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采访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远去 了20余年,可每当回忆起来,依然让人心跳不已。它是我采访生活中十分难忘的一段。 1976年7月28日,地处我国华北的工业重镇唐山爆发了7.8级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可说是史无前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个国家都动员了起来。 7月31日中午,上海接到指令,迅速空运10吨压缩饼干至唐山,以解燃眉之急。我奉命随机护送,稍作整理后,便快速赶往虹桥机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又是执行非常任务,去往举世瞩目的地方,一路上既紧张,又亢奋。 空旷的停机坪上,早已停泊着一架波音70…  相似文献   

2.
记得2006年7月末的一天,我在北京机场等候飞往多伦多的班机。班机因大雨推迟了一次又一次,百无聊赖的等待中,我想起了机场里的一家书店。那天书店里人极多,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将我轻轻地拨过人流,让我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高处的一本灰色封皮的书——《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这才猛然想起那天正是唐山地震30周年的纪念日。  相似文献   

3.
关仁山 《档案天地》2011,(11):60-61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真正的出生日.一个是14岁那年的1976年7月28日。关于我第二个生日,是由于我经历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唐山大地震。这是唐山人的蒙难日.也是所有幸存的唐山人集体的生日。地震的前一个晚上,我利用放假期间,  相似文献   

4.
5月12日,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是比32年前唐山大地震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经批准,5月13日,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领导唐山地区第一次政治大罢工、创建唐山地区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推动唐山地区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方面对邓培与近代早期工人运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考证,以期正确评价邓培先生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6月20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作为抗震救灾英模报告团的一员,在山西作演讲报告,人们从中领略到了新闻工作者忠实履行神圣使命的职业风采。5月12号,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唐山大地震影响到了14个省,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相似文献   

7.
郁柳 《新闻世界》2010,(10):145-145
欣赏优美动听的庐剧唱腔,是一种纯朴自然的音乐享受,欣赏一段庐剧唱腔,其实也是一次学习,一次探讨,一次共勉的过程。欣赏庐剧唱腔,首先要了解庐剧,关心庐剧,喜欢庐剧,热爱庐剧。庐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主调和花腔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历时一年的唐山抗震20周年纪念活动已经结束,现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场重大宣传报道攻坚战,的确应该算作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报道.总结归纳成功之处,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精心谋划,把抗震20周年宣传列为96年度重中之重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是在人类世界的发展史上,遇难国家政府当局同普通受灾民众之间共同参与的,一次重大情感的人际交流活动.唐山广播电视采编队伍,早以敏锐的目光觉察到它所蕴藏的特殊政治含意.局党组经过几次专题研究,把它列为落实“九五”规划起步工程的重中之重,当作贯穿1996年的头等大事,紧抓不放。市局组…  相似文献   

9.
做记者要细心、敏锐。一次,与朋友聊天时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出于关心,自己的孩子而经常翻看女儿日记,一天,母亲却在孩子的日记中读到了孩子留给她的话:“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其实,这不过是朋友随口一说的小事,但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沟通的范例,于是.我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写出《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刊登在2005年5月31日《唐山晚报》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10.
啊,新唐山!     
十年前,“7.28”大地震灾难降临唐山。我作为一名记者,曾跟随数百名白衣战士组成的上海医疗队奔赴唐山,采写抗震救灾的报道。我目睹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毁灭性灾难,给唐山留下的一幕幕惨景,当时心情异常沉重。有些外国通讯社发出这样的报道:“地球上已经见不到唐山了。”我想,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建材基地的唐山,难道就不能再从这废墟上帽起吗?此后,凡是关于唐山的报道,我都特别留意,总盼望着新唐山早日建成,更想亲自去看她一眼。今年五月,当唐山市委宣布“唐山恢复建设基本完成”的喜讯传来的时刻,我终于实现了重访唐山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唐山皮影艺术》一书,由我国著名皮影研究专家、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魏力群教授撰写。该书涉及中国皮影的分布、唐山皮影的源流发展、民俗传说、唱腔剧本、操纵表演、造型特征、雕刻工艺、著名艺人等,全方位、立体化地介绍了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同时选入自清代以来各时期皮影雕刻艺术的精品800多幅造型。该书是一部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广泛艺术欣赏性、资料性的大型精装彩印图册,以中、英文对照编排,面向国内外发行。此书对研究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戏剧、美术、文学均有着重要的价值。《中国唐山皮影艺术》  相似文献   

