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地理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六节,揭示了自然地理的重要规律即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地域分异规律,从整体的角度综合的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学生对资料的筛选、分析和加工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一、知识准备选定课题后,我仔细阅读了大纲、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参考书中的相关内容,明确了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理清了知识线索。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及地域差异性;认识陆地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建立全球观念,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感;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其中前两项在教学中是难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陆地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对应的实地自然景观特征。二、思路整理依据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初步的资料收集,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过去积累的素材,如视频、…  相似文献   

3.
《中学文科》2006,(7):38-40
【常考考点】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张洪杰 《地理教育》2014,(11):19-21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标准为"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江苏省根据这一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将教学要求解读为两条基本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内容要求看,重在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分异规律和表现明显的纬度地区以及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对地理环  相似文献   

5.
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又反映了区域间的差异性,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综合和概括,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点的内容之一。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有:陆地自然带的主要类型;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常考考点】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知识梳理】环境影响生物分布原因——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因素: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对农业生产影响:因地制宜,立体农业、种植制度生物与环境  相似文献   

7.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地域性。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影响地域分异的因素是多维的。地域分异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又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大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有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等;小尺度区域性地域分异可分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相似文献   

9.
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直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2)通过分析典型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归纳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3)能运用所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0.
陆地与海洋     
【考点点击】一、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二、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海洋表层平均盐…  相似文献   

11.
浅谈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学方法杨秀彬九年义务教材《世界地理》第一册第四第五节“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一节是全章的一大难点,限于初一学生的知识程度,课堂上教师难于讲授,学生亦不易理解和接受。若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和世界陆地自然景观地区差异简化为...  相似文献   

12.
从整体上看,地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这样说,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陆地上有多个自然带是陆地环境地域差异的具体体现。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自然…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将地域分异规律分为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形成的陆地干湿度分异(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  相似文献   

14.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月相》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是理解月相变化的形成原理。笔者听过七位教师上这节课,并进行多次课后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很难理解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和形成原理。究其原因主要是月相模拟实验教学的失效。多数教师的月相模拟实验程序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和自然带的分布;分析影响自然带数目的因素;画出不同山地的雪线,并说出其影响因素。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自然带数目的因素。难点:雪线。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脉自然带,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什么为基础?学生看书P93,找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苏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将重点确定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相似文献   

18.
洛追 《西藏教育》2010,(12):30-31
高中物理人教版(试验本)第二册第十三章第5节“电势差、电势”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包括了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以及电势、电势差等一系列重要规律和概念。由于知识点较多,学习内容抽象,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将电场与学生熟悉的重力场类比,形象阐释了电场力、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等概念,学生易学易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教材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两大部分。与现行高中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三个特点:(1)加强了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内容。(2)重点讲授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和原因。(3)淡化了知识的理论性,侧重观点教育。 2.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地球表层的陆地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的。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的偶然结合,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剖析生物群地域分异因素基础上,按空间尺度大小和分异因素的差异将陆地生物群划分为大陆性、区域性、地方性三种尺度分异规律,地带性、经度省性、地带段性地区性、垂直带性、系列性、微域性七种类型的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