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观点,论证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的措施、目的意义,并且认为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权力意识与法律意识、 自律与他律以及柔性疏导与刚性制约等关系。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走向法制化亟需解决的新课题。它对于在新的世纪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解决“一手硬,一手软”问题,从“人治”走向“法治”,并使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克服“一手硬、一手软”,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持久效应出发,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思路、新探索。从目前来看,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另一方面,世界法治的发展大势、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立法框架的基本确立、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积累和投入的增加等,使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化具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而且还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内容。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一要求,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与法治社会的具体生活方式统一起来。建设法治中国,要高度重视、优先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江泽民同志反复向全党提出的“讲政治”的要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特别是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克服现实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并切实抓出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淡化政治是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直要原因一段时期以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上,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有些部门“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笔者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所谓精神文明建设机制是指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在的因素和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正确回答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决议》对于高校工作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重产业、轻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建设,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这些科学的论述对于我问摆正清神文明建设与法阐述设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法治的手段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这手软的问担,具有积极的意义.法油是同于治区文明范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或单纯的法律知识则属于扭神文明的范畴,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及社会主体的文明与否,以至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法制讲起着直接…  相似文献   

9.
切实搞好师德建设●王兆骥(北京市第四中学副校长)党的六中全会的《决议》在充分肯定十八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明确指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列出了在...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坚持这一根本方针。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和高校育人目标的要求。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要是要紧紧围绕育人目标,切实扭转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问题,把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加强起来。  相似文献   

11.
辛世俊  高梅 《天中学刊》2001,16(4):11-14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对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借鉴,以德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但在根本目的、基本精神和作用方式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以德治国要着眼于道德建设,尤其要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对我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依法治国”思想的补充和完善.将德治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党的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法治理论.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确立法治理念必须解决"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分清"法制"与"法治"的一般特征,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学说的重大发展。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从立法、司法、树立公民的法律信仰等方面进行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紧迫任务。政治文明的理论创新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道德分为制度伦理和个体道德,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层次。法治属于制度伦理,具有自身的道德性,并对个体道德有决定性的影响。重视法治的这一特点对治国方略的实施有着较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律在行为逻辑、运行机制、作用效果、优劣特点等方面的显著不同,决定了只有使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治国效果.但我国道德领域存在的道德"下滑"现象和道德评价失范、价值取向混乱、非道德主义泛滥、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分离等问题,决定了在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国民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坚持以德治法,以德治吏,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的法制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依法治国、以德治促法制、与时俱进,推进法制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向是其具体内容。准确把握江泽民同志法制思想的特征,对于我们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落实“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必须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前提下,全面贯彻“德治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师德建设和学生德育两方面入手,推进以德治校。加强师德建设,发挥师德的示范、辐射和教化作用,融德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和接班人。要实行以德治校,还要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与优化道德环境的关系、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治理中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那么当前在我国,到底是实行法治更为适合还是德治更占上风呢?抑或是德法结合呢?本文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入手进行探讨,并尝试对"德性法治"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德治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有内在统一性 ,现阶段中国法制建设之所以必须与道德建设相结合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国家治理模式转换的特殊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若干实现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