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后是谁向清廷密保袁世凯?一般认为是李鸿章,本文依据有关档案资料进行考证,认为是两江总督、湘军领头人物刘坤一向清廷密荐了袁世凯,而非李鸿章。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与清廷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世凯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中心位置上作了一番充分表演的角色。这位凭借强大实力和卑劣手腕而跻身高位的新、旧时代的混血儿,在全面继承曾、李衣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曾国藩集团与清廷的矛盾。然而,由于袁氏与曾、李辈“起家的资格不同”,也由于时代的差异,袁世凯与清廷的矛盾在性质和表现方式上都有了变化。曾国藩等人与清廷固然有难解难分的利益冲突,但客观上他们却辅佐了清室,成为清朝皇帝赐予殊荣的一代“功臣”。而袁世凯则最终毁掉了清廷维持了267年的一统江山,成  相似文献   

3.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要通过对清廷最初重新起用袁世凯是什么原因主使,袁世凯受命之初对清廷究竟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方面所作的历史事实的考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由黎仁凯、衡志义和傅德元等三人合作撰述的《清代直隶总督与总督署》一书,最近已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18万字,12章,49节,分两大部分.一部分讲直隶总督建制设立及直隶总来督署的情况,另一部分介绍清代历届直隶总督人选情况,其中特别着重介绍了李鸿章、袁世凯督直的情况.书后附有《直隶总督年表》、《新建保定总督公署碑记》和《直隶总督平面图》.直隶总督在清代各省区总督中居道席地位,特别是李鸿章、袁世凯督直,使之在清廷内政、外交、洋务和推行新政中占重要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直隶总督衙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  相似文献   

5.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吕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  相似文献   

6.
国民党的历史学者根据孙中山所著的《建国方略》中第八章“有志竟成”里的一句话:“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断定孙中山自中法战争后便是个坚定的革命党人。至于如何解释孙中山于1894年六月上书李鸿章一事,他们认为孙中山此举的目的在于试探这一汉员的态度,而且孙中山北上天津是为窥探清廷的虚实。然而,大陆的有些学者认为:1894年以前,孙中山还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改良主义者。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一事是改良主义的表现。两者的分歧在孙中山是否于1895年开始成为革命者。笔者认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秉承清廷圣谕的结果;二是为了“避战保船”.保存实力;三是恃强”轻敌之故;四是一味依赖西方一“调停”及迷信“万国公法”所致。  相似文献   

8.
“东南互保”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在“护馆”、“护侨”、“平定义和团暴乱”的名义下,派侵略军侵入我国华北。清统治阶级内部惊恐万状,各派势力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乃至各行其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东南督抚在清廷被迫“宣战”的情况下,却同帝国主义列强结成“东南互保”。本文试对这一历史现象,予以评述。一“东南互保”是由刘坤一、张之洞担任盟主,并在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支持,铁路督办大臣盛宣怀从中出谋划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属于洋务派,毓贤属于清流派。袁世凯等不赞成毓贤等反洋教,杀洋人,攻使馆,对外宣战,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与毓贤、董福祥、李秉衡等多次争论。  相似文献   

10.
陈晓东 《历史教学》2005,(12):23-27
袁世凯组阁是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走投无路,袁乘势出山,攫取清廷大权,实现自己政治野心分析,本文则从袁世凯组阁,使清末政坛出现真正责任内阁的法制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