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道才 《声屏世界》2001,5(5):23-24
新闻传播中所说的"平民意识",是指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老百姓,以主要的版面和节目时间,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充分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新闻传播中树立平民意识,实乃新时期发展城市广播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平民泛指"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意识"是指将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以主要的篇幅和时间,运用现代传媒的各种手段,充分及时地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其喜怒哀乐,让老百姓在新闻报道中唱主角。笔者通过多年的新闻实践深刻认识到,新闻从业人员树立平民意识是打造新闻精品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新闻传播角度来讲,新闻的生命在受众的接受过程之中,新闻的价值在传播中实现。贴近民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党的喉舌的宗旨,也许一条新闻就是因为关注了民生、民心,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和“用事实说话”的《焦点访谈》就是这样的典范。栏目的成功,使得电视新闻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电视新闻不是阳春白雪,只要我们深入基层,深入老百姓生活,就能采写出老百姓喜闻乐道的东西来。1.受众关注的就是新闻报道的重心电视传播必须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始终不渝地洋溢一种平民意识。受众有知情的权利,通过媒体他们想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受众能否获知最大限度的信息就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产业化、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寻求与观众人性化的平等交流、解读普通人的生命意义、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已是势在必行。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平民意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重视体现平民百姓的心声人类的一切活动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宁波电台的新闻改革注重从普通群众的立场出发,新闻报道由原来居高临下的“俯视”转向深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让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强化广播新闻的平民化诉求方面进行了探索。由于广播新闻将报道的视点放在了普通人身上,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新闻,因而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1):36-3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7.
以声音作为唯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的声音,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趣,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8.
哈悦 《记者摇篮》2005,(5):43-43
以声音作为惟一传播媒质的广播新闻,应该大量采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来展现。千变万化与丰富多彩,为广播报道开辟了广阔、多样的舒展空间和运用手段。因此,广播新闻报道只有大力开掘声音源,充分挖掘与运用新闻报道的种种声音,才能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收听兴奋,提高收听率。  相似文献   

9.
《新闻导刊》2005,(5):33-33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10.
吴静 《新闻与写作》2005,(10):18-18
平民化的人物报道是把焦点指向老百姓.立足平民、报道平民、服务平民的人物新闻.这种报道方式凭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生动的新闻故事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它是对传统报道方式的探索和发展.对报道领域与题材的开拓.由此也引发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技巧。  相似文献   

11.
平民视角是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平视的角度,用平民的眼光去寻找、发现、挖掘新闻事件及其价值,提供平民关心和需要的新闻信息。通俗的说,平民视角就是“改变了过去那种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言论的做法,从具体的、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出发进行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视产业化、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强化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寻求与观众人性化的平等交流,解读普通人的生命意义,增强新闻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谷喜合 《青年记者》2012,(20):35-36
经济报道平民化的内涵,就是在开展经济新闻报道时,充分选择平民内容题材、科学把握平民视角的报道立场、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平民意识、报道方式彰显民众话语,以平民的视角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需求,关注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等等.  相似文献   

14.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在“海量信息”时代,新闻媒体想要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关键在于吸引群众阅读,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解决新闻报道的吸引力问题。这其中,离不开新闻工作的平视态度和平民视角。对新闻时评而言,选取平民视角可谓一流“妙手”。  相似文献   

15.
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从平民视角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从电视媒体横跨平面媒体,党报的民生新闻的传播实践,对于其它传媒有着更强的示范作用。不可否认,党报对民生新闻的认识和操作,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还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本文将从党报民生新闻的缺憾入手,探讨活跃党报民生新闻报道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志进 《新闻窗》2012,(4):109-109
一、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框架下实现价值提升《现代汉语词典》中,“平民”的解释是“泛指普通老百姓”,而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是指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将报道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落实于普通百姓的身上。在新闻内容的报道上,新闻的选材应围绕老百姓所关心的话题,报道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程嫒 《新闻窗》2007,(1):71-72
深度报道是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作为我国新闻界由西方引入的新闻报道理念,它自身拥有深远的批判传统。在同中国新闻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受我国长期遵循的建设意识的潜移默化,它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有建设色彩。本文试探讨这两种意识对深度报道的影响以及如何使它们更好地为我国深度报道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正由录音报道时代进入连线报道时代。在广播新闻报道上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贴近听众的传播优势、团队合作的制作过程、难得完美的传播效果。了解了这些特点,广播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应对,适应广播连线报道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报刊新闻讲究“可读性”,电视新闻注重“可看性”,同样道理,广播新闻也要有“可听性”。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新闻事实)和新闻形式(报道方法)。新闻价值越高,可听性自然就越强。而同样的新闻事实,可听性的强弱就决定于新闻报道的方法。这就要求广播新闻一方面写作上精当、形象,娓娓道来;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广播新闻所用声音载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不断地改进电视会议新闻,是新时期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认真研究、探索的严肃问题。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新闻报道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按照新闻规律办电视新闻 新闻规律:“存在于新闻传播过程和新闻媒介发展过程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新闻学大辞典》)电视新闻节目要按照新闻规律来办,首先要加强和党政领导机关的联系、沟通,以争取各级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因为会议新闻主要是涉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会议召开的繁与简、会议时间的长与短,都直接关系到电视会议新闻报道。 另外,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克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