12.
相声是我十分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记得我第一次听到相声是在“文革”末期,《海燕》与《友谊颂》让我百听不厌.甚至能整段地背诵下来。这是在我们听腻了京剧样板戏之后.接触到的一种全新的(其实古老)的艺术品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相似文献   

13.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点8秒,唐山发生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我是地震时的目击者、幸存者之一。如今,十年过去了,新的唐山建成了。但当时唐山人民遭受地震灾难的悲惨情景,依然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976年2月,新华总社领导决定让我同李言年、王大军两位同志一起到河北省唐山开滦煤矿蹲点。开滦煤矿是我国历史最长、生产量最大的煤炭基地。当时开滦矿务局包括八个矿区,我们三人选定在唐山矿区蹲点,住在唐山矿工宿舍三号楼二层二○三号房间,那是一幢五层的楼房。我们每天都到工人食堂吃饭,而且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10,(30):26-26
连月经都可以成为一本书?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耶鲁女孩蕾切尔的《我的小红书》打破了这个令人尴尬的空白,第一次将“月经”这件事儿搬上了书架。  相似文献   

15.
1976年7月28日凌晨,曾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一瞬间,20多万人丧生,4千多人成为孤儿,成为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来,唐山经过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从废墟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我们把目光也聚焦到当地媒体——《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尽管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以此了解他们是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的激情,在记录这一非同一般的主题、非同一般的时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严”派令我痴迷 1980年.我如愿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有一天.我拎着两壶开水路过剧团资料室.第一次听到严凤英先生唱《牛郎织女》,她的声音震撼了我.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深深地镶嵌在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学习“严”派.那年我十八岁,正值豆蔻年华。定下这一目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到处寻找严凤英老师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日前与戏友说艺使戏,流派唱腔,名伶轶事,意趣盎然。在谈到马派唱腔俏丽潇洒时,戏友说,马先生对自己的演唱要求极严,缜密无间,他中年时录制的《甘露寺》唱段,其中“他有个二弟汉寿事候”,一句温唱了“汉”字,对此,他一直惴惴不安,耿耿于怀。直到老年时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这段唱腔重新录制后,这才心安理得。戏友十分赞赏马先生这种一字不苟、认真从艺的艺术道德。接着戏友的话茬,我谈了唐代诗人高造欲改“-”字为“半”字的故事。高适任观察使时,一次路过杭州,下榻寺院,题诗一首,诗中有“前村月落一江水,增在翠微角分房…  相似文献   

18.
别人的生活     
“像约瑟夫一样生活”.在经过南京市中心时.我被眼前的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吓住了.这是一幢名叫“约瑟夫公寓”的地产项目.除去它是一个英文名字.我不知道约瑟夫是谁又代表什么.广告上的画面提醒我.那是那种欧洲电影里一样的生活.在一个降着小雨的下午.我在唐山碰到了“贝弗利山庄”.广告板上.那个珠光宝气的女士正在喝一杯咖啡:我北京家的对面是“哈佛馆”.在每天上班路上.我看到接连不断的“澳洲女人”别墅.格林小镇.或是东方银座……  相似文献   

19.
程关生 《军事记者》2004,(10):42-44
今年7月6日,我作为南京军区东大女排代表团副团长.有幸出访越南.参加在南定市举行的越南国际女排锦标赛。河内时间13时30分,我们乘坐VN915次航班由广州白云机场起飞,经过70分钟飞行,徐徐降落在河内内排国际机场。走下飞机舷梯,身边多是陌生的人群、肤色、语言……第一次跨出国门的我这才意识到.我们已经飞越中国领空来到中南半岛的东部,站在了邻邦越南的土地上。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异国之旅。  相似文献   

20.
“女兵,女兵,女兵,普通一兵又不普通……”离开京郊那座小小的通信站回到报社开始繁杂忙乱的生活已经好久了。但女兵小姐妹们嘹亮动人的歌声还是回荡在耳边.生物钟也一直停留在6时清醒22时犯困的节奏上。在通信站当兵锻炼的一个月,有我人生中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到通信站体验生活,第一次在部队过生日,第一次春节没回家团聚,第一次在基层连队过年,第一次跟这么多小女兵一起生活,也是第一次以军报编辑的身份去探究去了解基层官兵对这张报纸的看法与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