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和教师评改习作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作文是习作,是一项练笔活动,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训练,而并不是艺术,不是文学创作,只要学生能正确地、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行。因此,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把他的每一篇作文都写成小学生优秀作文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学语文教师,更不是培养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要用成人的水平去对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握"范评—互评—点评—修改—分享"的作文评改程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不但能减轻教师评改作文的负担,还能促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一、在范评中习得修改方法教师先把一篇中下水平的学生习作投影出来或抄在黑板上,接下来就可以给学生示范评改作文了。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长期以来,教师的"个人主导评改模式"剥夺了学生评改习作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人分数"主义放任自流,造成了教师"高投入"而学生"低收效"的"大难题"局面,针对此现状,笔者提出了作文评改五环节模式:确立作文评改目标、教师对作文评改作示范点拨、发挥学生作文评改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作文评改主导地位、师生反馈共同反思,以期优化初中作文评改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4.
叶桂玉 《师道》2009,(4):36-36
语文教师都有同感:作文批改的压力太大。教师每每要对几十篇习作进行认真阅读,从字词句段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先眉批后总批,在作文评改上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学生拿到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往往只关心分数,而不在意老师的精雕细琢,教师的繁重劳动常常收效甚微。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自主地评改自己的习作。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深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艰难。尽管我每次批改作文总是"精批细改",但收效甚微。如何在保证习作评改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语文教师的习作批改量,避免劳而少功?如何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切实提高作文批改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这是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深思的问题。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方仁工指出:"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改好的,而是自己在练习中通过体验提高的。"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因此,我想到改进作文批改方法,在班上让学生实行作文互评互改,在练习体验中提高作文能力。当然,把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说,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与技能。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评改作文呢?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修改在写作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修改往往是耗时低效的,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评改作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实效。教师必须给学生尝试自我修改作文的机会,否则学生就难以学习并获得这种能力。一、参照习作例文自主评改学生在学一篇习作例文时,就应该进行一次作文。习作例文是作为写作范例的文章,学生的习作是否体现了例文中  相似文献   

7.
黄燕琴 《师道》2007,(10):23-24
一直以来,部分教师只重视习作前的指导,对习作的评改缺乏相应的反思与改进。目前,小学生习作评改存在着种种误区,尤其是评改作文成了教师的专利,对所有学生的习作都进行精批细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等等,"一个都不能少",使学生以为修改作文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与己无关;  相似文献   

8.
正"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习作评改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得很明确:"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在修改中得以提高习作水平。"但是,我发现目前的习作评改仍然是教师在唱主角。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教师也认为自己辛苦批改作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种工作方式换来的成效并不高。教师包办批改习作,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相悖的。所以,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习作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评"与"改"。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跳出熟悉的教学模式,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习作的"评"与"改"。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一个语文教师要评改一个班或两个班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作文,教师在作文本中的评改意见就成了此次习作的权威意见,教师也就成了权威的代名词。可是在老师为批改作文辛苦付出的同时,学生却在拿到作文本后只是草草看看评语就不了了之,根本不会关心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按照教师的意见去修改自己的作文。久而久之使得语文教师一直被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所困,而学生也陷入怕写作文,写出的文章空洞乏味、言不由衷、缺乏感情。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兴趣,出现了怕写作文,一见作文就头疼的怪圈。针对上述种种情况,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我们应该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认识到学生主体参与写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愿学、乐学、会学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实施建议,我认为师生、生生互动式的作文评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总是感叹:语文难教,难就难在作文;作文难教,难就难在评改。不少学校规定作文要精批细改。而事实上,教师煞费苦心、一字一句修改的作文,学生拿到后看一眼分数就往书包里一塞,教师再苦再累也没有价值。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应该走人性化之路,可以从五个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11.
习作是大部分学生语文课业负担中难以承受的负担。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习作的"动力系统",为学生的习作开启强劲的发动机。该系统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帮你发表——办一份作文周报;引你考级——订一套考级制度;助你练兵——抓"三点"评改作文。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对教师来说无疑像愚公移山,移完这堆,又移那堆,精疲力竭,但收效甚微。有的学生甚至连看也不看就塞入书包。学生似乎往往只关心自己习作上的"分数",对所谓的诸类"评改""批语"却无动于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对教师来说无疑像愚公移山,移完这堆,又移那堆,精疲力竭,但收效甚微。有的学生甚至连看也不看就塞入书包。学生似乎往往只关心自己习作上的分数,对所谓的评改批语却无动于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针对这一现状,作文评改呼唤打破常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主要探讨了教师如何评改学生的习作,如何转变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角色。在作文评改中,教师要用激励赏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在评改作文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写评语的语言,要寻找最佳的角色转变路径。为转变角色,迎来作文评改的春天,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语文作文学习的主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以保障语文作文评改的有效性,实现语文作文教学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最令语文教师头疼的是作文的评改。教师的日夜辛劳,忙于批改习作,应付检查,其工作量不堪重负,却劳而无功或劳而少功。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分数,对教师的精心批改置之不理,教师的一番心血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到底应该怎样评改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怎样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但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便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怎样让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更为科学有效,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习作及评改的正确方法,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空间,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批互改习作。  相似文献   

17.
<正>习作评改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极为关键的一环。然而,当前教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我经过深入分析与探究,发现其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评改动机,习作评改模式单一,作文批语缺乏人性化,评改课型模式化。针对这些评改弊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一、激发学生评改的动机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习作评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评改动机,一完成草稿就急着誊抄交给老师,老师阅后发下来,也只是看一看就弃置一边。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教育他们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成为佳作。教师可通过名人的事例(如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的修改)来激发学生;通过班级学生的修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作文评改方法对教师来说无疑像愚公移山,移完这堆,又迎来那堆,精疲力竭,但收效甚微。有的学生甚至连看也不看就塞入书包,有的学生往往只关心自己习作上的分数,对所谓的诸类评改、批语却无所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针对这一现状,作文评改呼唤打破常规,改革创新。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益呢?生本教育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怎样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但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便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怎样让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更为科学有效,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习作及评改的正确方法,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空间,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批互改习作.  相似文献   

20.
顾晓燕 《成才之路》2014,(22):47-47
正传统的习作评价是封闭的,教师是唯一的读者和"审判官"。在这单一的作文评改模式下,学生对作文失了兴趣,多了畏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让作文评改促进学生心理优化。一、作文的评改应该成为老师和学生心灵交流的渠道作文是学生内心世界的反映,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只要多留心学生的作文,就能从中看出他们的心理品质是否健全。作文的评改作为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渗透心育,让作文评改成为学生心理优化的助推器。作文的评改是老师和学生心灵交流的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