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指在民族地区聚集的人们所创造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西藏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本文从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了提升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地区的部分动物与植物、地域名称、方言俚语、民间风俗及传说故事,可以在屈原作品中得到检索和对照,屈赋的部分素材可能源于三峡区域。因屈原诞生于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交界一带的湖北秭归,屈原与三峡文化有较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西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俗文化负荷词英译研究很有必要,尤其对于促进西安旅游业蓬勃发展,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本文作者分析了西安民俗文化翻译当前的研究现状,西安民俗文化负荷词自身的特点,并指出了其英译时最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意译法和音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4.
广东昊川市“吴川三绝’’是昊川民俗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吴川市“昊川三绝”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制约其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吴川应积极保护和利用自身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政府支持、加大合作和交流、设计旅游产品等方式,加强元宵节“吴川三绝”的旅游开发,促进昊川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的民间美术形式多样、造型古朴、色彩厚重,有独特的中原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形式各异的民间美术与地域风俗相辅相成,是河南省民俗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文化强省建设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之下,"民间美术资源"这个着眼点在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中也愈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对河南省的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挖掘开发,能够展现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为文化强省的建设筑就精神高地。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旅游是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起来,并能够在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如何从现有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在遵循生态旅游的理念下规划好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是未来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要明确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建云南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体系,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民俗文化人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五年来稿登记及文章刊登情况进行如实统计分析,指出目前学报稿件遣词造句、行文格式、学术含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学报存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峡文化的发生发展、创造过程、人文作用等方面论析了三峡文化中的民族品格、文化构成、审美价值作用三个层面。并认为三峡孕育了三峡人及其文化,三峡文化因此获得了人文内涵和美,而人又在三峡及其文化中去寻找自身的形象、印证自身的本质力量、伸张自己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地域分布出发,把三秦民俗文化放到中国整个文化背景上加以比较,总结提出了三秦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引申出两点重要的启示,为探索民俗文化发展规律,增强三秦民俗文化发展的潜在活力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家乡的风俗     
周飞 《阅读》2024,(19):40-45
<正>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有的风俗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有关,有的风俗与出生、结婚、祝寿等人生大事有关。这些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风俗体现不同文化,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表达着多样的情感。写家乡的风俗,可以从多个角度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也可以写自己参加某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相似文献   

12.
海南的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包容多种文化成分的多元特征,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珍贵的遗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海南海洋民俗文化。本文主要从海南海洋地域文化、生活习俗文化、节庆娱乐文化、建筑文化特色对海南海洋民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3.
施甸县地域广袤、气候温和,它有着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民俗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施甸民俗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互动发展模式,便能开创一种崭新的旅游新视野,这样不但彰显了施甸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这块黑土地上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将为施甸县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世道人心的需要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民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变迁,民俗文化对人的心理调节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指出《历代名臣奏议》一书的版本、体例、特点、价值,重点分析此书的主要内容,即厚风俗,兴治国:以身作则,令行天下;知人菩任,选用人才;法制严明,惩奸赏贤: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励行节俭,抚民安国。  相似文献   

16.
当前,体育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贵州是个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研究其体育民俗文化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首先以体育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视角,以贵州体育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对其作了区域性体育民俗史及当代转型的实证性调研;然后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积极探寻并提出了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价值与意义正日益展现出来。针对襄阳都市圈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文章提出科学规划民俗旅游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设计民俗旅游线路、做足线上民俗旅游攻略、编好民俗故事导游词等发展襄阳都市圈民俗文化旅游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民俗文化产业是国际紧迫情势和国内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合力的反映;民俗文化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云南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具有优势和劣势,应坚持差异化和品牌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认识到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问题,指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意义,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论证了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风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居住风俗也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折射。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变迁。清末,我国已形成“各安其位”的院落式居住风俗,在民国经历了“阛阓仿西式”的局部变化后,到现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在高宇里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试从描述清末以来居住风俗变迁的过程入,探求居住风俗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