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非常擅于对人性进行探索。他对人性的揭示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二战的反思,戈尔丁小说《品彻·马丁》是其剖析人性恶的力作。小说展示了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本文通过解析《品彻·马丁》中主人公的人性观,探索总结世态人情中人性的复杂性,由此让读者深刻认识人性,深刻认识人类自身本质。  相似文献   

2.
《蝇王》是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它反映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和“人性堕落”的主题。本文尝试揭示小说中隐含的存在主义思想,进一步阐释作者的存在主义态度:现代世界是缺乏理性的社会,由于人性本恶,人类的一切救赎行为都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3.
张华 《文教资料》2008,(3):45-47
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戈尔丁对战争等人间罪恶更加深恶痛绝,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见解愈加深邃与成熟.为了达到警醒世人,扬善抑恶的目的,戈尔丁怀着悬壶济世之心,通过<蝇王>小说刻意安排了一个"恶战胜了善"的情节,从而更加深刻、尖锐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及善恶相争的残酷性.同时作者也乐观地对人类自身倾注了巨大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英国著名作家威廉姆·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其故事情节表面上只是在一群无邪的儿童间上演的一场“野蛮游戏”和一部荒诞的“童话”。却同时是戈尔丁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更是现代社会的“警示钟”。《蝇王》中的人性主题、象征寓意、女性缺席现象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都使这部作品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杰作。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对象多集中于这部小说的象征和人性两方面,而对女性缺席现象研究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对女权主义和男性沙文主义的探讨。因此,本文将从独特的视角去阐述《蝇王》中的女性缺席现象,从而试图揭示戈尔丁安排女性在这部小说中缺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威廉&#183;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说,其重要主题之一就是人性本恶。文本主要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及其相关理论追寻《蝇王》中的“恶”在人性中显露并占据上风的过程。孩子们在从对“野兽”进行探寻,到涂抹“面具”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从文明走向野蛮,最终丧失“超我”而几乎成为他们寻找的“野兽”——“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戈尔丁的《蝇王》为考察对象,将作品中的人物分为两类讨论,即:"人类文明派"和"自然人性派",来阐释作品的主题:人性的"善"与"恶"是具有境遇性的,以及戈尔丁的悲观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7.
小说<蝇王>是英国现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作家通过一个简单的儿童孤岛历险故事阐明了关于人性邪恶、社会邪恶的主题思想.一曲人类的悲歌意在唤醒人们自觉的意识.戈尔丁祈盼人类从绝望中寻找希望,重铸辉煌.  相似文献   

8.
余欣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109-111
《金字塔》是威廉.戈尔丁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奥利弗在人生的三个阶段的故事。作者通过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人性异化的根源和本质,以传达其最终的人性恶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是一部立足于现实且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小说中,戈尔丁借助于讽喻的手法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感作了象征性的展示,并且以小说实验的方式探讨了人性恶的根源。在阐述过程中,现实主义的直观手法和现代主义的荒诞神话相结合,构成了解读《蝇王》这部作品的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心的黑暗,社会的缩影--论《蝇王》的实物象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在其成名作及代表作《蝇王》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从不同层面赋予实物以象征意义。该文从实物方面入手剖析其象征意义,探讨本书中象征手法与主题表现、情节发展以及人物塑造的有机结合,从而解读戈尔丁所寓言的人性及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11.
威廉?戈尔丁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荒诞是一个审美概念,荒诞这一概念式的个体体验在戈尔丁这里就集中地表现为对悖谬传统价值观的“人内心的黑暗”的关注及对笼罩了阴影的世界所怀有的种种恐惧,戈尔丁笔下描写荒诞的作品是在本体意义的高度上被作为主体存在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其代表作,无论文学角度还是在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方面,《蝇王》都不失为一部巨著,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恶这一严肃主题。本文从人性中的善与恶入手揭示了戈尔丁对人性深刻的思考,预示自由意志终将引领人们走向光明和希望。  相似文献   

13.
"罪"与"兽性":《红字》与《蝇王》人性恶主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性的探讨是古今中外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关注的主题.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和英国小说家戈尔丁的<蝇王>都表达了关于人性恶的主题,指出"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此外,二者都使用了原罪的原型来揭示人性本恶,但他们对人性并不是完全悲观失望,都指出了人性中亦有善的一面,并且表达了抑恶扬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蝇王》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尔丁的代表作。以海德格尔的死亡美学观审视作品,更深刻地领会现代人类"向死存在"的困境,正视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人性沉沦的人类缺陷,通过反省,使人从日常生活的困顿中超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真的向死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作家戈尔丁的《蝇王》引发我深深的思考:人的本性是善是恶?孩子的本性是善是恶?恶是怎么产生的?面对复杂的人性,教育何为?  相似文献   

16.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小说通过寓言手法,尖锐的嘲讽和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而作品中,无论是儿童世界还是成人世界都饱受人性异化所带来的痛苦,其中引发的问题值得人类反思.  相似文献   

17.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借助反讽手法悉心雕凿的诺贝尔文学精品.本文拟从命运反讽、结构反讽和互文性反讽三个方面探讨小说的反讽艺术,并揭示了其人性邪恶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8.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以人性蜕变的悲剧刻画出文明的脆弱不堪,并通过社会的缺陷归结人性的缺陷,表现人性中无尽的恐惧和疯狂的暴力。既然人内心的邪恶无法消除,那么以人为基础建立的社会就无法达到理想的"世外桃源"状态。从小说中权威的建立到秩序的瓦解,我们知道,秩序需要强制力,但过度的强制力会导致专制和暴政。戈尔丁虽然没有给出建立社会秩序的可行性方案,他却怀着一丝希望探讨建立社会秩序的可能,并通过小说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人性的阴暗面,时刻提醒人们正视自身的邪恶并设法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以揭示“人类的堕落与原罪”为主题的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其间的男孩儿西蒙是一位具有“基督——替罪羊”原型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对西蒙形象的塑造,才使得被邪恶笼罩,象征着人类社会的“荒岛”呈现出一丝希望之光。本文通过对西蒙人物原型解读,更深入地探究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及作品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20.
威廉姆·戈尔丁的<蝇王>是一部糅合了大量异质文本编码的小说.它引入基督教文明的魔王概念和圣徒意象以突出小说中的邪恶与善良的对立争斗.它借鉴了英国文学中的荒岛文学传统,然而却彻底颠覆了经典荒岛文学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与<珊瑚岛>所隐含的乐观主义色彩.为了传达对所处的时代的批判、扩大文本的社会维度,戈尔丁还在<蝇王>中融入了诸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核威胁、集权统治等发生在20世纪的真实历史事实作为小说的前文本.通过互文性的方式,<蝇王>指涉广阔的社会文化文本网络,体现了作者戈尔丁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普世关怀,呼吁着人们对人性中所潜伏的邪恶保持警醒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