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问题的提出 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手推车。人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用手推车时,如果车胎打足了气,推起来就省力;如果车胎瘪了,或者在松软的地面上推车就费力。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苏志超 《物理教师》2000,21(8):12-12
摩擦是机械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静摩擦力是在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所产生的一种阻力.如果在物体之间有相对的滑动趋势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比较容易判断,但是,当物体之间有“无滑动时的滚动”的情况下,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就有些复杂.下面就此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设一刚性圆柱体,在一刚性的平面上作无滑动的滚动.由于物体均为刚性;故不存在滚动摩擦力偶矩.今讨论以下几种情况时,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l)圆柱体在平面上作匀速滚动(图1); (2)用水平力F作用于圆柱体的质心点上(…  相似文献   

3.
一、知识点扫描1.静摩擦力产生条件及特点静摩擦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并且两物体间一定有弹力的作用,而且接触面是粗糙的,两物体还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平行,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所  相似文献   

4.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弹力和静摩擦力往往是最难确定的.为了突破了这个难点,深化对弹力和静摩擦力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弹力和静摩擦力的“适应性”特点,并在教学中分层次,有步骤地让学生体会、掌握它们的这一特点,使学生对弹力和静摩擦力变化的复杂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的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适应性”是指: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或运动情况发生变化时,物体受到的弹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通常会发生变化,表现出它们对物体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  相似文献   

5.
转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合力矩应等于零。据此,可判断一些情况下静摩擦力的方向。例一根质量为m的均匀木棒斜靠在一个内表面为球面的碗内,处于静止状态,○为球心。判断碗对木棒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图一,若先不考虑摩擦,木棒当受重力mg、碗底和碗边的支持力N_1和N_2。重力作用线与碗边支持力的作用线交于P。由于木棒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对任意的假定轴,其合力矩必为零。对轴P,只有N_1对木棒产生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力矩,所以碗底和碗边对木棒应有如图的静摩擦力f_1和f_2(产生逆时针方向力矩)。改变木棒在碗中的位置,它所受的静摩擦力方向也要变化。实际上,其中存在一个临界情况。如图二,N_1、N_2、mg作用线交于一点P(P必和碗在同一球面上),若碗球面  相似文献   

6.
力学中三类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这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由于静摩擦力随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发生变化,在分析中非常容易失误,同学们一定要下功夫把静摩擦力弄清楚.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问题,几乎是年年必考.单纯考查本章内容多以选择、填空为主,难度适中,与其他章节结合的则以综合题出现,也是今后高考的方向.力与物体平衡考点突出有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弄清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大  相似文献   

7.
在解决力学问题时,首要的是要进行受力分析。而学生在受力分析中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静摩擦力,或把该有的静摩擦力丢掉了,或把不存在的静摩擦力添上去了,或把静摩擦力的方向搞反了。由于对静摩擦力的分析失误,导致解题“满盘皆输”的现象常有发生。要准确无误分析判断静摩擦力,首先要真正理解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存在;②接触面粗糙;③接触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其次在进行具体分析时还要思路对头,掌握方法,分析静摩擦力的思路总的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从产生静摩擦力的原因即用相对运动的趋势来分析的思路,二是从力的效果上来分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物理教学中,不少学生对静摩擦力存在着错误认识,尤其是对滚动物体的静摩擦力,通过对刚体滚动静摩擦力的讨论,首先指出,纯滚动物体虽然同地面有相对运动,但它与地面的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其次以匀质圆柱体为例通过计算得出:刚体滚动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外力的作用点有关,有趣的是静擦力的方向随外力作用点的改变而发生反向。最后谈刚体做纯滚动时对静摩擦力做功问题,静摩擦力使刚体产生转动动能,但并不改变刚体的总能量。  相似文献   

9.
静摩擦力的作用规律比较复杂,是同学们学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必须做到下面的“四要四不要”。一、要理解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不要认为产生静摩擦力一定有外力作用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有:①物体直接接触;②两接触面均粗糙;③接触面上有相互作用的弹力;④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这四个条件中,前三个容易看出,后一个较难分析。因为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外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相对运动趋势。因此,许多同学认为:要使物体产生静摩擦力,必须有外力产生相对运动趋势。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相对运动趋势的产生既可由起外,力如引图起1,也…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静摩擦力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因素,而正确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以及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下面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讲好“静摩擦力”这一概念。介绍一些个人的体会。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静摩擦力出现在两个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而又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相对运动趋势”这个条件。不是任何两个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之间都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