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组题为“钱理群‘告别教育’”的报道。压题照片是钱理群先生的头像特写,旁配小字:“钱理群以鲁迅自励,要在绝望中反抗,但是基础教育十年试水,却令他收获‘丰富的痛苦’。”这张照片和这段文字,在微博上,几天的时间就被转发了八千多次。反复揣摩钱理群先生的话——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2.
临近岁末,忽然传来了钱理群先生“告别”的声音,这一次,他是以主动的姿态,和专业研究、中学语文教育以及青年人告别. 钱先生的告别令不少人颇为唏嘘.他对这个时代、对一个时代的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即使在中学语文教育界,钱先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3.
<正>任教五十年,钱理群在2012年教师节前夕宣布"告别教育"。从北大退休后,他投身中学教育十年,试图"改变人心",却得到屡战屡败的结果。他说,今后他会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2012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寻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当此时,教育改革发展势头良好,但深层次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教育均衡大步向前,教育质量问题却日益紧迫;素质教育的理念耳熟能详,应试教育的锁链仍坚不可摧。2012年教师节前夕,任教50年的钱理群表达了"告别"教育的意图,他为之痛苦的是:"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李帆 《人民教育》2013,(2):17-20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当此时,教育改革发展势头良好,但深层次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教育均衡大步向前,教育质量问题却日益紧迫;素质教育的理念耳熟能详,应试教育的锁链仍坚不可摧。2012年教师节前夕,任教50年的钱理群表达了"告别"教育的意图,他为之痛苦的是:"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6.
花的主人     
200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的时候,有学生问他退休后要干什么,他说:“我退休后第一件大事要回贵州去一趟,因为当年我在贵州教了18年的书。第二  相似文献   

7.
冽玮 《成才之路》2010,(29):92-92
鲁迅的《药聪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文章正告别中学课本,被网友戏称为“鲁迅大撤退”。年轻人是不是真的读不懂鲁迅。或者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喜欢读鲁迅了?为此,记者专访了北大教授、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他认为,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鲁迅。真正影响鲁迅作品被年轻人理解的,也并非鲁迅作品本身,而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思潮.是教育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钱理群教授是我国现代学名的研究专家,也是国内研究鲁迅的权威学。他十分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尤其是近年来他非常关注中学语教育。 钱理群在对我国目前语教育诸多弊端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在自己长期的研究和思考中,提出了语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当然这个说法是借用了鲁迅先生当年的观点,但是从中反映出了钱理群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人全面和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书是钱理群老师巡回五地,连续15次演讲的教育演讲稿合集。“梦想”正是钱理群老师教育演讲的中心词。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这是一个从教四十余年的老教师生命体验中的教育,这是一个人文学者眼里的教育。于是,也就有了钱理群老师的两个教育关键词:“生命”与“立人”。  相似文献   

10.
“精神的底子”之说,倡导者甚多,但以钱理群教授的影响最大。1998年他在接受王丽采访时说,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对自己影响最大,文中主人公的信念成为他做人的基本准则,在“文革”中被批斗仍能保持赤子之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11.
穿越劫难     
当大风猛然间刮起来的时候,仙虎正走在前往学校的路上。想起即将到来的活动,仙虎不禁又心情激动起来。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这可是他的最后一个“六一”了。上周的班会课上班长曹凝提了一个倡议:举行“告别童年”仪式,让大家快快乐乐告别童年时代,满怀憧憬跨进少年行列。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钱理群先生语)  相似文献   

13.
大头回信     
《红领巾》2011,(7):110-111
又是一年毕业季!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很多“红粉”依依不舍地告别小学生活,告别《红领巾》,也有一些已经体验了一两年初中生活的“红粉”,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     
作为北大的著名教授,钱理群不仅在现代文学、鲁迅研究方面造诣深厚,而且还非常关注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中小学教育。退休之后,他四处奔波,通过调研、演讲、上课等多种形式为基础教育服务,《我的教育梦》就是钱先生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汇编。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钱先生对教育的一片“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5.
钱理群,快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钱理群日前向媒体透露,他将赴南京某重点中学为中学生讲课,实现他的夙愿。闻此讯,笔者心中不禁咯噔一下,萌生一种拯救钱先生于水火之中的冲动,暗暗呐喊:“钱理群,快跑!”钱先生退避中国高校双子星座之一的北大之三舍,欲以中学生为载体,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理想,纵然无奈而可悲,毕竟发自内心。问题是理想毕竟是理想,没有现实的真诚呼应,理想充其量做个歌妓,抑或成为叶公好龙者股掌之间的玩物与印堂之上的贴金。  相似文献   

16.
五条手指印     
当1988年10月的一个晴日,副省长王向天视察安乡五中后肯定他的出色工作,称道“这才像所学校”的时候;当他自1984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市立功人员的时候;当1989年9月,他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章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夏天,像是有所顾忌,姗姗来迟。当盛夏绽开,我就要告别大学,告别我的学生时代了。“毕业”,是不愿意提及的词。小学、初中、高中,不论毕业的时候是欢笑还是哭泣,那总归是告别——告别相处了几年的老师同学, 告别自己课桌上的涂鸦,告别操场上留下过的汗水,告别暗恋的男生, 更是,告别自己那一段日子。  相似文献   

18.
钱理群主张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重视文学启蒙教育,大力提倡经典阅读和建立多元化的经典阅读观,提出借鉴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中小学国文改革的设想,以及“多学科合作”、“老中青三结合”等阅读教学原则,在文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以及中小学生“精神家园”的构建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站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立场上,表达了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深深的期待和忧思。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教育现象,他直指校长思想力的弱化,呼吁办教育不能缺失思想:正当功成名就、著作等身的半百年纪,他选择经验清零,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创办一所新体制下的新学校。他就是始终以“书生校长”自称的程红兵。一年半前,程红兵告别上海飞赴深圳创办了明德实验学校,面对争议、质疑和不解,他开始了大胆描绘、小心求证的课程改革,试图一点点去接近心中一直怀揣的“理想教育之梦”。  相似文献   

20.
小熊的森林     
“咔嚓嚓,咔嚓嚓……”小熊正踩着地上的落叶,在森林里走着。他喜欢听脚踩落叶的声音。他走到榛子树下面,仰起头来。“榛子树,榛子树,我是来跟你告别的,谢谢你给我的榛子。”小熊说。榛子树很高兴,摇一摇树枝,又落下几颗榛子。小熊捡起榛子,紧紧地握在手掌心里。小熊又走到栗子树下面,仰起头来。“栗子树,栗子树,我是来跟你告别的,谢谢你给我的栗子。”小熊说。栗子树很高兴,摇一摇树枝,又落下几颗栗子。小熊捡起栗子,紧紧地握在手掌心里。小熊踩着落叶往前走,他去跟大松树告别,因为下雨的时候,他在树下躲过雨。小熊踩着落叶还往前走,他去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