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毛牧然 《科学学研究》2012,30(6):841-847
 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可以将专利侵权分为轻过错专利侵权和重过错专利侵权。如果将专利侵权过错分类制度移植入我国的《专利法》,就可以依据专利侵权的过错类型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政策,再依据专利侵权的损害赔偿政策改进我国的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专利制度价值分析后发现,新政策与制度较之当前的政策与制度能够更好地实现专利制度的正义价值、效率价值和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2.
建立侵害配偶权损害赔偿制度既是婚姻关系中的法定义务的要求,又是婚姻关系民法属性的直接反映,这是保护离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侵害配偶权民事责任构成以后,即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侵害配偶权损害赔偿,主要是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3.
专利侵权诉讼的举证可分为三个环节:专利权属的举证、是否侵权的举证以及损害赔偿的举证。其中,涉及新产品的方法专利侵权以及侵权损害赔偿额的证明是实践中的难点。为破解"赔偿低"的难题,除改进赔偿制度外,应重点完善举证规则及其适用。当前,应充分利用举证妨碍制度并适当借鉴证据开示的做法。二者不属于举证责任的特殊安排,实践应用时要求法官正确把握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4.
航空不同于水运和陆运,它是一项高危险的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航空侵权损害赔偿中采用了责任限额制度,航空侵权损害赔偿中责任限额制度的使用是控制航空运输业风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害人权利的救济。本文主要探讨现代航空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责任限额制度。  相似文献   

5.
朱玮 《内江科技》2011,32(8):156-156
随着时代发展,在环境侵权案件中,传统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制度已经不能有效保护受害人利益。因此,有必要在环境侵权中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在我国法学界到底是属于物质损害赔偿还是属于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无论是对现实的司法实践,还是对我国未来的侵权法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概念、由来、性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未来的侵权法律应当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统一标准,重视精神损害赔偿的现实意义,以为将来民法典的制定垫定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专利技术侵权纠纷的发生日益增多。我国专利法明确规定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如果某种行为进入到他人的专利权保护范围,就有可能构成侵权。而司法机关在具体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案情和相关法律的规定,综合运用专利侵权行为的原则予以判断。本文对专利技术法律保护的研析旨在促使专利权人正当合法地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无论是对现实的司法实践,还是对我国未来的民事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精神损害的产生、现状、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功能和赔偿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未来的民事侵权法律应当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统一标准,重视精神损害赔偿的现实意义,以为将来民法典的制定垫定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9.
洪文涛 《金秋科苑》2009,(10):184-184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解决此问题无论是对现实的司法实践,还是对我国未来的民事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精神损害的产生、现状、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功能和赔偿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未来的民事侵权法律应当确立精神损害赔偿的统一标准,重视精神损害赔偿的现实意义,以为将来民法典的制定垫定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军荣 《科研管理》2018,39(11):116-121
专利侵权诉讼中由于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原告在证明经济损失、被告可得利润方面往往无法充分举证,因而法院酌定赔偿是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常见形式。本文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视角,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198份判决进行了实证研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利技术复杂度、被告经济实力等非法定事实是影响法官裁判的重要因素。这是法行为学在专利侵权领域中对法教义学的一个挑战,揭示了专利侵权司法裁判的法官决策过程,对专利申请和诉讼的管理和行为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我国面临着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的困境。本文收集了1185个专利侵权赔偿判决书,研究影响我国专利侵权赔偿数额偏低的主要因素,揭开赔偿数额低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专利的商业价值和权利人的保护能力对赔偿数额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专利价值越高,获得的赔偿数额越高;保护能力越强,获得的赔偿数额越多。但是,计算赔偿的方法对专利商业价值和权利人保护能力影响赔偿数额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法定赔偿对赔偿数额产生消极影响,即适用法定赔偿的案件会获得较少的赔偿。为了激励创新,我国可以通过提高专利价值、增强保护能力和完善确定赔偿数额方法的方式提高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2.
