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卦田     
《小学生时代》2013,(1):22-23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进教材 据新华社电,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久,莫言的作品就有望入选高中语文教材。此事引发社会热议,焦点集中在普通中学生是否读得懂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等。  相似文献   

2.
莫言的《红高粱》部分章节已经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随着《透明的红萝卜》入选,关于莫言作品进教材的争论还将会继续的。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介绍“红萝卜”的来由,结合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两部外国现代派作品对莫言创作的影响,简要分析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至真、至美、至善的审美因素,指出莫言于魔幻现实主义小试牛刀,创作的《透明的红萝卜》与其诸多代表作相比,显得清新动人,稚嫩而真实,别具一格,成为莫言作品中的“小清新”。  相似文献   

4.
叶开 《今日教育》2012,(12):38-3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先传出人教社要把他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选人辅助读本,继而上海也打算在新版高中教材里选人。可以想见,将会有更多地方的教材赶这个时髦。  相似文献   

5.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发表于1985年刊载在《中国作家》第二期的一部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看做是莫言的成名作.本文意在通过叙事学的方法,运用希利斯·米勒"重复理论"对这篇小说进行文本解读.本文主要通过眼睛的重复、唱词选段的重复、黄麻地环境意象的重复、命运悲剧的重复四个方面来解读《透明的红萝卜》.  相似文献   

6.
苏朋 《中国研究生》2012,(10):10-17
读莫言乡土小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着一份感情,尤其是读《透明的红萝卜》以及之后陆续创作的《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等经典作品。当你纵观这些乡土作品,就会清晰地发现有一条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人文情愫的发展脉络,沿着这条脉络,莫言构筑的人文主义理想王国就会渐次明晰地矗立在你的面前。  相似文献   

7.
《透明的红萝卜》是当代实力派作家莫言的成名作,作家运用巧妙而高超的艺术手法,尤其是运用特殊的表现视角和感觉化的描写手法,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正>莫言小说的价值何在?纵观几年来莫言的小说创作,从标志其风格形成的《透明的红萝卜》起,他反反复复咏叹和描绘的是两类人物形象——被贫困和愚昧世代困扰的农民(如《爆炸》、《弃婴》中的父母妻子、《老枪》、《白狗秋千架》中的男女主人公,《透明的红萝卜》、《枯河》中的农民群像),以及在现代文明与愚昧野蛮的夹缝中痛苦挣扎的知识分子(如《球状闪电》中的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莫言是以一篇《透明的红萝卜》享誉文坛的。莫言通过小说人物黑孩的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艰难时代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表现了作家本人少年时代的生活。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敏感的、细腻的、生动的,甚至是富于幻想的。作品将上世纪六十  相似文献   

1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作品是否应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话题引起了媒体热烈讨论,而针对其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观点针锋相对。抛开莫言获奖本身就可以发现,作品能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应遵循价值逻辑、心理逻辑、体系逻辑,而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非入选教材的决定性理由。  相似文献   

11.
郭文婧 《生活教育》2012,(21):12-1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非常适合中学生读。(《京华时》10月14日)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承担的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12,(31):16
马涤明在2012年10月16日《羊城晚报》撰文指出:莫言作品要进中学教材,引发一些争论。有人担心,莫言的作品让中学生学习,他们能理解多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是不是最适合中学生学习?固然,出自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文学作品,是否适合中学教材,这个问题不能不斟酌,但更重要的问题还是,选莫言作品进教材,究竟是出于何考虑:是认为莫言作品能够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
“现代现实主义”特征论吴家荣我们读王蒙的《春之声》、王安忆的《小鲍庄》、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会明显地感觉到,这些作品无论是某对现实的选材取向,还是表现生活的技巧手法,都与现实主义系列的其它创作方法迥然...  相似文献   

14.
莫言,八十年代涉入坛。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一位写吃的高手。他写《粮食》,写《吃相凶恶》,连中、长篇小说的书名也直接写吃:《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酒国》。难怪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说,“吃”是莫言小说中的关键密码。  相似文献   

16.
莫言,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原名管谟业。1976年参军,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之歌》《丰乳肥臀》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相似文献   

17.
正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981年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据不完全  相似文献   

18.
郭菲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34-236
《透明的红萝卜》是作家莫言写于1984年冬的作品,是其成名作,发表在《中国作家》。小说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的故事。该作品大部分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文中多处出现华丽的辞藻用以描述黑孩的所见所闻,这与10岁孩子的认识水平是相左的。另外,文中很多地方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故意拉开与隐含作者的距离,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不夹杂任何情感和评价。本文主要以低调叙述和叙述者与人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两方面为主,分析文本《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19.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在小说里面,莫言成功的塑造了"黑孩"这一形象,在学界引起了一阵广泛讨论。本文将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故事中的典型意象"黄麻地"、"红萝卜"以及"眼睛"作出解释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小说通过主人公黑孩的奇异感官,对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作了魔幻现实主义式的放大。笔者旨在通过研究其比喻修辞手法,分析这一手法所营造的艺术效果,揭示莫言小说比喻修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