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祎佳 《报刊之友》2014,(4):133-134
在当前的新闻传播中,大量“公民记者”的出现,打破了新闻传播主体由传统媒体专业记者独家垄断的局面,专业记者的职业优势正在逐渐失去。本文通过从“‘公民记者’群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军突起”、“‘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现实区别”、“‘公民记者’与媒体专业记者的角色互补”三个层面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媒体专业记者必须在正确引导舆论中扮演权威角色、实行有效公共传播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张清华 《新闻知识》2003,(10):24-25
近些年来,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记者以体验、暗访等形式进行的参与式报道,如有的报纸开辟的“记者换岗”、“记者体验”、“记者打工”、“记者暗访”等栏目,有不少记者“客串”当起了  相似文献   

3.
吴玲 《青年记者》2010,(7):64-64
山西现“记者村”,无业青年争当假记者敲诈煤矿。“当记者”,在山西忻州已渐渐成为城乡无业青年的一种“职业”。这里已经出现了忻府区合索、曹张乡的令狐庄和原平市的神山村等当地闻名的“记者村”。这些“记者”的目的只有一个,敲诈煤矿等单位的钱财。谈到“采访业务”,“记者”王贵元摇头慨叹:“现在的少数记者不自重,到了矿上三百也收,五百也收,坏了行情。”(3月22日《重庆晚报》)  相似文献   

4.
出“精品”,是每个有追求的记者在业务上孜孜以求的目标,是记者自身价值的“显示器”,也是社会对记者进行总体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对近几年湖北日报所出的“精品”作了一番考察之后,发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在所有“精品”中,出于驻站记者之手的微乎其微.有些记者,在编辑部工作时尚能“精品”频出,可一下记者站便“偃旗息鼓”了.不少长期驻站的记者,基本上没有什么“精品”.  相似文献   

5.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6.
评选“十佳记者”、“十佳期刊”的帷幕正在上海拉开。“十佳”一词在中国出现已有好几年,“十佳”演员、”十佳”运动员、“十佳”导演、“十佳”企业家……而“十佳”与新闻记者联系在一起,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也许正因为此,这次活动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议论,也具有破天荒的征象。有人认为,中国的记者“在平民百姓的眼里,原本就够高大的了;记者头上再加上‘十佳’的桂冠,定然是记者中的佼佼者无疑了。”因此,他提醒:“如  相似文献   

7.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十大危险职业排行榜中,新闻记者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名列前茅”。记者职业成了仅次于警察和矿工的第三大危险“行当”。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和新市场的迫切需要,一家保险公司还“抓住机遇”,及时推出了一种“记者险”。从10月20日《现代快报》的报道中获悉,目前这种“记者险”已正式“落户”苏州。把新闻记者列入“高危行业”绝不是危言耸听。在百度的搜索引擎中,只要你输入“记者被打”这四个字,马上可以查到不少记者被打的信息,相关网页的篇数以万计,由此可见记者被打如今在媒体上已“火”到了何种程度。有人曾戏言…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地位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媒介环境下“公民记者”大量涌现 “公民记者”这个概念.在今天已不算陌生。韩国记者吴延浩(Oh Yeon Ho)早在2000年就创办了全球第一家公民新闻网(ohmynews.com),成功地将“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变成现实.至今已有四万名“公民记者”:2005年10月,当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造成罕见灾害之际,  相似文献   

