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记者的工作明显有别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其他从事各类职业的人们。说记者的工作“特殊”,不是说它有多么高贵、有什么特权,而是说记者身负重要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通过采访实现)是一种职业性行为,是为获取新闻而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但这种社会调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这是一  相似文献   

2.
正时下,一些年轻记者片面地认为,在已经进入"浅阅读时代"的当今,报纸已经成为商品,一种供读者消遣的商品,而记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读者"生产快乐"。这种对新闻工作庸俗化的认识,对我们新闻事业的发展将带来负面影响,也对年轻记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极其不利。年轻记者应把提高自身素养作为业务能力的一部分,不断强化。新闻职业相对其他社会职业而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特征和特点,年轻记者的职业素养主  相似文献   

3.
有人曾经把医生、牧师、律师列为不同于一般职业的特殊职业,因为这几种职业会对人的肉体、灵魂或身家命运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格外需要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实,还应该加上记者,记者的影响面更广,不仅影响特定体,还会影响某个领域、某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但遗憾的是,近些年来,社会责任感在一些记者身上越来越淡化了。诚然,记者也需要  相似文献   

4.
伴随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电视体育新闻节目也随之快速发展,体育出镜记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随着受众审美意识和评价水平的提升,受众对体育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文章通过对当今中国体育出镜记者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考英国体育出境记者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体育出镜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时代,给新闻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带来许多机遇与挑战,记者的职业角色与职业要求都有新的变化,要适应这种变化,应在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打造超强的职业能力、锤炼过硬的技能水平和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等方面成为适应需要的融合型记者。  相似文献   

6.
杨丹丹 《新闻世界》2008,(10):35-36
新闻职业是新闻从业人员所从事的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以采集和传播各种信息为专门业务的、并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一职业相对其他社会职业而言,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特征和特点。记者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作风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技能修养、情感修养、体质修养和公关修养。  相似文献   

7.
新闻要求真实性和时效性。记者是新闻的采访者和新闻稿件的创造者,面对大量的新闻事实,记者要有甄别新闻真实性的能力,在保障真实性的同时确保新闻的时效性,这便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拥有超高的职业素养。而在电视新闻的播报过程中观众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拥有良好的外在形象。因此,本文通过电视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电视新闻记者的内、外在形象以及电视新闻记者的内在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09,(12):80-80
记者不比别的职业更高尚。记者固然应当成为社会价值的捍卫者,但良知说,对其他职业人群,如教师、医生、公务员一样适用。记者也不比别的职业更低级。记者遭受暴力侵害的事情日后也难免,但“打的就是记者”一类叫嚣,则是对记者明目张胆的歧视和肆无忌惮的迫害。记者不应谋求宪法与法律之外的特权,但记者从事职业活动之时,也应当像其他职业人群一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甘红 《传媒观察》2015,(3):62-63
随着3G手机的便捷以及网络的无线,曾经作为喉舌的信息传播通道被彻底踩平。面对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传统媒体的职业记者或积极转型为全媒体记者,或消极堕落为网络"文抄公",职业前景堪忧。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专家学者多谈媒体怎么办,却较少谈及记者怎么干。本文从记者的视角探讨了职业记者在"速度"、"广度"等受困的情况下,如何传承老一辈记者的优良作风,从高度、深度和温度上实现新的突围。  相似文献   

10.
周俊 《青年记者》2012,(10):39-42
职业意识 1.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具有公共关系性质(包括记者的个人职业主义动机)的一系列活动.这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传媒内部公共关系部门策划和实施的一般假事件不同,是由传媒采编部门或记者自编自导自演自播的.① “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Boorstin)的著作《形象》(The Images).  相似文献   

11.
记者现场出镜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能够让观众感染现场气氛,进而对新闻产生兴趣,并最充分地体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环境信息。出镜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效果,然而当前我国的媒体出镜记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出镜记者的专业素质不高。本文分析了出镜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并提出了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杨敏 《记者摇篮》2008,(3):33-34
有些记者工作多年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觉得司空见惯,缺乏新闻敏感性,缺少采访写作的激情,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作记者的职业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练就一双"勤快腿"炼就一双"勤快腿",是记者适应工作的必然要求。记者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动态性的工作。每天要通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新闻人以其职业特征与社会责任贡献于我们的时代。能否讲真话,怎样讲好真话,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是新闻人的职业追求和社会贡献。今天,我们要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进程中,勇于讲真话,提倡和奖励讲真话,善于讲好真话,提高讲真话的表达艺术和技巧;反对讲假话,批评和惩罚讲假话——建立一种良好政治生态的舆论环境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论图书馆员职业的专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分析,认为图书馆职业包含图书馆员职业,并且在国内外对专门职业认定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图书馆员职业的九大特征,同时通过对当前图书馆员职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得出图书馆员是一门专门职业,图书馆中的其他工作人员属于准职业或者半职业,他们是相互平行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山西繁峙金矿矿难报道中发生记者受贿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我国传媒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关注.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一位新华社的高级记者指出:"传媒界把‘加强行业自律、强调职业道德、刹住不正之风'局限于集中对有偿新闻进行专项治理,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就记者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应该看到,当前损害媒体和记者声誉的,不仅是有偿新闻,还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方面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如果概括一下现在传媒在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刘妮 《记者摇篮》2009,(6):41-41
当记者已经十年有余,在对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所进行的探索中,笔者对记者必须具备的一些职业素养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在此略作总结以进一步明确前行的方向。一、职业精神记者是一项归零的职业。很多工作岗位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积累职业资本的,然而记者很难这样,曾经取得的工作成绩、业已获得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7.
第八个记者节过后,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沸沸扬扬的讨论过后,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围城"现象?当代记者的职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抱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才能面对记者这个职业?本文将从行外和行内两个角度对记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记者职业状况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中呈现的传者的"自我言说",探究中国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状况的"当下"。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记者群体表现出积极的职业身份认同。其中,"国家-媒体"边界关系的突破与重建、来自公众(读者)的正向反馈、以及群体内互动在记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其背后的建构逻辑。但同时,一种普遍的"思想和行为的分裂"不容忽视。这种分裂导致媒体和记者"半官、半商、半文、半武"的身份尴尬,影响着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给记者群体的职业身份认同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时时需要谨慎,保持诚惶诚恐的心态,稍有不慎就会为社会添乱,为读者添烦恼,为单位添官司,为自己添麻烦。记者职业在社会上是无需地位的,有新闻你就采访,深入调查,没有新闻你就研究,挖掘,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着采集花粉酿蜜。如果你把当记者当成就是当大爷,处处有车接车送,有人花天酒地地请客,有人陪着采访,这就不是记者所为了,而是堂堂达官贵人的所做所为了,只能距离新闻真相越来越远,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记者需要博学,知识面宽,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头脑要灵活,时刻保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在北京的一次针对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赴云南、山东两地对媒体、企业的调研数据撰写而成。本文认为在当下中国,记者的职业地位在社会中显著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记者"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即记者的"自我认同"从"无冕之王"滑向了"新闻民工";记者的"社会认同"总在"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宣传者"、"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角色中纠结与调和。记者们趋向于将自身定位为"舆论监督者"、"客观记录者",而官方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宣传者",部分企业家和民众又趋向于将记者定位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后两者的定位都与其"自我认同"发生严重的错位。这导致了记者职业神圣感的丧失、职业伦理的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加速了记者职业地位的下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