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衣善新 《钓鱼》2007,(6S):24-25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 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2.
柳树仁 《钓鱼》2004,(17):32-33
《悬坠钓颠覆钓鱼》文中说到悬坠钓推倒了“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的围城,十分中肯。经过长期的实践,钓手们摆脱了“台钓”的理论框框的束缚,推倒围城,轻装前进。但是,至今仍有人对调灵调钝之说坚持已见,大多数人虽说在实际的操作中抛弃了“调灵调钝”之类的程式但认识上未必很清醒。这里我扼要地谈谈个人浅见,愿和大家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3.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4.
不灵不钝     
张炎冰 《钓鱼》2009,(11):9-9
“台钓”把浮标调得高称为灵,调得低称为钝,又参照调目把钓目比调目高称为钝,比调目低称为灵。灵和钝,调和钓正好相反。20年前,“台钓”渡海而来就是这么解释的,虽然后来有人想把它简单易懂一点,可是约定俗成了改不过来。  相似文献   

5.
四、审视“调灵调钝原理”(以下简称“原理”) “原理”的完整内容是: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钓的目数越少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 (一)对“原理”中“调”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建华  曲强奎 《钓鱼》2004,(5):46-46
竞技钓法的推广和普及,使钓技理论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在鱼漂的调整问题上却始终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调目越高钓目越低越灵敏,换句话说就是调目和钓目的差值越大越灵敏,另一种说法认为调目越低钓目越低越灵敏。本人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局限性。科学的钓组灵钝观是在具体鱼情水情的前提下,分析饵重、鱼漂的剩余浮力、水表面的张力三者哪一种是影响鱼吃饵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鱼漂的调整减小这一主要因素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从而形成合理的调钓方法。本人的钓技水平同大师们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之所以敢于将自己的观点谈出来,是想通过钓友们的批评来验证我的观点,如果我的观点对钓友们有点帮助,那更是意外之喜。  相似文献   

7.
马建华  曲强奎 《钓鱼》2004,(9):16-16
很多人钓鱼是先确定一个调目,然后找底确定钓目,在此基础一钓到底。当鱼情发生变化后,不知道适当调整水线,在不改变调目的基础上钓钝或钓灵适应鱼情,其结果是或者浮标的动作很小,不能反应鱼吸饵的信号,或者浮标的信号很大但中鱼率很低。即使知道需要调整钓目,但应该怎样调,钓几目,灵的极限和钝的极限在那里?很多人并不清楚。因此,在调整浮标的阶段称出钩饵可以压下的目数,对确定钩饵在水底的状态和最灵最钝点,从而使我们选择的钓目更适应鱼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欲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华朝熙 《钓鱼》2004,(17):17-17
浙江任志新先生在本刊第3、4期上,提出悬坠钓如何吸取传统钓中的长处来改进钓组,颇受启发。本文就传统钓中如何吸取悬坠钓法的一些理念,对传统钓组怎样调灵与调钝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杨奇 《钓鱼》2006,(3):13-14
最近钓鱼时,经常有钓友向我表示疑问——为什么浮标没有动作?每一竿下去都感觉浮标似乎在动,可是却没有明显的入口动作?我问他调几钓几,他说:刚才调4钓2,现在钓1目还是没有动作。我让他向上推5厘米,改钓4目半试试,结果下扽、下挫、回标的动作全有了,中鱼率也大幅度提高。他问我:“没动作不是要钓灵吗,为什么钓钝了反倒有动作了?”曾有不少钓友和我说起这个问题。我把平时总结的一些经验和见解对他们进行了讲述。灵钝的话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常见的说法是调高为灵调低为钝;程宁大师的理论则是调低为灵调高为钝。我认为把这两种说法分别用到夏天…  相似文献   

10.
马建华 《钓鱼》2006,(4):16-18
采用悬坠钓法的钓友,在初期刚接触于调目为钓灵,并随着钓目的逐渐减少或钩饵在水下才会呈现下钩饵落底上钩饵这种钓法时,很容易在对灵钝认识上、钓调目的逐渐增加,线组的状态趋向于更灵轻触底的状态。因此如果将调目同钓目相组搭配上和饵料物理状态上产生错误认敏;而当钓目大于调目时,将这种状态称等时的状态定义为不灵不钝状态,很显识。回顾本人习练悬坠钓的经历,也曾经做钓钝,并随着钓目的逐渐加大或调目的然,这种定义会使不灵不钝没有一个统一走过一些弯路,将这些东西总结出来,或逐渐减小,线组的状态趋向更加迟钝。的标准(一钩落底一钩离…  相似文献   

11.
马建华 《钓鱼》2006,(4):23-24
读了《钓鱼》2005年第22期上柳树论的对象,混淆有钓目和无钓目,混淆调细等)、标脚材质和形状(竹脚、碳脚、钢脚仁先生写的《再谈破除调灵调钝之迷信》灵调钝和钓灵钓钝。以及脚的长短粗细)已经决定了的,是浮一文之后,我还是继续用我对调灵调钝的那么,让我谈谈我对柳先生总结的关标的个体属性,是可以善加利用而不可以认识这一话题请教柳先生。于调灵调钝之争的三个特点中的不解之通过调标进行改变的,我们调整调目所能处:①二十多年来大家争论的调灵调钝到调整的只是整个钓组的灵钝,而浮标作为一、究竟什么是调灵调钝底指的是浮标个体还是整个…  相似文献   

