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华章》2007,(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特征。课标是这样表述的:"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笔者觉得可以从如下3个层次来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儿童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要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儿童去定位目标,回归品德课堂的原点,彰显品德课程的魅力。一、基于儿童,定位目标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儿童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点,也是归宿。在教学《好牙伴我一生》这课之前,我通过调查表了解到,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换牙期,他们对于牙齿的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潜能和个性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堂充满了生命力,不仅是教学的一次新生,是学生个性的一种解放,也是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生命力的一次回归和自身职业生命质量的一种提升.教师的职责就是给知识注入生命,给课堂注入生命,把孩子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课程性质"部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课标的这一教育思想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源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产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基于此,品德与生活课要求教师走品德教育生活化的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一、观察生活,让学生走进课程人是生活的人,是在生活中不断成长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却很少关注生活,教学中有的主题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但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是以儿童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活动型课程、综合型课程、体验型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获得丰富多彩的感受和体验,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性学习,努力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改  相似文献   

10.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既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的重要时期.又是儿童品德发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使品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施活动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孩子生活的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运用、理解、判断.引发思考,升华情感.将更有助于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界定:"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一、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学生要教师的爱,要与人交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4.
胡静 《辅导员》2011,(30):25-26
鲁洁教授说过:"生活化的课程反对的是一切不真实的假大空。真实,是一切教育的灵魂,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才会是被儿童所认同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游戏或实践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也如此,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薄薄的教科书只是课程的一个支点,每个支点支撑一个主题,而这些主题又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就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浅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的综合课程。重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和谐的活动情景,拓展活动的空间,丰富活动的形式,这将有利于成长中的儿童构建真  相似文献   

18.
冯硕万 《教师》2013,(21):56-56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课标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教学要凸显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这一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