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如何化解这一现实难题,理论界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探索,政府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文结合弱势群体的基本现状,从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出发,着重分析了职业教育提升社会弱势群体能力,实现就业再就业,摆脱贫困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农村弱势群体,这成为我国建设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尽快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任务。为此,我们应针对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救助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救助资金、救助项目、扶贫战略、法制建设和利益表达机制等为切入点,探索完善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的有效途径,促使他们在生活水平、个人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实现根本性好转。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弱势群体的存在违背了社会公正。关注弱势群体应成为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和政府要通过各项制度的整合和创新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公正,保证社会的良序运行。  相似文献   

4.
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关系是现实经济社会人们普遍关注和遵循的原则。人力资源开发就要遵循利益对称原理,只有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家庭个人利益,才能加快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是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同时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是工会维权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探讨弱势群体及其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改变甘肃省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关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来增强弱势群体的生存本领,这也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教育关怀”的几条原则和途径,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的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弱势群体,我国改革中产生的弱势群体是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和阶层分化密切联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急剧变化、全面转型时期:社会类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社会生产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群体,可这一问题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成为了一个特别的音符,于是也越来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保证提高弱势群体的地位和生活水平,最重要的就在于维护和发展弱势群体的各种正当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并保证社会公平的重心向弱势群体倾斜,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着重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论述对弱势群体的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构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多元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以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被归纳为: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层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以及产生的诸多原因。制度保证是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和时代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关注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构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党的十六大把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形成学习型社会,一个重要的对策是加快推进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终身型、素质型、开放型、创新型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世纪新阶段里,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学习型社会中占重要地位,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改进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目的的社会政策,在化解社会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社会政策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促进社会合作;能调整社会利益结构,减少利益冲突,促进阶层和谐;有利于经济发展,为社会和谐提供经济基础;有利于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为社会和谐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弱势群体则是社会机体的薄弱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分析弱势群体的内涵和外延及特点入手,阐述了解决弱势群体的观念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教师:内涵、问题、原因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权力诉求及利益获得的视角,教师群体可以分为优势群体教师和弱势群体教师.弱势群体教师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分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政策制定、物质保障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适当向弱势群体教师倾斜,这不仅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6.
湖南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有不少的优势,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目前其重点主要在于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难点在于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发展的有机统一。湖南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应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衡量标准和基本目标的确立、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建构、制度机制的完善等。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保障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基层的社会权利.构建弱势群体社会权利保障机制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消解弱势群体困境,构建弱势群体保障机制的基本路径:畅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建构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机制;规范弱势群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机制;构筑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机制.  相似文献   

18.
自由结社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而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公民权利,充分主张的结社自由则是个人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提升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的。中国改革的深化,使多元利益群体形成及利益分化正在成为新制度安排中最需要重视的社会现象,但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种种利益均衡机制尚没有相应形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缺乏相对平等的主体地位与合法有效的组织手段,成为社会影响力和权益保护最弱的群体是目前实现社会利益均衡与整合的最突出问题。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合法博弈主体地位之取得与制度化表达渠道的建立,既表现为自身民主能力的培育,更取决于结社自由制度化权利的保障。因此,就中国社会领域改革现实而言,弱势群体的结社权在一定意义上更能体现结社自由价值理念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我国高校的超常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服务社会不仅是现代社会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实现自身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惟有自觉地与社会紧密联系,很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在服务社会中拓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要突破原有的办学模式,自觉建立与产业的对接机制;二要打破科教分割的体制,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要增强市场意识,更加重视技术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排斥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各种社会排斥现象。教育领域中的排斥本质上只不过是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进行控制与“区隔”,以达到自我利益的维护与再生产的目的。要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消除社会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