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2.
&#  &#  &# 《出版与印刷》2015,(3):12-13
不久前,我去看望一位共事多年,现已退休在家的老编辑。我们很自然地谈起编辑工作、图书市场以及与出版工作相关的人和事。在临别前,老编辑神情有些黯然,幽忧地对我说,自己从事编辑工作二十多年,如今想起来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什么书留得下来。他的话给我以很大震动。这位老编辑,当年在出版社也算得上是位“标杆”式人物,做中小学教材、教辅,年年都是社里的创利“大户”,年终奖总是名列前茅,经常被评为先进职工。然而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如今他内心真正渴望的是能有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从事编辑工作数十年,当有一天离开这个岗位时,曾经看重的发行量、码洋、利润,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唯一能留下来的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价值的、能代代相传的好书!    相似文献   

3.
记得我刚当夜班编辑不久,因为处理一条市里召开会议的稿件出现失误,导致在报纸上发了更正。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位老编辑找我谈心,他说:“办好一张报纸,编辑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是个人劳动,也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劳动。编辑经过对稿件和版面的深加工和创造,把一张漂亮的报纸奉献  相似文献   

4.
编辑要勤于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羡林先生曾撰文呼吁编辑要多写文章。在《希望编辑多写文章》一文中说:“我向来非常支持和赞赏编辑们也能多写写文章。我的不少老编辑朋友写出的文章都很有特色,其结果让读者和编辑自己都会收益不浅。”在这里,季先生表达了他对当今的编辑不写或少写文章的现状的担忧以及呼吁  相似文献   

5.
记得在上初中时,有一次见一位同学收到某报编辑写来的一封百字退稿信,我心里好生羡慕!要知道当时在我们的眼里,编辑可是至尊至上的人呵。现在终于熬到自己也做了编辑的时候,才知道编辑也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不过有一位老编辑,我却时时想起他。那是1988年的春天,我正在南京求学。有一天,我忽然收到一封来自山西《青少年日记》杂志编辑部的约稿信,下面署名杭  相似文献   

6.
邱沛篁 《新闻界》2001,(1):38-39
许川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作为一位党的宣传工作战线领导干部、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热情关心和支持新闻教育事业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二十年前,我参与筹建的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次招生了。 1981年 10月 5日,我带领刚刚考入川大新闻专业学习的 80多名学生到四川日报参观访问,时任四川日报副总编辑的许川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先请报社的李策同志陪同我们到各个编辑室和排字、印刷车间参观,了解一张报纸诞生的各个环节,然后在报社编辑部二楼会议室与大家亲切座谈。他向大家讲述了四川日报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7.
后生的楷模韦君宜当孙用同志在鲁迅先生所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译作的时候,我才十几岁。他真正是一位老前辈。在我们出版社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编辑,曾被推选为出席人大的代表。而他严于律己,和普通编辑完全一样,天天来到好几个人共一间的办公室,伏在他那张办公桌上工作,除了十年内乱之外,从没有间断。一直到他近八十岁退休时为止。他去开人代会,连按规定供应的汽车他也不坐,而是步行前往。在工作中间,他不因自己是个名翻译家而轻忽任  相似文献   

8.
一、致王子野②(1964年3月26日)二十四日来信和《走廊》一期已收阅。我非常满意地读了吴国英同志的文章,③并为他的这种认真负责、不怕困难和麻烦、不盲从外国或权威的精神所深深感动。这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精神在编辑工作中的体现。当然,他的工作中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仍应争取外援,全部解决,如仍有不尽妥善的地方也还要加以校正。总之,我很希望他的这种精神能够为所有编辑工作者在整个编辑工作中所学习,而不限于对中央所指定要学习的经典著作。④我更希望所有著书、编书、译书的同志们也能学习这种精神,有了这种…  相似文献   

9.
近日翻阅旧杂志,见到老出版家、前辈编辑工作者孙伏园先生写的一篇《谈谈校对》,读后颇有感触。孙先生学识渊博,但他一生甘于“为人作嫁”,以自己的心血灌溉文化园地。他说:“我当编辑的工夫,一大半用在校对上。”这是实在话。他那年代,出版社里哪有今夫这样人  相似文献   

10.
人过50岁,大家称中老年人,也就不脸红地往《老编辑甘苦谈》栏目投上稿件。但严格说来,我算不上老编辑,因为我从事编辑工作仅有十个年头。我原来做的工作主要是与显微镜打交道。我喜欢文静、细致的工作,调入中国地质大学后,面对工作的选择,我挑选了出版社。 当时出版社刚成立一年,正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与社长的第一次谈话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他说,“编辑是为人作嫁的工作”,“我们出版社是很清贫的”,是否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是  相似文献   

11.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2.
编辑,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学问。我很赞成胡乔木同志的提议,希望我们广大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特别是老编辑、老报人、老新闻教育工作者,能够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学问加以探讨,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建立一门过去还很少  相似文献   

13.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  相似文献   

14.
得知我们的老总编辑庞家驹老师去世的消息,深感悲痛。他老人家是老清华的毕业生,去过西南联大,做过清华大学教务处的副处长,参与筹建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中文系科技编辑专业,在中国科技出版界是德高望重的教授、编辑家,是我敬重的学长、导师。我认识庞老师是从我想到出版社工作开始的。那是1984年秋天,我听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建立不久,急需编辑人才,我心动了。有位朋友  相似文献   

15.
《爷爷和我过节日》,发表在去年六月七日的《人民日报》上。她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生活,道出了我们的甘苦,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尤其是主人公——商务印书馆老编辑朱一夫的崇高形象,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朱一夫是一个老编辑,他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在他所热爱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这个二十来人的编辑部里,论年龄,许法新同志大概是最老的一个。可巧的是,他也是我的一位最老的同事。我初次和他见面,是在一九三九年。屈指算来,四十六年,那已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到了贵阳,当了《贵州日报》的记者。这个报社到底有几位记者,我一直没有弄清楚。那  相似文献   

17.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18.
李庚同志向我们推荐王扶同志的这篇文章(发表在《安徽文学》一九八○年第三期),并且为它写了《书后》。的确,这是一篇情深意厚,十分感人的好文章。肖也牧,这位老编辑老作家在“四人帮”肆虐时期,惨遭迫害,含恨而死,已经多年了。但他那种为了培养青年编辑,不辞劳苦费尽心血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本文作者在怀念她的第一个带路人的时候,表示要“在编辑工作岗位上坚持作一名勤勤恳恳的小兵”,这种精神境界也令人感动。希望所有编辑同志都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由于写稿的需要,经常求教于专职新闻干事和一些老报道员。他门有的对我说:“写稿要写得长一些,详细一些,文中引用的事例要多几个,便于编辑同志在改稿时选择,这样做稿件的命中率也高。”以这些话我将信将疑。后来,我采写的稿子见  相似文献   

20.
1990年,我给《中国物资报》写了7篇稿子,见报的有3篇。之后,中国物资报编辑部编辑约我继续为该报写稿。大凡精神产品,多是作者的思考在某一特定方位上的凝聚物。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急于动笔,而是思考自己写的文章,是让人家喜欢看,还是让人家耐着性子看。记得一位老编辑说,他喜欢读有味道的杂文。如果头几行没味儿,就扔到一边儿去了。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双手捧进邮筒的稿子,要是让人家(编辑)读不到一半就扔掉,那就够惨了。那么,什么叫没味儿?人家重复过一千遍以上的话,谁听了也没味儿。比如一些口号、成语,我就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