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核心阅读:眼下,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时代呼啸而来,传媒业如何以一个服务商的角度敏锐地去把握用户内心的痛点,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也许,可以尝试走电商化转型路径,给传统媒体植入一个“服务商”的内驱.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媒体纷纷建立自媒体账号,利用这些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资源进行业务拓展。传统媒体内在的传播逻辑在于“媒体本位,内容为王”,而新媒体或者说互联网遵循的是“开放分享,用户中心”,我们在这个转型中更重要的应该是观念上的转变,这点浙报集团社长高海浩先生在2013年初写给浙报人的信中曾提过:传统媒体转型突围,本质上就是把流失的用户找回来,聚拢来,服务好,吸引住。  相似文献   

3.
郭全中 《传媒》2015,(20):24-26
对传媒业发展趋势和传统媒体的正确认识是转型的逻辑前提,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逻辑前提,才能选择好切实可行的转型思路和路径. 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小.传统媒体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与用户的连接失效.近几年来,在互联网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猛烈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大量流失,导致入口价值大大贬值,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而结果是骨干人才流失,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被极大削弱,陷入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史安斌  贺飞 《青年记者》2016,(19):81-85
将新闻视作产品,是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引入互联网思维、实现转型升级的新思路.产品通常是指互联网企业开发的应用程序或向用户提供的服务,而现在,新闻媒体也开始引入“硅谷模式”,运用产品思维进行整合与改造,以更为有效地应对数字化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关于互联网时代,有许多相关定义.其中,“用户时代”应当受到传统媒体的更多关注.传统媒体有必要深入思考“用户时代”的真正含义,同时也有必要认真思考,“用户时代”传统媒体将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6.
郭全中 《今传媒》2016,(7):170-172
当下传统媒体正深陷困境,其根源在于受众大量流失所导致的用户连接失效,那么如何重建用户连接呢?2014年8月18日提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了答案,即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传统媒体的赶超.转眼间近两年过去了,传统媒体的大数据转型进展如何呢?7月14日,首届中国大数据应用大会期间,由封面传媒承办的“大数据与媒体联接力论坛”最为引人关注,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传统媒体大数据转型现状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5月9日,浙报集团举办全媒体元年主题活动,亮出的主题词是:用户时代与传媒变革。 互联网时代深刻地改变了传媒业的游戏规则和要素配置,原有的传播渠道、话语体系、商业模式正在被改变,被颠覆。传统媒体在迷茫中开始探求转型之道。  相似文献   

8.
当今传媒业已是:“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受众为主”。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对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和共享,同时加强对网络与终端的掌控,构建多渠道信息发布途径,在此基础上,以集成服务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更好地聚合、服务用户,从而推动传媒业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盈利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本期《中国记者》特组织专题研讨、展示不同媒体、机构打造集成服务、实现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未来的传统媒体转型之路将通向何方;读者-用户-产品-运营,传统媒体如何跨越互联网化转型这道门槛;传统媒体如何引入互联网用户中心理念和产品经理思维:"化羽成蝶"又必须做好哪些准备。本文通过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两年的实践和思考,试图为传统媒体集团互联网化转型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郭全中 《传媒》2015,(1):26-27
当前,传统媒体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产业趋势和竞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实际转型过程中,很多传统媒体还依然在就传媒业而谈传媒业,或者就某一个环节来进行转型,从实际成效来看,这些转型措施效果很小,想取得大成效就要求传统媒体树立起产业融合与系统化思维. 产业融合是关键.首先,当前互联网正在快速瓦解产业之间的界限,不同的产业基于互联网快速融合成新的产业蓝海.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是要敏锐地把握用户的潜在需求和新出现的巨大产业机会,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进而创造新的产业蓝海.  相似文献   

11.
今天所谈的浙报集团转型思考与实践,是基于浙江传媒业发展,包括互联网发展现状、用户需求以及各种要素市场变动逐步摸索而来的,跟北上广有许多差异,就是在浙江本土也会有很大差异。浙报集团所做的这些思考和探索实践,只适合于浙报集团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现状、当然,根据中宣部领导要求,作为国内首家媒体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党报集团,浙报集团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积极探索和示范,为传媒同行提供可兹借鉴的经验,创造可共享的合作平台,在互联网催生的用户需求突变、引发传媒业大变革面前,我们既是“难兄难弟”,更是团结起来共御时艰的坚强联盟。浙报集团将以互联网“开放分享”的理念,欢迎媒体同业共同探讨.深入合作.  相似文献   

12.
林婕  华小波 《传媒》2015,(11):20-23
一场关于“互联网+”的风潮正席卷各行各业,传媒业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其中,融合转型成为传媒业的关键词.互联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虚拟世界”,而成为跟水电同等重要的产业标配,必须将互联网作为融入基因的思维方式,积极熟练地运用互联网工具和方法,才能够使传统媒体在组织架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及盈利体系方面创新变革、顺势发展.作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县市报,《瑞安日报》顺应用户需求的变化,积极践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提出的“新闻+服务”,把新闻传播与互联网服务融合起来,重塑传播逻辑,探索新闻、资讯和服务有机融合的综合文化服务,寻求一条适合地方县域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媒体融合正在成为目前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要找到媒体融合的关键,需要从信息传播领域的终端、渠道、业态及商业模式三个层次上重新认识媒体融合的概念。媒体融合的改革实践促生了新的传播体系,这种新的传播体系既重构了传播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让传统媒体的角色功能定位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服务,重建用户平台,以平台实现用户的聚合是传统媒体机构融合转型中较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传媒观点     
《今传媒》2016,(4):154-158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智媒体"代表传媒业的未来所谓智媒体,是指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传统媒体转型的逐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智媒体"——我认为它代表了传媒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媒科技》2013,(9):26-31,2
传统媒体转型需要培养其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基因"。旧传播时代的规则是"内容为王",具有良好"内容基因"的传统媒体摘取了传媒业的皇冠。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规则则是"用户为导向、技术为驱动、平台为基础",唯有真正培养起能够适应甚至推动"内容基因"发展的"技术基因",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16.
核心阅读:当我们在苦苦探寻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的时候,当我们感叹互联网冲击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渠道传播、商业模式,并产生诸多实质性影响的时候,似乎还未将眼光聚焦到传媒业的产业根基之上。内容生产模式、传播介质等表象的变化和升级,一方面带来的是传媒产业生态的变化,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互联网技术进步对传媒业本身的深刻改变,或者说是颠覆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24):75-80
本文以截止2014年11月国际主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最新进展材料为基础,梳理出一些能够指导媒体融合的观念和经验,以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参考。作者认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表现在媒体和用户的关系上。未来的媒体,用户才是其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通过传统广告,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服务产生的黏性获利。在"互联网+传媒业"的时代,传统媒体要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一个整体,而非单纯的"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或者"技术为王"。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媒业正处于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成功实施转型必须找准方向,认清发展趋势。笔者通过深入剖析传媒业发展现状,提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五大趋势:传媒业市场增速趋缓但仍有很大潜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将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影响;传媒业和其他产业融合成"大信息服务业";信息智能匹配为未来转型方向;广告将和营销业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统线性关系,但关于如何重构原来的传统媒体与用户的新型关系讨论不多.文章在社会学“强关系—弱关系”框架下,考量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关系生态的形成,传统媒体转型可通过媒体与用户“强关系”的内容变革,以及用户之间“弱连接优势”下的渠道更新来实现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优化用户体验策略在“互联网+”时代是市场客观需要,契合了用户意识,也有助于企业拓展,通过对馆配市场现状及馆配商存在问题的研究,发现馆配商的“互联网+”转型从优化用户体验入手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