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比喻,同学们一般都比较熟悉,现就你们不太注意的几种变式加以例析。一、倒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颠倒次序的比喻。倒喻与一般比喻"本体像(是)喻体"的格式相反,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构成"喻体像(是)本体"的形式,这又有两种格式。甲式为"喻体像(是)本体"。如:  相似文献   

2.
9.逆喻:本体与喻体呈逆向形式的比喻。逆喻与倒喻的异同:相同之处都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不同的是,倒喻的本体与喻体次序颠倒,二者有修饰或限制关系,而逆喻是本体作喻体,喻体作本体,二者无修饰或限制关系。逆喻分三类:一,把“A像B”说成“B像A”;二,把“A是B”说成“B是A”;三,在诗歌中喻体与本体并列。例如: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来说明某一事物,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比喻的事物(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极相似,但是在整体上又截然不同。比喻的关键在于找出本体和喻体间的极相似点,借助于已知的熟悉的喻体达到对未知的生疏的本体的某种理解或启发,起到触发联想、求同存异的作用。例如,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客观现实中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具体例句的考察,归纳出比喻运用中本体和喻体之间似同点走向的五种类型,即:顺本体、喻体的共同特征;顺喻体的特征;顺本体的特征;本体或喻体特征加共同点;本体喻体特征的交融.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比喻句常常用比喻词来表示,最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像……一样”等等,但是有时虽然用了“像”等词,也不能说是比喻句。那如何断定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构成比喻句所必需的几个条件:1.外表的对应性。比喻的本体、喻体应是相对应的两个事物。2.本质的相异性。本体、喻体应是类属不同、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3.比点的相似性。本体、喻体应有某一方面的相似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断定带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一、借代和借喻。修辞方法中,最难区分的是借代和借喻。如何区分二者有两种方法:①借代的本体与借代体之间必须是密切相连的,借代是本体的一部分或本体的某一特征。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只是相似的关系。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财物,针线是群众财物的一部分。“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用箭头比喻雨,只是说雨像箭头。②借代的借代体与本体之间不能加比喻词,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一般可以加比喻词,构成明喻。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旌旗代革命部队,不能说成“革命部队像旌旗;阎罗则比喻反动统治者,可以说成“反动统治者像阎罗”。③借代是一种事物,借喻则必须是两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标志性特征是本体和喻体既相异又相同。从意识活动的视角来看,隐喻的本体、喻体在意识感受性上具有同一性,这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隐喻研究中的同一性是一个连续统的概念,大致分为相同的同一性、相似同一性、相应同一性和相关的同一性,借此进一步为隐喻的认知分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比喻复合词的本体、喻体从概念层面可分别被归入不同的语义类别,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表现出特有的分布规律。不同语义类别的本体喻体造词能力不同、在比喻复合词中的搭配规律不同、与比喻点的对应分布特征不同,这体现了语义类别对本体喻体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词过程中人们对本体、喻体选择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在修辞手法中,比喻的使用率很高,究其原因大概与比喻句为语言艺术带来的美感效应有很大关系。比喻之美在于喻体的选择,不同喻体呈现出的美感不同。一般情况下,喻体呈现出的美不外乎下面四种。1.形象美。喻体对本体作生动形象的说明,读者可以通过喻体感知本体的形象特征,并获得美的感受。如: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缺陷     
法国人有这样一句名言 :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这话很有道理。如“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一句中 ,把祖国比作花园 ,但花园毕竟太小 ,无法容纳高山大川、森林草原、城市乡村。这样 ,本体与喻体之间说不上非常相似 ,其缺陷性显而易见任何喻体都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本体 ,喻体与本体的差异性导致了比喻的缺陷性 ,但并不影响比喻修辞的积极性 ,因为以喻体作形象依托来表现本体 ,往往取它与本体相融的一方面即可。上句中就是选取了祖国与花园都很美的相似点。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将“春风”喻为“剪刀” ,写出了春风催生万物的特点 ,也体现出比喻的…  相似文献   

11.
修辞格比喻,又叫“打比方”,指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这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的语言现象。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明比喻的词)、相似点(本体与喻体共有的特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根据这四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派生喻、类喻和较喻共十种。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介绍。 1.明喻: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比喻词常用表相似关系的“像”、“好像”、“如”、“比如”、  相似文献   

12.
英语明喻习语通常由一个喻体构建,汉语明喻成语可以通过两个喻体识解本体。双喻体成语的主要结构类型为"喻词—喻体1—喻词—喻体2"。多数喻体语义相似,少数相关或相反,明喻提取喻体的相互联系对本体进行识解。典型的喻体整合类型是兼具照映网络性质的双畴网络整合。整合方式按喻体的语义关系及结构特征构成"糅合—截搭"连续体,更多的成语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发掘双喻体成语喻体整合的认知机制,对于从汉语出发探寻习语构建及认知的普遍规律与民族差异,提升对明喻与隐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4.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绘或说明本体的比喻,即一体多喻;喻体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公式是:A像B,像C,像D……。例如:  相似文献   

14.
请看下列例句;①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弃流着。《谁是最可爱的人》②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土地》例①②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例①中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本体“思想感情”修饰喻体“潮水”,组成修饰和被修饰关系。例②亦如此。像这些本体和喻体直接联系,组成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的暗  相似文献   

15.
关于比喻的研究与运用,有许多问题还需深入探讨。本文只打算讨论三个问题:(一)本喻与喻体的判别;(二)本体与喻体的强迫对应与自觉对应;(三)比喻要求的层次性。一、本体与喻体的判别在抽象意义上讲什么是本体、喻体,一般没有异议,而一旦涉及到具体例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黄汉生先生在(修辞漫议)中分析过下面三个句子:(1)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鲁迅《野草》)(2)他的衣服像黑泥一样乌暗。(《艾青诗选》)(3)一个战士结实得像小炮弹。(杨朔《三千里江山》)黄先生认为,例(1)中的"(脸上)蒙蒙"该…  相似文献   

16.
张传富 《学语文》2005,(2):3-43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其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同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先来举例: (1)老张头对主人,简直像狗一样忠诚! (2)老张头对主人,简直象狗一样体贴J例(1)、例(2)都用了比喻辞格,但前者成立,后者不成立。要解释这一有趣现象,不能不涉及比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体和喻体须有相似点。所谓本体,是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所谓喻体,是比喻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的另一构成要素是喻词,这里不谈)。例如:  相似文献   

18.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  相似文献   

19.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习语中的喻体保持了语言中具体意象和抽象概念的平衡。英汉习语中的喻体选择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其喻体的选择也各具文化特色。本文将就英汉习语中对事物设喻的异同作一比较 ,并就引起喻体选择的因素做一分析 ,以探讨其翻译的途径。一、喻体比较比喻通过“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描述 ,借以构成比喻的相似事物即为“喻体”。英汉习语对同一物体设喻 ,喻体有同有异。1.喻体相同 ,喻义相同。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 ,尽管会遇到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20.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笔对比喻的相似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