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卷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人体保健运动的彩色帛画《导引图》.该帛画从上到下按照四层分别排列,每层描绘有11幅小图,整卷画作共由44幅小型导引图组成,其中绘有人物的部分宽与高分别为100厘米和50厘米,图前书写有《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三年冬,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极为罕见的古代帛书。据记载,此墓下葬时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一六八年。因此这批帛书系二千一百四十多年前所埋藏。西汉以前,我国的书大体上有三种形式,即写在竹片上的称竹简,写在木版上的称木牍,这些东西比较重,携带阅读都不方便。传说秦始皇一天阅看下面送的奏章报告都在百斤以上,听起来也有些吓人。把书抄写在丝绸上阅读携带都方便。但是当时丝绸贵重,因此只有贵族家庭才能使用,一般群众读书尚以竹、木简为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一共有二十多种,十二万多字,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这是少有的事。据说西晋咸宁五年(公元二七九年),在河南汲县的古墓中曾出土了《竹书纪年》和  相似文献   

3.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的名篇。今本《战国策》却误把“龙”“言”两字并为一字,于是有了个“触詟”。《史记·赵世家》记为“触龙言愿见太后”。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说与《史记》完全相同。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面世  相似文献   

4.
帛书《五十二病方》(简称《病方》)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文字最多的医方文献,也是目前已知最早方书。《病方》成书年代,从发掘以来就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至今没有定论。本文认为有卷首目录有篇题的52篇正文内容是该文献较晚流传阶段一个独立完整的书籍文献单位,在此基础上从该书文例特点、用语情况及编者地域等方面重新考察其最后成编年代,认为该书籍文献大约成编于秦汉之际或汉代初年。  相似文献   

5.
《经法·六分》篇为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一篇.文物出版社先后于1976年和1980年将该批帛书整理出版.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已发表的《六分》篇的释文有几处需要改动.  相似文献   

6.
古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形成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通过分析二者的内容和结构,可以发现其各自具有不同的文本层次,不同的文本层次大体对应了不同的成书阶段,而不同的成书阶段其相应内容的相对年代关系并不相同。对古书成书过程的理解为《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年代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抄写在一幅高约48厘米的帛块上,出土时已经断裂为16大块及一些小的碎块,经过帛书整理小组的拼缀,现已大致复原②.《五星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书,整理小组的释文一经发表③,就引起了中外天文史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帛书残损得比较严重,整理小组曾据《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唐开元占经》、《乙巳占》等一些相关传世文献,对帛书残缺的文字做了一些拟补.  相似文献   

8.
1972年至 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成为轰动海内外的载入考古史册的重大发现。三座汉墓出土的随葬品多达三千多件 (套 ) ,仅从三号墓中就发现了多幅帛画、帛图、以及十二万多字的帛书等珍贵文物 ,其中有两幅帛画张挂在椁室的东、西两壁上。本文主要就三号墓东椁壁帛画的修复整理情况略抒管见 ,以求正于大家。  一、马王堆三号汉墓东椁壁帛画修复整理前的情况  马王堆三号汉墓东椁壁帛画刚出土时发掘简报是这样描述的 :“椁室西壁的帛画 ,为长方形 ,长 2 .12米 ,宽 0 .94米 ,画的车马仪仗的场面 ,全画现存百余人 ,数百匹马和数十…  相似文献   

9.
陈燕 《兰台世界》2011,(9):33-34
《经法·六分》篇为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一篇。文物出版社先后于1976年和1980年将该批帛书整理出版。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已发表的《六分》篇的释文有几处需要改动。  相似文献   

10.
孙燕红 《文化遗产》2017,(3):126-131
《史记·殷本纪》有伊尹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未有详论,后世不得其意.马王堆汉墓帛书《九主》及《九主图》的出土,为追溯文本来源提供了史料.本文以帛书《九主》与《史记·殷本纪》《别录》等为文献参照,探讨"九主"的内容及其在文献记载上的变迁,分析帛书《九主》记载,对九主的含义和九主故事做一个统合的疏理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地图档案是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中出土的7幅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时的木版地图。2.世界上最早的帛书彩色地图档案是1973年我国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它们分别为地形图、驻军图(用红、黑、湖蓝三色彩绘而成)和城邑图。3.世界上最古老的历史地图档案是裴秀(223~271年)绘制的历史地图《禹贡地域图》。  相似文献   

