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爱的同学们:转眼间一年、过去了,首先让我预祝你们新年好!从第一期到现在我已经讲了十次了,你们都认真阅读了鸣?其实,只要你看了一遍,即使不能马上掌握和运用,但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印象,将来随着你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然而然就会融入到你的文章里。相信我,不会错的。明年我还会接着讲,让我们明年再见!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了也可以了。这应该是在肯定人们可别忘学习新知识、别忘不断去掌握真理的行为。这种主张倒没啥不对的。对任何一个人而言,学知识、明事理,都是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多懂些知识,方法就会多一些,视野就会宽一些,生活就会变得科学和文明一些,工作效率也会高一些;多懂些真理,人生就会少一些弯路,就会少一些不值得的牺牲和付出,就会少一些捶胸顿足的怨恨和懊悔。  相似文献   

3.
韦宁 《家长》2023,(16):15-16
<正>究其利弊,无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看,都不可一概而论,应该因事而变,科学有度、方法得当地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本期的话题谈到了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将知识传授作为重要内容,而且会时不时地“考”孩子。这样的做法是利是弊?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家长的心态、表达的语气和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匹配。究其利弊,无论从过程还是从结果看,都不可一概而论,应该因事而变,科学有度、方法得当地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4.
张旭 《小学生》2010,(7):20-20
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将会促进其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提高能力,为将来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因此,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重要的一环,恰恰是老师们最为头疼的地方,对学生来说:就这一点知识我一会儿就都看明白了,根本就不用老师费那么多的口舌。可是问题也出在这儿,学生明明会算,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减负”,有的老师认为,“负”就是家庭作业,所以一律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未免失之偏颇。要真正“减负”,必须先明确:什么是“负”?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学生一般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领会知识)、从会到熟练(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甚至技巧)的过程。其中,从不会到会主要是在课内完成的,而由会到熟甚至生巧就要求必须积累一定的训练量。这个训练量的大小受具体知识的难易程度、不同教师的传授方式方法及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方式等因素所制约,所以并非所有的课时计划都能按时完成,并非所有的学生都…  相似文献   

6.
<正>让我们喜爱学习吧!我们每天都要学习,就像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一样。学习可以使人聪明,知识多了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了无穷的乐趣。小朋友都喜爱看动画片,如果灰太狼爱学习,早就发明出高等的捕羊机器,吃上了美味的羊肉;如果懒羊羊爱学习,早就会懂很多防狼方法,不会再被灰太狼一次次抓捕;如果光头强爱学习,就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知识三要素组成。教师能否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实物、表情动作等传授知识,并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输入,就看教师能否把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组织、协调、统一起来,选择最佳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和谐状态。如此,教学效果就会好。  相似文献   

8.
讲台曾经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老师在台上手舞足蹈,发号施令,学生们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诜耳恭听,静观其变,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能获取学习的方法.不能亲自获得表演的快感,也就不能对老师所传援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了,  相似文献   

9.
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从矛盾的普遍性观点看,可视为若干教学矛盾关系的组合过程。比如知识与方法、学会与会学、抽象与形象、观察与悟理、严谨与幽默、动态与静态等。将教学中矛盾关系的有机结合进行辩证教学,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知识与方法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知识的讲授,轻视物理方法的介绍。事实上,物理科学家们在建立物理规律的同时也创立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就人的一生而言,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比会做几道习题受益要大得多。如果我们对教材中所包含的科学思路、方法、技巧等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方芳 《理科考试研究》2007,14(11):33-35
大家都知道,电学知识在初中科学课程学习中是较难的内容,它变化莫测,公式灵活,解题方法多样,如果电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知识有机联系,那么电学题目就会灵活多变.现介绍几类电学应用题及其解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低成本做人     
王维嘉 《师道》2003,(6):43-43
我在斯坦福大学最大的收获是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被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精神所感染。斯坦福大学是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地方,有27个人。你在教授食堂吃饭时,也许你旁边坐着的一个干巴老头就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教我的每位教授都是某个领域里的权威和泰斗。你看多以后,便会认为这些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办公司也是这样。出去创业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你只是敢去做就行了。因此,我创业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硅谷根本不缺钱,腰里揣着绿花花钞票的风险资本家四处可见,但他们不看你的技术,不看你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晴川 《江西教育》2023,(44):38-39
<正>只要没课,我就会习惯性地去教室看看。不是不放心,而是想看一下学生们在其他课上的状态,从而全方位地了解他们。之前后门一开,转轴就会响,这被我用班长的护手霜修好了,现在开门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所以,我更加无所顾忌了。很多时候,我基本都是推门看一下,没什么问题就关门走人。有时候看到有学生趁老师照顾不到跑神儿或者睡觉,我就会轻轻地走到他旁边提醒一下。  相似文献   

13.
张莉 《广西教育》2007,(10B):27-27
从内容看,大部分“生活地理”都是紧扣教材,可随堂穿插在课文中进行,而有些内容“活动“的量较大,可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使知识与知识背景和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提供机会,并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有序、和谐的发展。下面仅就教学活动中“生活地理”的渗透,谈些范例式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正>优化内容结构有时会见到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平淡,学生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也会见到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艰深、繁杂,学生晕头转向,不明就里。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内容选择安排不当。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大致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上述第一种课堂学生接受的大多是陈述性知识,思维水平较低,看似热  相似文献   

15.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的内容和难度都在逐渐增大,学生往往会遇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记不住的内容越来越多;二是记住了大量的事实与公式,却不能灵活运用,出现"一听就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尴尬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完全掌握化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不能灵活存取大脑中的知识。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把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和知识梯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困难必然存在,如何化解与排除这种困难便成为提高物理教学效益的关键。化解与排除认知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很多。本文拟从以下几点谈起。定式性思维导致认知困难从教育学观点看,思维定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始终存在,它会包含在一个由新旧知识组成的认知结构之中。常态下,其积极作用表现为面对新知识、新问题会迅速地联想并运用旧知识、旧技能进行认知学习。但当这个认知结构的分辨率不高时,即可出现新旧知识的干扰和混淆,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也就显露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定…  相似文献   

17.
人教A版《数学》主编刘绍学教授说过:“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从课堂教学看,概念课是在原有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系统,那就应该以类比和归纳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究,使概念导出自然、水到渠成,这应该成为概念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扑 《教育科学》2003,19(5):19-23
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存在一个过程,从背景看:70年代教育社会学发展出现研究重点的转移;从学术取向看,教育社会学表现出对知识社会学从理念到方法的巨大认同;从交融结果看,教育社会学将知识社会学辟为其微观研究中一个专有的领地,酿就了教育知识社会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一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使学生长智慧;不仅要学生学会,还要教学生会学。这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把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以为教学“快节奏”就能产生高效率,进而达到高质量。最近,笔者连续看了近70节的数学课,有89%的课是所谓“快节奏”式的。教学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巩固练习,都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仅有几位学生举手时,就抽其中一人回答,答错了就换一个学生,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的。这样,学生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处在紧张的、疲…  相似文献   

20.
陈新峰 《教学月刊》2006,(12):34-36
教学实际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应用以及例题的讲解一听就懂,一看就会,部分学生就认为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其情绪反应也常使教师产生误判,致使对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知识的迁移,往往重视不够,当他们自己动“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是学生学习中的“眼高手低”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