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雅  张佰明 《青年记者》2017,(12):22-24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操作系统且超过半数人口使用网络的中国社会,基于网络渠道传达的公众舆情已然成为社会总体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而对于网络伦理舆情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总体伦理状况的把握和判断. 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伦理价值在弥合人际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所谓伦理价值,是指社会成员明确界定相互间的行为规范,通过人伦之理维持文化共同体秩序的和谐与稳定.网络伦理舆情,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伦理价值标准模糊与缺失的问题在网络场域中的移植,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虚拟空间的新问题.当前,传统伦理价值面临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叠等诸多挑战,①如何对当下网络伦理舆情现状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为伦理舆情秩序重建提供现实基础,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网络舆论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需要管理体制、引导策略、技术监管等内部管理系统,更需要外部土壤,即文化和社会土壤的培育.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青少年文化、社会文化及社会秩序的新时期、新环境再培育是青少年网络舆论管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构建中国的网络伦理,必须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主导,以开放的观念、批判的态度吸收国外网络伦理文化的合理成分,这样构建的网络伦理才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先进性且能为广大中国网民所认同。  相似文献   

4.
高燕 《大观周刊》2011,(35):16-16
从伦理思想的角度看,儒释道三教的精神内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所体现的是生活的根本秩序、行为的价值取向和生命的内在追求。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它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大众心理上的积淀与自觉,它是儒释道三教伦理思想的融汇对中华民族长期熏染、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中国社会,消费主义思潮颇为盛行,它与个人主义、事乐主义、犬儒主义结合在一起,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导致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并破坏了传统仪式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造成日常仪式的缺位.而宗教信仰的私人化倾向使社会共同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精神不断消解,信仰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凝聚着民族的向心力和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精神导向和伦理垂范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和对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有效价值,提出了把传统的“五常”作为图书馆馆员工作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来规范、约束、感染和激励馆员,营造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  相似文献   

7.
杨海友 《大观周刊》2012,(45):77-78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民主意识随着开放的步伐得以迅猛提升。但人们在享受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感觉到生活的安定与幸福。相反,随着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个人意识开始无限膨胀;许多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空虚,道德开始滑坡,伦理开始丧失,各种匪夷所思的社会问题开始不断出现,社会管理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什么生活富足了,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多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追求科学进步、民主提升的同时,开始逐渐淡忘中华传统文化,使得由中华传统文化建立起来的共有的社会价值体系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因此笔者认为:是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时候了,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闪耀着社会管理睿智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人类由工业社会向网络信息社会过渡.网络信息社会生活基础、交往活动方式的实质性变化,使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价值取向发生了系统性的改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利用带来了一场信息网络革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给我们迷乱和冲突,使得原有的传统伦理观念遭受了冲击和侵袭,然而新的伦理观念尚未形成。因此,信息伦理建设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与网络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为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内心精神世界。它带给人们兴奋、惊喜之余,也给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带来众多挑战。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评价标准受到质疑,但新的网络伦理和网络价值观念究竟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从学理的高度审视网络时代的社会物质与精神变革,是对现实的网络社会给予实践把握的前提。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网络时代的特征及引发的问题,略述自己一孔之见,求教于大方。一…  相似文献   

10.
优秀文化是传承历史文脉,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网络和谐文化是优秀文化在互联网上的综合体现,是传播先进文化,营造有利舆论,传承中华文明,展示中国形象,打造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互联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中国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出版的伦理道德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晓鸣  蒋保纬 《编辑学报》2001,13(5):256-258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网络出版是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和反叛,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出版的强大功能,规范网络出版,建构网络出版的伦理道德极为必要,也是人类伦理道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族档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民族档案的界定已不足以反映我们当下所遇到的事实与现实,需要采用一种新的视角和叙事框架来对待。民族档案的认定要在"文化生态——民族档案——人——民族文化"的认知系统中进行,由认知对象到建构对象,最终实现现实生活与理论追寻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原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环境的发展,使图书馆在信息传播、信息组织、信息利用中面临着一些新的伦理问题.图书馆要坚持公平、人文、卓越和无害等伦理原则,以保障信息服务活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下,媒介伦理规范的功利化、媒介伦理评价的政治化、媒介伦理内涵的人品化,成为清末政论报人媒介伦理观的基本特征。其问题,如媒介伦理本体价值的缺乏、媒介伦理建设上社会性资源的缺失,均可从政治文化层面得到独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俄罗斯传媒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与现状、自律组织及其实践情况。本文认为,目前俄罗斯传媒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远不是靠一些成文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自律组织就能得到解决的,它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的全球网络信息化时代从观念到局部的热点,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体现的是一个公共性文化的实践与反思的时代。现代社会的各种公共性危机,文化与价值的公共性丧失,公共文化、公共价值、公共精神等话语的出现,体现着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研究的新趋势与新动向。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海南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海南地域优势,注重加强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通过网络服务,将海南的历史、文化、经济、民族宗教、自然资源、水文气象、各种产业、民族习俗以及本校的特色资源推向社会,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8.
档案文化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信息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文章以社会公共文化作为信息时代档案文化发展的新定位,以大众文化为新的表现形态,共同推动档案文化从“组织文化”向“社会文化”的转变,并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案例从空间、主体和成果三个维度描述信息时代档案文化所呈现的微观样态,将档案文化空间样态解构为网状实体空间与赛博空间;阐释了档案文化主体样态呈现出的多元化和协作化趋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和档案文化服务活动共同构成了面向大众的档案文化成果样态。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公共空间具有促进社会民主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的社会价值。图书馆公共空间能力可以通过优化阵地服务,开展延伸服务,构建文化公共空间与网络公共空间等方式加以提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经典阅读的特点,认为在网络信息社会经典阅读对构建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有注重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阅读理念;提供健康舒适的现代化阅读环境;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传承经典阅读的导读精神;注重阅读实践,积极积累经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