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①芙蓉楼:原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辛渐:诗人之友。②平明:清晨。楚山:战国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润州这一带的山为楚山。③"一片"句:冰心,像冰一样纯洁的心。冰在玉壶之中,更显示人的纯洁正直。上榜理由:送别诗多从朋友的角度设想,或叹离别,如前诗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壮行色,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诉友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王昌龄这首送别诗却是从己处写起,剖白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  相似文献   

2.
寒玉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王昌龄(?一约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王昌龄集》传世。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很盛,以“缜密而思清”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他擅长七言绝句,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他现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诗中,绝句占了一半;而送别又是他七绝诗中的一个主要题材,八十余首七绝诗中,送别诗又几乎占了一半。而《芙蓉楼送辛渐》又是他送别诗中的上品,因此历来被人们所推崇。这首短诗不象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单纯地抒写送别时的伤感和凄凉,而是借送别来申述自己的志趣,表明自己不改初衷,坚贞顽强的情怀。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4.
满江的凄风苦雨趁着夜色笼罩着吴地,在这样的清晨送别友人,感觉自己就像那楚山一样孤苦无依。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我,就请告诉他们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二首之一,我觉得课本注释中有不妥之处,特申拙见如下: 一、第178页注释⑦说:“[吴]指镇江一带的地方。下一句中的‘楚’也指的是这一带”。这是含混不确的,会影响对诗意的正确理解。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洲丹阳载:“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可知芙蓉楼应在古丹阳西北角。丹阳即今江苏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紧南  相似文献   

6.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 ,平明③ 送客楚山孤④。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⑤ 。注 :①芙蓉楼 :原名西北楼 ,唐时改称芙蓉楼 ,遗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辛渐 ,作者的友人。②吴 :镇江一带古时属吴地。③平明 :清晨。④楚山 :辛渐去洛阳应经淮南地区 ,淮南古时属楚地。楚山即指江对岸的山。⑤冰心 :像冰一样明洁的心 ,喻心地光明磊落。玉壶 :喻品德的洁白无瑕。【新读】这是一首送别诗 ,艺术构思新颖 ,诗人的个性也很鲜明。从诗中看 ,送别是在清晨 ,但首句却从昨夜写起。秋雨连江 ,寒冷萧瑟 ,整个吴地被笼罩在一片凄寂之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相似文献   

7.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在江苏镇江的芙蓉楼赠别辛渐去洛阳的诗,是唐代传诵一时的名作。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前人推崇之至。但“自古才命两相妨”,诗人在政治道路上却一生坷坎,两次被贬,再历遐荒。就在两次贬谪的中间,大约开元末、天宝初,他曾受任为江宁丞。“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送韦十二兵曹》)。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感伤的。在一个秋天的雨夜,诗人登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寒雨萧萧,大江夜流,饮酒送别,直到天色渐明。离意别绪,他乡宦情,一齐涌上心头。诗人援笔成篇,写下了传诵千秋的七绝名作《芙蓉楼送辛渐》(选人初中语文第二册)。“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  相似文献   

9.
[原诗]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似文献   

10.
11.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情别愁,古今皆有,而久别后的重逢,则更使人别具一番心境与感慨。离别,重逢,这“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歌德语)《芙蓉楼送辛渐》,系盛唐擅长七绝的“诗家夫子”王昌龄晚年之作。诗人一生坎坷,“屡见贬斥”,彼时又因“不矜细行”,由江宁丞贬为潭阳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这首诗是他从贬所赶入江苏,在镇江城芙蓉楼送别友人辛渐时所写。《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飘泊西南”期间留下的最后一首绝唱,写于同阔别四十余载的挚友李龟年偶逢之时。两首诗都捕捉住短暂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将挚深的感情浓缩后抒发出来,产生了摄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两首诗都选入初中第二册的同一课教材。教学中,不妨选取这同一诗体、却反映了不同情境的两首抒情诗让学生对照来读,由“情”入手,在意境的品味和抒情方式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古典抒情诗歌的特色。两首诗字锤句炼,都凝聚着深切凄恻的情感,但表达上又都避直避露,只是通过瞬间场景的描绘,由情及景,景为情用,做到了形象含蓄,意在其中。《芙蓉楼送辛渐》起句“寒雨连江夜入吴”,景语亦作情语。凄凄寒雨、茫茫夜色笼盖着冷漠的江面,从正面点染出凄侧的离情别意。“平明送客楚山孤”,友人远去,举目茫然,唯有苍凉的山峰  相似文献   

