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尼尔的经典剧作《悲悼》三部曲讲述了一场家庭伦理悲剧,阐明了违反伦理禁忌的严重性和遵守伦理秩序的重要性.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为切入点解读这部作品,剖析主人公莱维妮亚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及其伦理选择,可以看出,莱维妮亚的悲剧本质上是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2.
《淘金记》《困兽记》与《还乡记》通称"三记",是沙汀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收获。既有的"三记"研究,侧重于人物形象刻画、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其实,沙汀这"三记",在客观上呈现出了1940年代川西北农村地区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对父子伦理、婆媳伦理、兄弟伦理、夫妻伦理的分析,文章认为,沙汀在"三记"中既有对旧时代影响下不合理的父子伦理、夫妻伦理的批判,也有对新时代的婚姻伦理、朋友伦理的肯定,还有对旧时代背景下婆媳伦理的深沉思考。沙汀对家庭伦理的强调,真实地反映了1940年代中人性的复杂,真切地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农村家庭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规范着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和谐与社会关系健康存续的支撑和保障。传统农村社会中家庭伦理主要是父子、夫妇、兄弟等“三伦”。这三伦因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辩证对待传统家庭伦理与道德理性积极调控相辅相成,应成为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伦理角度看,哈代<还乡>中主要人物悲剧的根源在于人物处理家庭伦理关系时对伦理原则的违背所导致的矛盾.姚伯太太在处理家庭关系时违背了代际伦理原则,束缚了儿子克林与侄女朵荪的自由意志,不仅导致了她与克林之间的亲情悲剧,而且对克林的婚姻悲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使朵荪成为一桩悲剧婚姻的无辜受害者.游苔莎与韦狄在处理各自的家庭关系时则置婚恋伦理于不顾,双双招致了殒命之灾,从而导致了各自夫妻关系的解体,给两个家庭造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以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东西方"夫弃"悲剧模式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形成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由于西方文化认为人类的悲剧带有宿命性,人与自然之间是矛盾的、对抗的,主张人反抗自然、征服自然,在同自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的命运带有悲剧性.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的、融合的,追求中和之美.这种文化的差异对东西方悲剧艺术中人物的塑造和艺术表现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产生侧重刻画忍从型悲剧人物或侧重刻画进攻型悲剧人物的差别.本文对一些东西方悲剧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较深入、细致地分析,揭示<雷雨>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百道判》约有十四道为裁断家庭伦理案件的判例。这些判例以家庭成员中父子、夫妻、兄弟间的人事纠纷为题材,模拟案情进行断讼,慈孝、亲睦为其优先原则。白居易力图构建合乎礼教的人伦关系,维护家庭利益,仍不可避免地流露其思想弱点。判例既深刻反映出唐代礼俗,也是研究白居易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古人处理家庭案例所秉原则,对今人解决家庭矛盾、处理人伦关系,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理性"经济人"人性假设中蕴含着行政人员价值的"个体主义"取向、行政组织目标的"特殊利益"定位和行政行为"逃避责任"的逻辑,这使我国行政伦理建设陷入了困境.在行政伦理建设中我们应该以"经济人"假设为借鉴,正视政府"自利"本性,科学定位行政价值目标,建立"私利"与"公利"的共容机制,规范行政权责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毕飞宇的小说《雨天的棉花糖》中,强大的社会压力、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主人公红豆未能实现自我伦理身份的确证而选择在挣扎中放弃生命。在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冲突中,人物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以及最终难逃的伦理悲剧,共同塑造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0.
《兄弟》在现实悲剧与幽默之间产生了裂痕。如果将视野集中在李光头家庭内部,悲剧占据了主线,而所谓的喜剧和幽默情节却是李光头生硬地牵扯出来的。在兄弟分道扬镳之后,他们之间两条线索的情节推进郝出现了巨大的裂痕。这双重关系直到其中一方的死亡才达到最终的理解和转换。正是这没有血缘关系的、偶然结合的、带有复仇因子的新家庭才存在这样复杂的伦理关系。能够缝合悲剧与幽默线索的兄弟伦理本身也是脆弱而分裂的,这是一个无奈的反讽。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书中留存有诸多反映古代敦煌地区家庭中兄弟姊妹关系的契约文书、经济文书以及愿文和题记等,从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兄弟间在处理家庭和社会关系时所秉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足证中古敦煌地区的兄弟关系深受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伦理思想的双重作用,反映出平等互助、兄友弟恭的伦常关系和道德精髓,体现了对道德原则的"身体力行"和"躬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陆家庭伦理关系的冲突是与家庭伦理价值观念的冲突密不可分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另一方面,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侵蚀着家庭成员的思想.同时,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家庭中日益成长,并且与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冲突着.多元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对人们造成困扰.重建家庭的伦理价值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观"重建人们的家庭伦理信念是人们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儿子与情人》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早期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文章主要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该作品中莫雷尔一家的伦理关系,分析孩子们,尤其是保罗所处的伦理困境,进而引导读者对各个人物的伦理选择有正确的理解与评价,特别是对主人公保罗的悲剧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有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论语·述而>十五章"夫子为卫君"历来注解争议纷纭,学者的焦点多集中于父子争国和兄弟让国的伦理、政治的类比之中,本文作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向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孔子在当时的政治处境.  相似文献   

15.
"超人"是一个特殊的语汇,就杰克·伦敦而言,在其思想倾句和作品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为两者的结局都具有"悲剧性"的因素,文章试图从"超人的悲剧"这一特殊的角度,透视、分析作家和其艺术创作中的丰富内函.  相似文献   

16.
从洪门来看,近代会党组织规范深受儒家家庭伦理的影响。在父子伦理方面,洪门主要要求会员对父母或首领做到"孝顺"、"孝敬";在兄弟伦理方面,主要强调会员之间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并处理好叔嫂、伯伯和弟妇等关系;在夫妻伦理方面,要求会员在缔结婚姻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并倡导"夫义妇贞",夫妇和顺。洪门的组织规范在诸多方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也充斥着封建性糟粕,这表明会党亚文化并非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雷雨>这部作品让人看后有种万念俱灰的意境,该剧也让人深深的体会到西方悲剧的意味,尤其是看到亍古希腊悲剧的影子,首先就可以从题材角度来看作品受到的外来影响.<雷雨>的题材可以像它的主题一样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题材.题材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如"工业题材"、"军事题材"、"爱情题材"等;狭义的题材则指构成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本部分从狭义的题材角度把<雷雨>这部作品从"乱伦题材"、"反抗题材"、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命运驱使的主仆恋爱关系题材"入手,从三个角度结合作品所受的外来影响进行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孝悌忠信"是孔子为了规范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思想和行为而提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要求.关于"孝悌",孔子认为在父子、兄弟关系中,应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视为更根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赋予"孝"以多层次的内涵;关于"忠",主要用来确定在人际交往的实际行动中主体所应具有的态度,第一应当是真心实意,第二应当是竭尽全力;关于"信",主要是讲主体的一种态度,要用实践的行为或行动来兑现,即说的话能够兑现.忠与信联系较密切,但两者在内涵上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桥头眺望》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早期的一部作品。该剧围绕主人公埃迪从平凡走向道德堕落,最终毁灭的故事,揭示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伦理悲剧。埃迪伦理困境中身份的迷失、情欲和责任的冲突成为埃迪悲剧的主要表现。埃迪处理伦理关系时,理性意志的失控、错误的伦理选择和伦理行为构成了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桥头眺望》中,米勒通过书写埃迪破坏伦理禁忌遭受惩罚的个人悲剧,来唤醒人们重视对亲情和伦理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