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商州的丧葬方言词语真实地记录了农村丧葬习俗的全过程,再现了古朴醇厚的地域文化踪迹。商州农村丧葬礼俗极具地方特色,丧葬习俗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数量繁多、内涵丰富。联系商州自然地理状况、历史人文背景,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俗语进行研究,分析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内涵,进而揭示商州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连云港方言中的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依据《海州区志》所列举的连云港方言俗语,从来源、修辞方法、特点及成因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探究、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某一地区的方言更是孕育着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心理特征。在安塞方言中就有许多表示丧葬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塞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当地人民特殊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茶礼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重要的礼俗载体。尤其在古代,无论是待客、交友、婚嫁、祭祀、丧葬,还是家庭日常生活,茶都发挥着巨大的礼俗功能。茶礼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积淀。  相似文献   

5.
会宁传统丧葬礼俗与陇中地区丧葬礼俗文化一脉相承,多袭循古俗,祈求生命轮回,视死如生,老人亡故必祭之以礼,实行木棺土葬为安,礼仪甚繁,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鲜明的地域风俗。俗话说:"五里一个风俗,十里一个乡随",本文以会宁南部地区乡村的汉族丧葬礼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丧葬仪礼程式、分析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7.
南涧彝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一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下来特殊的丧葬礼俗,以民族审美文化的角度关照其丧葬礼俗中的审美意蕴,其礼俗在程序上显示出了严整美,在仪式上显示出了神秘美、在内涵上显示出了伦理美,其中融入了该民族对死亡的豁然视域以及对生命的美好祈祝。  相似文献   

8.
丧葬礼礼仪风俗与丧葬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浓缩和反映,通过对先秦赵国丧葬观念与丧葬礼俗,居丧制度与居丧生活,陵寝与墓葬制度,谥法等内容进行研究,勾画出这些丧葬风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赵国丧葬文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老喜丧》和《希腊神话》两部作品呈现了东西方人不同的丧葬礼俗,本文从它们呈现出来的丧葬场面和过程出发,分析探讨东西方人的丧葬观,从而考察探索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深层内涵,揭示人类文化之源。  相似文献   

10.
张继芸 《考试周刊》2011,(19):37-38
丧葬礼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历史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中西方的丧葬习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基于他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本文以丧葬礼俗为切入视角,分析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家》为例,从作品中展现的丧葬礼俗描写展开分析,探讨了丧葬礼俗的礼、孝的起源,分析了这些丧葬礼俗描写在作品中对人物塑造、情节铺进等方面的作用,总结了作家对传统思想的吸收、再现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李卫群 《教师》2020,(8):127-128
海南话,又称“海南闽语”“琼文话”,是海南的主体方言。海南话俗语来源于百姓的生产生活,传达着海南人民的社会和文化信息,反映了海南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文章通过对海南话俗语的考察,探讨海南话与当地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海南方言以及海南文化。  相似文献   

14.
陕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处于封闭状态,与外界交流很少,所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方言.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方言蕴含了特殊的地域文化.在陕北方言中,有许多词语都与丧葬有关,这些词语反映出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陕北丧葬文化.庄严的丧葬礼仪程序表现出了陕北人浓厚的孝亲思想,也体现了陕北人死者永生与灵魂不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一生中,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礼俗,特别是出生、成年、结婚、死亡这四个礼俗,可以说是贯穿了人的一生.但由于科技的进步,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些传统礼俗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其中丧葬礼俗相较于其他仪礼依然保留着较多的原生性,相应的,丧葬民俗音乐也就具有研究价值.在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城市中丧葬礼俗的传统音乐出现严重缺失现象,那在...  相似文献   

16.
高平是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高平方言的四字格俗语,使用频率高、数量多、口语化,积淀着高平方言语音、语法、语用方面的许多特点,也积淀着当地特有的文化,值得研究。文章主要探讨高平方言中四字格俗语的结构方式及其修辞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民歌与人民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礼俗文化也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两方面都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河曲素有"民歌海洋"之称,有许多学者对当地的民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本文将从婚姻、丧葬、祭祀及寿诞四个角度来挖掘河曲传统民歌中蕴含的文化礼俗,为河曲民歌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东江地区日常礼俗主要通过婚姻礼俗、节日礼俗、丧葬礼俗表现。这些日常礼俗呈现出三大特点,即客家礼俗为主导的农耕性、传统落后性与现代性并存、多元性与特色性兼容。特色鲜明的东江日常礼俗又与东江文化密切相关。它不但是传承与发展东江文化的重要媒介,反映东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东江文化变迁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段玉裁于其代表作《说文解字注》中,运用当时的方言俗语、礼俗、名物制度证古语,凡达三百余处。所引方言,直接点明地名的有江苏、北京,四川、贵州、山西等二十余种,大多统称为“今俗语”。这些地名如江苏、四川、浙江等作为方言代表都较笼统。未指明地名者,更容易引起人们怀疑。徐承庆曾批评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