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郭齐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宝贵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智慧对于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管理与企业管理有着非常积极的效用,其中"创生"、"尊...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3.
道教从创立以来,一直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更是如此。所以,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如何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特长,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专题。  相似文献   

4.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张岱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弘扬中华文《以光大民族美德,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文明"为宗旨的《中华文化论坛》杂志经过多方努力,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海内外...  相似文献   

5.
论传统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文化的现代化,不可能算是成功的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用中国的特色文化作为指导.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我们的目的不是探讨传统文化是否起作用的问题,而是在于如何从现代化的动力要素的角度,来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本文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合理地扬弃,并对传统文化的重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碰撞、冲突和融合,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根基线。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中,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以崭新的面貌走向开放的世界,就成为思想文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键问题。张建新同志的新著《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就是针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对二十一世纪的关系如何?有怎样的重要意义?这是个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具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探讨这个问题,应当首先寻找出中华文化对未来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的切入点,也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两者关系的结合点。这个最根本也是最佳的结合点,应该是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中,民族传统习俗变迁尤为明显。一些民族传统习俗因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正在逐渐消失,一些民族传统习俗因与现代化相互调适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以凉山彝族为例,探讨彝族传统习俗的变迁及其与现代化的调适问题,认为民族文化应积极进行现代化调适,在与现代化的调适中获得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共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这“三德”内容丰富而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当前,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0.
由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与成都市金牛区委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哲学研讨会”于1997年8月13日在成都召开。会议讨论了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以及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等问题。并增选了四川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天府新论)总编唐永进为研究会副  相似文献   

11.
《上海文化年鉴》2012,(1):44-45
2011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围绕“美好城市,美好生活”主题,积极实施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创新制定2011版上海市精神文明创建标准,努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万人大培训,着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新的发展,夯实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新一轮发展的坚实基础,为上海“十二五”发展和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构建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成都民间传统文化是成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资源,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平台.充分利用成都的民间传统文化促进社区家庭关系融洽,成员交流,促进人与文化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东方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1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中心与日本芬理希梦株式会社和将来世代国际财团生命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一次跨学科的会议——“东方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研讨会。中、日两国近百名学者在会上发言,就东方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类健康长寿和完美生活各种有益的智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沟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生活的联系等问题,作了有趣的探讨。一次跨学科的文化交流@文白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现代化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用唯物史观评析西方“文明冲突论”和“东亚模式消失论”的基础上 ,探讨了现代化对重塑中华新文化的诉求。其中 ,重点讨论了现代化、传统与稳定的关系 ,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 ,文化纳新的路径 ;主张通过东西方文化积极融汇之路 ,建立起“尊重个性的乐群文化 ,独立自主的开放文化 ,继承传统的创新文化”三位一体的中华现代新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变革的激荡中,各种家庭问题随之而生,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党的十五大把家庭美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然而,从道德发展来看,现代家庭美德既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摈弃以往的道德成果凭空而生,只能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对传统家庭美德的继承、发展、改造、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就有一个如何认识传统家庭美德,又如何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一传统家庭美德贯穿于古往今来我国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的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城市的社区文化逐渐变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内容。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计算机网络渐渐深入社区,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新机遇。但互联网存在两面性,不仅给社区文化带来积极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应该强化国内网络的管理,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建设。本文从成都市社区基本类型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对成都社区文化的消极、积极影响,提出成都市社区文化的建设思路,以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一、正确认识当代文化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发展.文化市场迅速崛起,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文化市场发展变化速度之快.存在各类问题之多.一直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针对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制定了许多对策措施,开展过多次专项斗争和集中整治行动。比如在音像市场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不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以需求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推动传统文化事业体系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是当下文化"新常态"的特征体现与本质要求。甘肃省的公共文化建设为适应这一趋势,从供给侧改革思路提出了"乡村舞台"建设,并探索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应当不断完善供给保障机制、拓宽群众受惠范围、创新供给融资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水平、加强人才培养,以及立足资源特色,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文化产业推进。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武术精神内涵的历史局限性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武术精神,即:"武德"是在历代社会伦理文化的熏陶及各门各派、武林规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习武之人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受到特定时期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军事战争、文化背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与规范.武德内涵与传统的民族精神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其中难免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之分,有些不适合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分.通过挖掘、整理出其中精粹的、核心的成分,拟出以下几个重要精神层面:自强不息、为国争光、尊师重道、重德尚义、立身正直、厚德载物、忠孝两全.旨在为促进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培育与弘扬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方兴未艾的文化景观和深受市民喜爱的娱乐休闲方式。广场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特有的自我展示和社会调节功能而深深地融合于城市文化主体之中。它以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异彩纷呈而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这种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意识强、渗透力度大、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现象正成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对外宣传与展示的阵地与窗口。深入细致地了解广场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把握其内在的生成、发展、运作机制,无疑将对我们挖掘广场文化的内在潜力,拓展广场文化的服务功能,发展广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审美、娱乐、融合等诸多社会功能与价值起到积极的认识、指导和促进作用。本文试从三方面作些粗浅的理性分析与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