12.
冬葵考     
曹鹏 《兰台世界》2016,(11):123-125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癃病"条目有"葵"及"烹葵"等语。根据相关文献所载,古代的"葵"当指"冬葵",是一种先民长期种植和食用的药类蔬菜,"烹煮"则是炮制冬葵的方法。又据中医临床经验可知,冬葵主治膀胱不利,与帛书中的"癃病"相合。  相似文献   

13.
帛书《春秋事语》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在语言运用上不如《左传》精炼、生动,在史实把握上不如《左传》缜密、细致,在思想倾向上与《左传》也有一种时代的先后关系。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测:《春秋事语》应当是《左传》之前的史学作品,是《左传》广采博取的史料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汉基帛书出土已三十馀年,其研究也已成一专门学问。不过对于帛书文体的研究,尚有许多工作值得做。曾有学者认为帛书《称》不成文章,其实在帛书《称》之前,有《武称》、《小称》,郭店楚简《语丛》等,帛书《称》之后,有《为吏之道》、《谈丛》等,杂录熟辞的文体一脉相承,并直接影响到后世类书。  相似文献   

15.
1973年底至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掘出写在绢帛上的帛书二十多种,大约十二万字左右,另有竹木简书四种,约四千余字。这批古籍都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下葬的,距今巳经二千一百多年了。帛书分别用篆书、隶书和界于篆隶之间的草隶(又称秦隶)写成,根据避讳情况和字体书法来分析,其书写年  相似文献   

16.
一、选题的理由所谓"帛老",是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为什么专门研究帛老之犯罪学说?理由是:帛书《老子》与传本《老子》在句意上颇有出入,据统计,有歧异的句子超过一百。另外,帛本中有的句子传本中无,传本中有的句子帛本中无,此种情况亦不在少数。例如:今本有"无为而无不为"一语,学者们往往认为此语最能代表老子的思想,但帛本没有"无不为"三字,可知老子只讲"无为",不讲"无不为",由此可以纠正老子思想研究中的误说。"无为"思想是老子犯罪学说的核心,"无为"的前提是无欲,无欲指无贪欲,无贪欲  相似文献   

17.
车录彬 《历史档案》2012,(1):120-121
《晏子春秋》(以下简称《晏子》)作为一部先秦时期重要子书,对其成书年代、文本源流等问题学界都存在不同意见。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晏子》的出土,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一、竹简本《晏子》的年代学价值竹简本《晏子》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座汉武帝初年的墓葬里,全本共十六章,散见于今本八篇的十八章中,各章无章题,均另简提头书写,除第十五章外,起始处均以"·"号标识,各章文句大多与今本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5):18-25
《战国纵横家书》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纵横家苏秦等人的书信和说辞。本文认为《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上行文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新闻信。《战国纵横家书》上行文书具有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属性,"5W"要素较为齐全,同时还体现了中国早期的劝服传播理念以及两面提示、恐惧诉求等传播技巧。本文认为,《战国纵横家书》的上行文书已初具现代新闻故事结构,孕育了中国的早期新闻文体。上行文书的传播活动推动了策士与战国各诸侯国君间的信息交流,是唐代进奏院状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1993年冬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终于在1998年5月出版了。其中竹简本《老子》(下简称“竹简本”或“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手迹最真、最为原始的《老子》,与帛书《老子》(下简称“帛本”)、今本《老子》比,它有很大不同。 (1)简本《老  相似文献   

20.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115号汉墓出土的一批汉简,简文有《孙子兵法》残简。简文发表以后,一些学者对这批木简作过研究。李零先生曾在《考古》1983年第六期上发表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一文,就《孙子》残简发表了极有见地的看法。李学勤先生在《〈孙子〉篇题木牍与佚文》文中也就《孙子》残简与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篇题木牍,提出了非常精到富有启发性的意见。他认为"竹简本的《孙子》不限于今传本的那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