9.
记者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关心民众疾苦,虽时常遭遇各种势力的打击,但是仍然坚持着,不放弃对社会生活的正面引导,从而受到人们的信任和依赖,所以,记者曾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尊贵称号。但近年来,在记者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新闻民工”,许多记者都在呐喊“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也许很多人会纳闷:社会转型,文化的变迁并未改变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日常生活中,记者的报道可以形成“舆论”,而老百姓表达观点永远只可为街头巷议,毫无疑问记者是强势群体,怎么转眼间就变成“弱者”了呢?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让青年记者在“走转改”中做到身人、心入、脑人,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不做“无冕之王”,成为“市井记者”、“工地记者”、“田埂记者”、“车间记者”,做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1.
草壮 《报刊之友》2010,(2):64-64
“记者被打不算新闻!”不知这一“论断”出自何人之口,反正已有大量事实为证。从眼下来看,记者被打已是司空见惯了,确实不该再算“新闻”。在网上搜索“记者被打”,居然搜到了1740万条!当然,这并不表明有那么多记者被打,但记者被打的事件一再发生并引起社会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深入”出新招——让记者时时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夯实“安身立命”的根基 钱江晚报近几年来针对新闻队伍中出现的“飘浮”之风,为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先后推出这样两招: 一是“记者上岗”——上好当记者的“第一课”,在深入群众中求“贴心”。“报道要上去,记者要下去”。钱江晚报的记者把“下去”和“贴心”结合起来,把深入群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他们从晚报的报道更具贴近性的要求出发,从1991年3月开始采取了“记者上岗,深入  相似文献   

13.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14.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15.
恭之前后     
据说这次在大兴安岭火场,记者是受了空前冷落的,不仅指挥部现场办公的地方有“不准记者入内”的警示,有些记者的活动还常常被盯梢,有的记者被罚款,有的记者被围攻,“品尝”了拳头的滋味。至于生活,记者过的是“二等灾民”的日子。对于这种现象,经济日报的女记者隋明梅有些独到的见解,她的意思大概是这样:这些年记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有些记者干了些“丢人”的事情,吃呀,拿呀,笔杆子受人家的酒瓶子指挥;有些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月,在“世界新闻自由日”那天,湖南长沙发生了一起记者被打事件。被打方乃央视“中国法治报道”栏目的记者,而事发之地,恰恰是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基地长沙“世界之窗”文化旅游景区。近年来,记者采访被打,似乎已司空见惯,因此,几个年头被称作“记者被打年”,《新快报》某记者在2003年一年中,居然5次被打,其中一次竟险些丧命。只是湖南这次“殴记”事件,因为特别的对象特别的时间以及特别的地点,而在全国哗然了一阵子。3个月之后的8月1日,本刊记者在google网站上搜索“2006年记者被打”,竟然有10,300,000项符合查询结果。这让记者提前惊呼:“2006,又一个记者被打年?”  相似文献   

17.
“走、转、改”,当下已是媒体记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语了,伴之出现在版面上、广播里、屏幕前的是“记者走基层”、“记者在基层”等栏目的频繁亮相,映着记者们深入一线、体验基层的身影.  相似文献   

18.
杨宏斌 《新闻前哨》2005,(10):34-35
现在各媒体的采编人员都在努力贯彻落实“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作为采访记者如何做到“三贴近”?笔者以为,记者要把“三贴近”落到实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克服当前日趋严重的记者的“编辑化”倾向。什么是记者的“编辑化”倾向呢?笔者以为,记者的“编辑化”,就是记者不运用采访的手段、却用编辑的手段来完成记者应该完成的工作。通俗地说就是:记者没干记者应该干的活儿,却干了编辑该干的活儿。  相似文献   

19.
在报刊的新闻通讯中,不时看到这样的描述:“记者了解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记者琢磨着”,“记者联想到”,甚至用“记者按”大发议论,要人们受到启发,认真抓好,把某单位的好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如此等等。看到这一连串的“记者”如何如何,使人好生纳闷:这些都冠以“本报记者”、“本刊记者”头衔的新闻通讯中所介绍的情况、经验,难道不是记者了解到、采访到的?所提出的问题,难道  相似文献   

20.
在报刊的新闻通讯中,不时看到这样的描述:“记者了解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记者琢磨着”,“记者联想到”,甚至用“记者按”大发议论,要人们受到启发,认真抓好,把某单位的好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如此等等。看到这一连串的“记者”如何如何,使人好生纳闷:这些都冠以“本报记者”、“本刊记者”头衔的新闻通讯中所介绍的情况,经验,难道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