼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注弱势群体、真实全面地反映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并给予弱势群体真诚的人文关怀,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媒体和社会的责任.基于国内弱势群体报道现状,本文以《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切入点,研究其弱势群体报道模式,为其他媒体更好地发挥职能提出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剧烈的社会转型变革中,中国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权利屡屡遭受侵害。网络的流行及新闻传播的市场化,致使诸多新闻报道盲目追求眼球效应和金钱利润,难以为其代言。《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坚持新闻专业化操作,用脚板丈量新闻的宽度和深度,用妙笔真实记录历史的真实和变动,追寻开掘真相,体现了《中国青年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的办报宗旨,并诠释了新闻报道更需要人文社会关怀的媒体精神。本文就《特别报道》版面所体现的"人文社会关怀"及其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作出简要论述,呈现《特别报道》关注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在灾难性报道中挖掘人性美,真实记录历史,成为"人文社会关怀"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闻界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不仅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且新闻工作者也在报道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尤其在灾难新闻与民生新闻中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但总体而言,社会新闻报道中仍然存在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本文首先从不尊重个人隐私、未能平等对待弱势群体、对观众缺乏人文关怀等方面,研究了当前我国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现状。并进一步指出在社会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具体策略,即选题要以人文本、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平民化视角等。  相似文献   

11.
史丽莉 《东南传播》2012,(10):29-31
弱势群体是我国新闻界长期以来一直较为关注的话题。一方面新闻工作者针对弱势群体给予大量报道,并在报道中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伴随弱势群体的虚假报道也随之产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从弱势群体的含义出发,对我国弱势群体的虚假报道进行了反思,对弱势群体除了应体现关怀外,坚持新闻真实性应该成为每个新闻工作者的立身准则。同时,加强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新闻报道为切入点,研究新时期中国弱势群体的表达诉求,探究媒体与弱势群体的内在关联,反思媒体对弱势群体不恰当的报道方式,指出媒体力量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上的责任,为媒体更好地发挥职能提供参考,为妥善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西方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经验与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它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大局。作为社会监测者的新闻媒体应该以“全景式”报道予以关怀、支持和救助。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同类报道的一些经验和技巧值得中国媒体借鉴和参考。它主要体现在采用公共新闻的某些报道方式,积极发挥深度报道的长处,加强常规性专题报道和规范报道用语,使其更具人性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如科技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一样,报道创新也日益成为新闻事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新闻实践已不断表明,新闻的本质是新。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新闻报道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一、增强创新报道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新闻事业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是新闻实践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开放和创新,可以说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特征。分析新闻报道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增强创新报道的必然性和紧迫性。首先,增强创新报道是适应社会变革的形势的需要。我们…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报道对象,比如重大的社会现象、典型的人物形象等等。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可能无法最全面、最深刻地表现和挖掘出这些报道对象的精髓。这个时候,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可读性强的新闻速写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武器。一组好的新闻速写,不但要做到主题思想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还要利用各种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  相似文献   

16.
杨胜军 《新闻窗》2012,(5):120-120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公民对于新闻的报道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或者重视,同时也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以及报道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标准。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应随着我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以及政治形势等等状况进行变化,并时刻保持新闻报道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为切入点,针对弱势群体在电视媒体新闻报道和节目中话语表达受限的问题,分析"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报道的忽略和失衡、传播效果的过分追求、缺乏人文关怀等,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要从政策、传播渠道、记者新闻素养等方面着手,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维护起来。  相似文献   

18.
袁冶 《新闻前哨》2003,(7):67-67
弱势群体的报道越来越受到传媒的重视。可以说,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表面上看,这是各类传媒顺应受众需求的一个举措。实质上,这也体现了整个社会对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现状为弱势群体报道的地位日益突出,报道领域空前扩大,报道方式呈多样化态势,以及报道数量和层次的有限性;媒体热衷于对弱势群体报道的主要原因为追随社会热点和社会责任表达,新闻资源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是在对新闻报道理念、方式和体裁的合理要素进行整合中形成、发展的。新闻理念的整合。精确新闻理念应该说是对客观报道理念取长补短的发展。“精确新闻理念用强调科学精神的报道来反映和认识的新闻事实的社会状态,它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采集、加工等手段报道事实,将调查观念引入新闻报道中,因而克服了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