12.
《钓鱼》2007,(11)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  相似文献   

13.
文风 《钓鱼》2007,(9X):16-17
悬坠钓法(台钓)中,线组的搭配至为重要,而其中浮漂的调校又是重中之重。在浮漂调校过程中,要区分调目和钓目。通常所说的“调4钓2”,指的是将浮漂 在空钩无饵的状态调整到露出水面以上4目的位置,具体施钓时,浮漂调整到露出水面以上2目。所谓的“灵与钝”,就是根据施钓时的具体水情和鱼情,通过对调目和钓目的改变,达到最佳的垂钓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马建华 《钓鱼》2006,(5):25-27
三、我对调高灵还是调低灵的认识我在拙文中曾经恳请柳先生今后多介绍一些调整钓组灵钝状态的好方法以及何时该灵何时该钝的适当时机,以便于使我本人及钓友们得到更多的受益。恐怕这种冒昧的请求使柳先生产生了误会,以至于认为我的辩风辩德有问题。作为回应,柳先生建议我不要打擦边球,去直接面对调灵调钝,分析“浮标往上越调越灵”与“往下越调越灵”有什么道理,说心里话,这个话题我真的不想重复,因为我曾经在拙文《悬坠钓新解》上对此有一些浅见,如果再重复,一来没有更新的见解,所谓黔驴技穷,再者我们当地有句土话是:好话重三遍,狗都不爱听…  相似文献   

15.
刘定龙 《钓鱼》2010,(12):14-15
公式一:正常调目=钓目+2粒饵的目数 公式二:最灵敏钓目=调目-2粒饵的目数 公式三:不灵不钝钓目=调目+底钩目数-上饵目数 公式四:最迟钝钓目=调目+2只钩的目数 运用上述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垂钓的需要,对浮标的调钓进行钓前设置。  相似文献   

16.
尚立和 《钓鱼》2011,(8):22-24
悬坠钓法,钓组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调高钓低和调低钓高。调高钓低就是调目高于钓目。例如调4钓2、调6钓3、调7钓3等。若调目低于钓目,诸如调1钓3、调2钓3、调4钓4.5等,就是调低钓高(其中的调目,指两空钩半水调目)。调高钓低钓组与调低钓高钓组相比较,用哪个更好钓鱼?孰优孰劣?看似习惯使然的问题,实是具体鱼情具体运用的问题,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儿,笔者不能妄加评判,只从两者的调钓方法,钩饵状态,饵情反映,灵钝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粗略地比较,并把比较的情况提供给钓友,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灵钝之我见     
张铨 《钓鱼》2006,(19):20-21
一、细析什么是过去讨论的调灵调钝讨论的焦点,还是什么是调灵调钝。马先生针对我归纳的三点特征,一一驳斥,但一点儿也未触及实质问题,一点儿也不能改变调灵调钝的内涵。⑴调灵调钝原本指的是浮标。浮标是钓组的一个元件,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和钓组一起体现灵钝。但是,它也有独立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探讨台钓的文章中,常有调灵调钝、钓灵钓钝的提法,李维明钓友的《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下简称《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十一期)一文,进一步对这种提法给予了细密的考证。细读这些文章,联系自己的垂钓实践,总觉有关灵钝的提法似嫌牵强,不愿苟同,贸然陈疑,望诸钓友指正。 一、钓几目由谁定? 不少人认为调几目钓几目是由钓者自己的意愿决定的,钓者可以根据天气、水情等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19.
空军训练营     
《垂钓》2022,(1)
提问:调标时,调目多是钝还是灵?回答:调钓调钓,调和钓是不分家的。单从调的角度讲,调得高,钓得也高,或钓得更高,则趋于迟钝;如果调得高,钓得越低,则越趋于灵敏。同理,调低钓高,趋于迟钝,调低钓更低,则接近灵敏。为什么只是接近灵敏呢?因为调得低,钓的时候无法实现钓负目数,调目和钓目差距不大,对灵敏度的影响也不大,所以仅仅是接近而已。综上所述,钓组是否灵敏,单看调目的多少是判断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严实 《钓鱼》2010,(8):14-15
3、灵与钝 全靠调 灵,灵敏,反应快;钝,迟钝,反应慢。灵和钝是相对的。对钓组而言,坠钩沉底、脑线平底,鱼必须花大力气才能牵动铅坠,否则鱼漂没有反应,是钝:坠钩饵离底或虚触底,是灵,鱼聚窝引起水压变化,擦线,吸饵,浮标都会有反应。对浮标来说它有两种理解:一是调灵和调钝。调标时钩上无饵,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多称为灵,理由是残剩浮力大,承载饵重的变化能力强;标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少称为钝,因为残剩浮力小,只能承担有限的饵重,饵重一点就沉得看不见标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