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体字整理后,“■”形皆作“亘”,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和演变的轨迹,在演变过程中二形也有交叉。文章结合“■”、“亘”及所从“■”、“恒”、“■”诸字形义的分析,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异体字整理后,"(互)"形皆作"亘",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和演变的轨迹,在演变过程中二形也有交叉.文章结合"(互)"、"亘"及所从"(恒)"、"恒"、"(柜)"诸字形义的分析,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爸,妈,我们明天干什么呀?”每逢星期六的晚上,亘亘总是这样问。“你说呢?”我们常常反问道,“我说呀,”亘亘一五一十地说起了她的打算,我们赶紧帮她补充和调整,很快就把星期天的活动商量好了。记得亘亘刚上幼儿园那阵子,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我们让她尽兴地玩耍,随意地睡觉。  相似文献   

4.
要说(扌亘)温,你可能听着这名字耳生,要说“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这两上词儿,你就觉得挺熟了,可(扌亘)温与这两个词儿有什么关系吗? 有,有的。 (扌亘)温(公元312-373),东晋时人。 (扌亘)温的父亲被人害死,一个名叫江播的人是参与者之一。那年(扌亘)温15岁,他发誓要为父报仇。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学中有为数颇多的情感观,这些情感观在真、善、美三个价值向素的作用下,有合乎逻辑的演进过程。对情感的每一次善性规范,都是对情感本真状态中冲动的约束和压抑,而对情感本真状态的追求,又是对情感冲动的维护,于是出现了“求善”与“求真”的矛盾对立,这一矛盾对立推动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无论是经道德理性规范约束的情感,还是无拘无束的情感,都可作为审美的对象,不管“求善”“求真”矛盾对立中谁为主导,对情感的审美从未间断,审美观也没有间断生成,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情感审美观随求善情感观与求真情感观的发展演变而同步演进。  相似文献   

6.
“即”和“既”是古汉语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音、形、义比较相近,却又有很大区别。通过“即”与“既”字形差异、用法差异和语法功能演变三个角度辨析,分析“既”与“即”虚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7.
语言对比讨论之目的在于对语言的异同作出解释。本文对比分析了“形合”和“意合”这两种构文方法显示于英、汉语文章结构中孰轻孰重的问题,认为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行文布篇上,英语更重“形合法”,汉语更重“意合法”。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像杆子之形.即“干”字,“午”字是“干”字发展演变的结果。“干”、“午”古为一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表“相遇、遇到”一组词的考察,观察它们在历史上演变发展的过程,认为从先秦至元明清时期,表示“相遇、相逢”这一义位主要由“逢”和“遇”来承担,二者在历史上的使用是相对稳定的,可以说既是常用词,又是汉语基本词汇中的一员;表示“相遇、相逢”这一义位的“碰”则出现相对较晚,大约在清乾隆年间才出现;通过对“碰”字使用情况的调查,为《古本水浒传》可能是后人伪作提供了旁证.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渗进以及艺术创造由重形趋向重神的嬗变与转换。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欲”关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伦理范畴的“理”、“欲”有一个生成过程,并历经了内涵不一的变化。在“理”、“欲”关系演变中,这些是值得关注的:第一,“欲以理节”是贯穿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解决“理”、“欲”关系的主导性观念;第二,“理出于欲中”是显示了“理”、“欲”真实关系的重要命题;第三,对“欲”的歧视性态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值得警惕的极为负面的主张;第四,“理”、“欲”关系在空间上应该是相互渗透的;第五,由“视欲为恶”到“以理制欲”,再到“以欲生理”。这种“理”、“欲”关系的演变,所表征的是道德价值观念的改变,也基本上是一种积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少数中古梗、曾摄字,如“肯”“孕”“贞”等,今天普通话读“人辰”韵,这不符合语音演变的一般规律。其原因有语用和音理两方面,语用方面有:由古代的说话音、方音发展成为今音;古形成一义异读,今唯读其又音;受声符字或同声符的形声字读音的感染而产生今音;等。音理方面有:发音的省便;音系的简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形散神不散”论断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回顾分析,既指出了论断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理论的概括局限性和束缚性。结论是“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特点和本质的这一论断应该抛弃。  相似文献   

14.
我们将汉字形体求异现象划分为“合规律的”和“反规律的”两类,统称之为“字求异形”。本文对正确认知“字求异形”与异体字之关系与汉字发展演变的总趋势,深层次地探究思维与文字的关系的研究思路,辩证地分析“字求异形”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逻辑思考。  相似文献   

15.
陈展凤 《职教论坛》2003,(14):42-42
一、因形训义,解决因混淆形近字而写错别字的问题职中生写错别字的现象较为普遍,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形近字的混淆是一种常见现象。比如,把“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把“敌寇”写成“敌冠”等等。我们都知道,汉字是形、音、义结合的整体,它的笔画最初是对物相特征的摹写,每一点划皆有来历。如果我们着眼汉字形体演变过程,根据汉字的字形(包括某些偏旁的最初形体)、结构分析字的意义,学生由具象感知抽象理解,能充分展开思维,字词的形、义可以在大脑皮层形成强刺激,建立起较稳定的神经联系。例如,在纠正“脍灸人口”的“灸”时,应该告诉学…  相似文献   

16.
“侯”与“候”是使用频率较高,但也是在使用中很容易被混淆的一组形近字。下面我试从源流演变的角度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对其用法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玮 《陕西教育》2000,(6):33-33
三、字理识字教学的程序 1、析形求义 (1)象形字的教学。象形字的教学应根据字的构造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形到字形(楷书形体)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如“山” 字教学,先出示“山”的甲骨文形体“?”,像山脉形;再讲解由“?”到  相似文献   

18.
《词串识字8》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的一组识字教学内容,属于特殊偏旁教学。教材中有一张偏旁演变图表,两行词串。课文通过“实物图——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清楚地揭示了汉字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学生借此可以初步掌握形声字的特点。图中的鸟同时对应“鸟字旁”和“隹字旁”,说明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  相似文献   

19.
利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及辞书学知识,依据汉字形体演变规律,结合文献用字,采取“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方法,对《广韵》中的“棴”、“(康瓦)”等疑难字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20.
劝酒辞是中国酒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劝酒辞由旧时酒令演变而来,是当代民众集体心态的真实映照.嬉笑怒骂,不拘一格,构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社会风俗画:既有描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群丑图”,也有再现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观形记”,还有温情脉脉、充满人伦天理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