12.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在镇江送别友人辛渐时所吟二首绝句的第一首。其第二首是: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丹阳,即今江苏镇江市。被送者辛渐,生平不详。少伯的送别诗总三十余首,唯送别辛渐的较多,可知是他的知己至友。芙蓉楼,镇江的西北城楼。镇江,晋时属江南道润州,王恭为刺使时,改建其函南城楼为万岁楼,西北城楼为芙蓉楼(参看《元和郡县  相似文献   

13.
《芙蓉楼送辛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部分中的一首诗。"古诗词背诵"部分共有八首诗和两首词,包括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爱国诗等。我个人认为教材编者选择这些诗词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增加积累,另一方面是想对小学阶段学生学过的诗词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类,引导学生发现某一类诗词(主要是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基于以上理解,我对《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主要分成两  相似文献   

14.
<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送别诗。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龙标”,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作多是七言绝句,代表作以边塞诗为主,如《从军行》《出塞》等。  相似文献   

15.
在众多唐诗中都暗含大量的隐喻,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概念对唐诗《芙蓉楼送辛渐》及其译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可以探究意象图式理论对唐诗英译的解释力,同时为鉴赏唐诗中的隐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中国唐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擅长借物抒情。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认知的基础,将其引入唐诗翻译研究能为唐诗英译开辟新的视角。本文将以唐诗《芙蓉楼送辛渐》的两个译本为例,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译文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认知与图式建构,以进一步利用意象图式进行唐诗英译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陈兰 《小学语文》2023,(4):51-54
任何一首古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于纵向有产生发展的脉络,于横向与其他诗词存在联系。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可开展背景、意象、关键字词的关联阅读活动,让古诗教学丰厚起来。通过链接背景、知人论世、增强情感体会,解读意象、品味意蕴、感受文化内涵,聚焦特色、举一反三、体会古诗魅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拓宽阅读视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案例与策略解析]一、一比送别诗,提炼相同点1.出示古诗背诵单元目录,锁定学习内容。2.指导学生读正确整首古诗,并读出一定的节奏。3.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并随机出示:《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4.讨论并发现送别诗的共同点:送什么人、怎么送、到哪里去、看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什么情感。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送别诗的一般特点:送别诗一般都包括人、景、情,并附以板书。6.聚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1)指导学生联系课题、作者,明确送别的人物。(2)出示前两句诗,抓住"夜"  相似文献   

19.
按照语文新课标理念,古诗文教学要根据文体特点,紧贴语文要素,确立核心目标,创设情境任务,巧用意象支架,贯穿过程评价,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今天爷爷从外面回来,一脸的阳光,我知道肯定有喜事。爷爷把手藏到了后背,然后笑着说:“你猜我手里是什么?”我连忙说:“玩具。”爷爷摇摇头笑着说:“你再猜。”最后,爷爷把《小读者》往我眼前一亮说:“这比玩具强多了。”“爷爷这是哪来的?”爷爷说:“我刚在书店买的。”我接过书一看,好极了。我说:“爷爷以后每期都给我买。”爷爷说:“好,我每个月都给你订了。”我高兴坏了,因为我终于有好书看了。———湖南长沙市长铁一中小学部三年(3)班朱泓江爷爷送我《小读者》$湖南长沙市长铁一中小学部三年(3)班@朱泓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