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998~1999年在山西临汾、洪洞开展了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适时有限补灌、补肥、选用抗旱节水生态型品种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由被动防旱转向主动抗旱提出了新的思路,是旱地小麦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市场相对优质小麦的需求,分析了小麦品质现状存在问题,对旱地小麦优质化生产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旱地高产小麦品质育种的总体目标和选择方向,以及小麦抗旱,高产,优质能种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1998-1999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旱地冬小麦集水补灌的播期密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3(10月),播期A2(9月24日)与播期A1(9月17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最优组合为A3B2即10月1日播种,播量300万粒/hm^2,产量达3441.0kg/hm^2,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达16.05kg(mm.hm^2),并对A1、A2、A3播期的冬前,拔节期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市场上对优质小麦的需求,分析了小麦品质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旱地小麦优质化生产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旱地高产小麦品质育种的总体目标和选择方向,以及小麦抗旱、高产、优质育种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播期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1999年,在山西省临汾应用裂区设计法就旱地冬小麦集水补灌的播期密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因子播期A3(10月1日)、播期A2(9月24日)与播期A1(9月17日)的产量存在5%显著差异;副因子播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最优组合为A3B2即10月1日播种,播量300万粒/hm2,产量达3441.0kg/hm2.该处理水分生产效率达16.05kg/(mm*hm2).并对A1、A2、A3播期的冬前、拔节期生物学效应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麦抗旱育种的理论基础、抗旱育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抗旱育种方面的应用简要论述了小麦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小麦抗旱育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旱地农业自然资源生产力低而不稳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根本原因是由于现有水资源利用率低。制定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措施可以根据天然降雨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以及小麦需水需肥规律 ,采取相应的水肥藕合方式 ,以影响小麦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水肥藕合方式对旱地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寻求对旱地小麦影响最大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水肥藕合方式 ,为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旱地小麦晋麦 47号为材料 ,在山西省万荣县张户坡村进行 ,该村地处二级黄土台垣区 ,小麦生育期主要靠天然降雨 ,属典型雨养农…  相似文献   

8.
干旱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一个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植物的抗旱性可通过抗旱性指标来体现.在小麦抗旱鉴定及抗旱品种培育的过程中,简便、可靠、快捷的鉴定指标具有重要意义.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小麦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从小麦抗旱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生理指标及产量指标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分子育种技术在小麦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可为深入研究小麦抗旱性、培育抗旱种质资源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9.
从小麦抗旱育种的理论基础、抗旱育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抗旱育种方面的应用简要论述了小麦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小麦抗旱育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2002~2004年在山西临汾就旱地冬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的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地小麦应用绿色抗旱剂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生物学效应。GDR1号拌种剂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使每hm^2产量达3921.0kg,较对照增产9.42%:GDR5号在起身期叶面喷施,较对照增产12.49%。该项研究为旱地冬小麦应用生长调节剂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针对周口小麦生产连年出现中产徘徊的问题,研究了小麦中产到高产过程中三要素变化特点,相对贡献及主攻目标,关键技术是一推(推广高产、抗病、抗灾新品种);二控(控播量、控群体);三增(增穗、增粒、增重);四防(防倒、防病、防虫、防灾害气气候);五改(改重氮轻磷不施钾为稳氮增磷补钾优化配方施肥,改高产病虫害的应急防治为常规性防治、改20cm土楼大播量为23cm机播,改灌麦黄水为早浇孕穗灌浆水、改冬春追肥为起身拔节追肥。  相似文献   

12.
旱地小麦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结合稳定性参数和适应性参数对参加2000-2001年度黄淮旱地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10个品种(系)进行高产稳定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洛旱2号是一个聚合了高产稳定基因型的优良旱地小麦新品种,临远993,临旱197具有一定的高产潜力,但稳定性差,通过分析证明,高稳系数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评价作物高产稳产性的方法,并通过对产三因素的HSC分析,指出在选育新品种和品种的栽培管理措施中要注意三因素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以黄淮海平原典型的小麦玉米两熟农作制为案例,进行了水氮耦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上,麦玉产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2水比灌1水,产量增加幅度是2.60%~14.45%,浇水3次的麦玉产量与灌水2次的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因此,以小麦灌2水处理最好;在同一水处理上,麦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22.5kg/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施氮水平增加到30.kg/667m^2时,有所下降。因此,以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最佳。水分利用效率与麦玉产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所以,以小麦灌2水,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好,此时对小麦而言可节水50m^3/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污水再生回用于麦田灌溉对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而再生水中的重金属元素会对小麦产生抑制作用,也可经食物链途径毒害人体,是阻碍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简述了再生水重金属元素对小麦萌发的影响,分析了重金属在小麦及土壤中的累积效应.认为再生水重金属元素影响小麦生长方面的研究有待开展,且有必要挖掘小麦吸收重金属元素的敏感期.对于易造成重金属污染风险的铬(Cr)、铅(Pb)、汞(Hg)和镉(Cd)等元素应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同时在生产上宜选用再生水滴灌或与清水混灌及轮灌的方式来降低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亚精胺对小麦幼苗相对含水量、叶绿素总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亚精胺预处理延缓水分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下降,抑制蛋白酶活性的上升。表明亚精胺预处理对水分胁迫的小麦幼苗具有防衰抗旱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进地区中肥旱地小麦三个模拟降水、两种施氮量、两种施肥方式 麦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水肥组合下的光能利用效率、投肥增产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了各指标对水肥的反应曲线。研究表明400-600mm降水范围内,随水分投入的增加,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氮肥生产效果与产量大幅度提高。不同降水年型投入氮肥的生产效果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在丰水年型(600mm降水),氮肥投入效果显著;欠水年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稳系数法(HSC),结合稳定性参数和适应性参数对参加2000~2001年度黄淮旱地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的10个品种(系)进行高产稳产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洛旱2号是一个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型的优良旱地小麦新品种;临远993、临旱197具有一定的高产潜力,但稳产性差.通过分析证明,高稳系数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评价作物高产稳产性的方法,并通过对成产三因素的HSC分析,指出在选育新品种和品种的栽培管理措施中要注意三因素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模拟干旱辅助试验结合的方法,对德旱986小麦进行了抗旱形态指标研究.在PEG渗透胁迫下小麦胚芽鞘和主胚根长与品种的渗透调节能力呈正相关,德旱986在水分胁迫下胚芽鞘和主胚根较长,说明德旱986渗透调节能力强,抗旱性好.在干旱条件下德旱986个体生育受影响相对较小,表现为分蘖成穗高、叶面积大、千粒重高而稳定,穗粒重降低少,抗旱系数高.  相似文献   

19.
以两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抗旱型HF9703和干旱敏感型921842,为实验材料,研究了25% PEG–6000模拟的渗透胁迫对小麦渗透调节物质、膜系统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25% PEG-6000胁迫处理后,参试小麦品种的脯氨酸、可溶性糖积累量增加,SOD、APX活性升高,其中HF9703升高幅度较大。丙二醛含量及电解质外渗量在干旱胁迫下增加,其中921842的丙二醛及电解质外渗量增加量更大一些。各项生理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HF9703较强的抗旱能力与其渗透调节作用和抗氧化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20.
旱地小麦膜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膜侧栽培能增加地温,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对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产1372.5kg/hm2,增产率2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