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号互动理论是米德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它强调表意的符号,尤其是语言在人的自我形成中的重要地位。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各种符号是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媒介,自我产生的阶段也是道德形成的过程;在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主我"和"客我"的相互作用完成道德的自我对话,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同时也促进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李炳昌 《高教论坛》2011,(9):58-60,114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米德指出,人们使用"符号"和创造"符号"通过语言中介进行互动,心灵、自我和社会在交互性作用中建构。高校教师在运用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来指导思想道德课堂教学时,要创造性解读课程文本符号蕴含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符号意义的道德文化情境,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避免语言的高调化和说教式,以促进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自主形成个性道德。  相似文献   

3.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他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指出符号(特别是言语)是心灵、自我和社会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工具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论述了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对认知科学研究的影响,强调社会互动和符号互动是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按照米德的思想,认知是一种态度,具身认知应以身体—世界—他人的互动为前提,研究姿态对话、符号互动、主我-客我互动和互动内化在认知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米德的认知思想的研究促进了认知科学和具身认知的社会转向。  相似文献   

5.
解释论社会学各流派中,符号互动论(svmbolicinteractionism)是分析教师专业合作强有力的一个理论支撑.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eirge Herbert Mead)被认为是该派理论的开创者,然而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论一词的却是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Martin Blumer),他继承并发扬了米德的思想.除他之外,社会学家库恩试图将米德的思想发展为可加以检验的实证研究的假设;戈夫曼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戏剧理论.其他一些符号互动论学者还创立了标签理论,用来研究专门的越轨问题等.符号互动论学派众多,某些流派之间甚至在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上存在重大差别,尽管如此,在以下观点上各符号互动论学派却持基本相同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米德:美国传播学的鼻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德是一位拥有许多桂冠的学者。在传播学领域他的重要见解和贡献是:对人的行动或姿态的分析、深和拓展了传播的研究层面;对“主我”与“客我”的辨析,丰富、深化了自我传播的内容;意义和符号是个人社会化的中介者和代理人;传播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从道德社会化角度看大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衔接问题 一个自然人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必须要完成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主体经过一系列与他人和社会互动,接受社会伦理文化的基本准则,遵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以获得社会认可和参与资格的过程。由此可见,道德社会化是一个人进入社  相似文献   

8.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重于思想文化的传播、互动交流和碰撞。本文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例,从米德著名的符号互动论这一崭新的视角,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人化"、"团体化"和"社会化"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层面相结合论述,从而对于我们看清历史的发展脉络,审视当今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和渗透,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的边缘化,道德社会化理论的不成熟,大学道德教育理想图景的缺乏,以及缺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实践,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研究,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道德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体系中的边缘化,道德社会化理论的不成熟,大学道德教育理想图景的缺乏,以及缺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实践,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社会化研究,建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对提高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从道德社会化角度看大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衔接问题 一个自然人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必须要完成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主体经过一系列与他人和社会互动,接受社会伦理文化的基本准则,遵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以获得社会认可和参与资格的过程.由此可见,道德社会化是一个人进入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人的道德发展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个体能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社会性自我",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理解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复杂而深刻的道德关系。离开这种社会化过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R·L·赛尔曼在道德认知研究的基础上,另辟了研究社会认知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道德教育失效的原因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诸多控制现象,导致人"自我"的缺失,学校培养的人很多都是"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从分析道德特性出发,进而分析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控制现象和人"自我"的缺失,探索学校道德教育如何让"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14.
米德自我概念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米德自我概念的分析入手,剖析了米德自我概念的视角:从米德的一系列阐述不难知道,米德始终把自我放在社会中——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社会发展性;他时刻不忘作为主我的自我和作为客我的自我之间的符号互动性;他在肯定“概化他人”的自我的作用时,对主我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给予了厚望。当然,米德的自我概念上有许多不足,这正好为后人对自我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羞耻感的"罗盘应对理论"及其德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羞耻感是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或自己在某件事上的失败,有违或有损自己的理想自我时所产生的一种带有不光彩、不体面体验的情感。在个体社会化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羞耻感是一种有益的道德情感。一方面,羞耻感通常产生于集体性情境中的社会互动,这种社会互动有形无形地促使个体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形象,并据此不断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当个体因不理想行为"出了丑"、"丢了脸",自然导  相似文献   

16.
符号互动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互动理论是奠定社会心理学基础的一种理论取向,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该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综合了杜威、詹姆士和库利等人的观点后提出的,后经过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的研究发展成了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  相似文献   

17.
米德的自我概念为研究者展示了行为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研究视角:从米德的一系列阐述不难知道,米德始终把自我放在社会中——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社会发展性;他时刻不忘作为主我的自我和作为客我的自我之间的符号互动性;他在肯定“概化他人”的自我的作用时,对主我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给予了厚望。当然,米德的自我概念也存在许多不足,这正好为后人对自我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和"德"的含义与关系的论述是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进行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用丰厚的道德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睿智的道德思维以提高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的实效;要运用元认知理论,扩充道德知识以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强化道德体验以升华高尚道德情感,加强道德监控以铸就成熟的自我道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互动的基本理念 互动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从生活现象入手提出互动的概念。继齐美尔之后,米德结合进化论和行为论,提出了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互动的理论。他认为,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与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的社会互动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说,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人的本性的现象。人的先天本性是自然现象,道德教育符合人的本性,就是符合自然规律。人的本性指人本来的、与生俱来的属性。从客观、中立、描述的角度看,人的本性主要是利己的,这符合进化论和分子遗传学理论。但利己有损人利己、利人利己和不损人不利人而利己等。普通道德所追求的就是利己利人。而且,"己"、"我"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模糊的、交叉的。所以,从个人边界角度看,道德教育就是要扩大自我的边界,实现"大我"。符合人的本性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平等协商、约定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建构道德中学习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