贺宁馨  李黎明 《科研管理》2016,37(10):137-145
首先,以我国2002—2012年的605件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我国专利侵权赔偿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侵权时间、侵权人数等12个变量对赔偿额有显著影响。其次,根据回归结果,选取以上12个变量,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专利侵权赔偿额,结果显示:该模型对0-5万元区间段赔偿额预测的正确率达94%,对5-10万元区间段赔偿额预测的正确率达68%,对10-50万区间段赔偿额预测的正确率达85%。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完善我国专利侵权赔偿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贺宁馨  袁晓东 《科研管理》2012,33(4):124-130
以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家法院判决、调解的专利侵权案件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t检验法,对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是否有效地保护了专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请求赔偿额、专利类型、地区、年份变量对实际赔偿额的影响显著;《专利法》修改、国籍变量对实际赔偿额的影响不显著;法定赔偿额与调解赔偿额趋于一致。研究结果纠正了美国"332调查"中的不客观结论,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我国专利司法保护的有效性,亟需从微观层面分析企业在专利司法保护制度之下的专利决策模式,为调整专利司法保护强度提供政策导向。首先分析专利司法保护制度下的企业专利决策行为的通用模型,然后对我国专利侵权赔偿额进行实证调研,将调研结果与模型相结合,得到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对企业专利决策行为的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制度的调整对企业专利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法定赔偿额的参考因素覆盖了其它三种专利侵权赔偿额的参考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随着最新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专利法大幅提高法定赔偿额及增加惩罚性赔偿,专利保护将明显增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的专利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黎明 《科研管理》2021,42(12):135-144
    加强专利司法保护就是激励创新,专利诉讼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专利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2000—2018年我国涉外发明专利民事案件为样本,构建动态效应模型,重点考察涉诉后不同规模被告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差异。研究发现:(1)涉外专利诉讼会提升我国被告企业的专利申请质量,而且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质量的改进效果更明显;(2)与专利申请质量变化不同,涉外专利诉讼发起后,小微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而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基本不受影响;(3)考虑创新能力异质性,小微企业涉诉后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倒U型增长关系。创新基础薄弱的小微企业涉诉后专利申请更活跃,但受限于经济效率影响,从诉讼后第五年开始,企业专利申请质量不再正向增长。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企业在创新国际化上表现出与欧美企业不同的特色,本文对日本国际化大公司的专利进行分析从而观察其是否遵循异质互补的国际共识。研究选取五个日本国际化大公司和两个美国参照公司的专利作为讨论重点,并配合对全部电学领域专利的分析,考察日本企业的创新特征。本文的分析得出虽然日本企业在创新国际化上有明显的创新向心化倾向,但对资源寻求和能力互补战略的运用并不落后于美国的国际化大公司。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是不应只看到日本企业在创新国际化中落后的一面,更应注重从其变化的趋势中思考企业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7.
日美专利制度的差异及经济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欣望 《科技与管理》2003,5(6):132-135
对日美两国专利制度在七个方面的差异及不同的经济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是如何利用专利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技术领先地位,而日本又是如何利用专利制度来实现经济赶超的。同时指出,在时代背景改变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在制订符合本国国情的专利制度时,不仅应该向成功的赶超者学习,同时也应该积极借鉴领先者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23,52(8):104816
Enforcing a firm's patents is crucial for defending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 CEOs are central for making these strategic decisions but we know little about how their individual incentives shape their decision-making. We integrate theory from outcome-based CEO compensation designs into models explaining firms' decisions to become plaintiffs in patent litigation. Based on how compensation shapes time horizons and risk-taking of CEOs, we predict that CEO compensation tied to stock increases the firm's likelihood to enforce patents, while bonuses and stock options reduce it. Further, we reason that the tenacity of patent disputes in an industry creates a boundary condition for the effects of CEO compensation because they curtail the degree of agency that CEOs have for incorporating their personal incentives when making litigation decisions for the firm. We test these hypotheses for 2302 US firms with 4420 different CEOs and 3451 patent litigation cases between 1997 and 2015 and find support for all hypothes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 for stocks as CEO compensation. These findings advance existing theory on firms' decision-making on patent litigation by explicating how firm and CEO incentives can diverge with direct consequences for the likelihood of litigation to occur.  相似文献   

19.
为帮助新晋企业和设计者研发电子体温计产品和申请相关专利,从统计指标和技术发展角度分析截至2020年6月全球电子体温计专利情况;并界定电子体温计高价值专利标准,通过专利地图和技术功效矩阵对相关专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要类型,专利申请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专利失效问题严重。(2)中国和日本同为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大国,但日本企业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此外,区域经济发展与其电子体温计专利申请相互促进。(3)电子体温计的两个主要发展方向是内部元件提高测温精度且缩短测量时间、外观造型吸引用户购买且方便使用。最后,提出电子体温计未来应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大健康产业链的一环,并分别从企业和政府角度提出人才、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标准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number of patent documents is currently rising rapidly worldwide, creating the need for an automatic categorization system to replace time-consuming and labor-intensive manual categorization. Because accurate patent classification is crucial to search for relevant existing patents in a certain field, patent categoriz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useful field. As patent documents are structural document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distinguished from general documents, these unique trai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patent categorization process. In this paper, we categorize Japanese patent documents automatically, focusing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patents are structured by claims, purposes, effects, embodiments of the invention, and so on. We propose a patent document categorization method that uses the k-NN (k-Nearest Neighbour) approach. In order to retrieve similar documents from a training document set, some specific components to denote the so-called semantic elements, such as claim, purpose, and application field, are compared instead of the whole texts. Because those specific components are identified by various user-defined tags, first all of the components are clustered into several semantic elements. Such semantically clustered structural components are the basic features of patent categorization. We can achieve a 74% improvement of categorization performance over a baseline system that does not use the struc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pa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